中美氣球風波|曾用無人飛艇飛越北美上空 中國科學家武哲是誰?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美氣球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之際,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中國航空航太科學家卻突然引起西方媒體的關注,因為他四年前領導的一個高空飛艇科研項目,被認為證明了中國在利用飛艇偵察地面的活動。

讓這位科學家一夕成名的,是《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星期一(2月13日)發表的一篇報導。報道稱,早在中國高空氣球今年2月飛入美國領空的四年前,一艘中國飛艇就已在2萬米的高空飛過了地球大部分地區,包括北美洲。

內地媒體4年前曾報道一艘可飛越北美的高空飛艇。(南方日報)

這艘無人飛艇名為「追雲號」,是由一位名叫武哲的中國科學家所領導的東莞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研究院新建飛艇團隊研發。追雲號於2019年7月27日起飛,先後經過亞洲、印度洋、非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後,完成環球飛行。

據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移動發佈平臺、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官方新聞用戶端「南方+」2019年8月21日報導刊出的飛艇運行軌跡,飛艇很可能有經過美國南部。

「南方+」用戶端刊出的飛艇運行軌跡,飛艇很可能有經過美國南部。(翻攝聯合早報)

報導說,當時擔任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研究院院長的武哲指著電腦的世界地圖說:「看,地圖上這個跳動的紅點,就是我們的追雲號。」他自豪地宣佈:「這是人類首次在2萬米高空,使用空氣動力控制的平流層飛艇環球飛行。」

武哲當時對《南方日報》說,追雲號飛艇是他實現將大量可操縱氣球送入地球平流層願景的一個里程碑,平流層飛艇的應用領域包括各種災情預警、環境污染監控,及空中偵察。

雖然飛艇達成環球飛行這一壯舉,但這條消息在當時沒有引起太大關注。如今,中美正就「流浪氣球」對峙之際,突然爆出中國飛艇早在四年前就已飛過美國的說法,不僅讓外界重新關注起追雲號這艘飛艇,也引起人們的好奇心:武哲究竟是何方神聖?

武哲是何方神聖?

根據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更新至2016年的簡歷,武哲現年66歲,1988年畢業於哈爾濱建工學院(現歸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結構力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他從1991年起到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任教,曾任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主任、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副校長。2004年初,武哲自願辭去副校長職務,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武哲現年66歲,曾幫助中國軍方設計噴氣式戰鬥機,專長於隱形材料的研發。(網絡圖片)

武哲曾幫助中國軍方設計噴氣式戰鬥機,專長於隱形材料的研發,也一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兼職委員、隱身技術專業組組長,中國軍方還曾頒授武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等。解放軍總裝備部已在2016年改組成中共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

《紐約時報》稱,武哲近20年來一直在研究高空無人飛艇,是中國高空飛艇研發領域的核心人物。武哲任職的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也走在中國航空航太研究的前沿。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被認為走在中國航空航太研究的前沿。(網絡圖片)

長期以來,武哲和他的研究團隊一直在尋找能讓高空飛艇應對惡劣極端溫度、在稀薄空氣中承載負荷的特殊材質。為了讓飛艇發揮作用,地面上的操作員必須能夠在很遠的距離與其保持聯繫。

除了研究,武哲也熱衷於將自己的研究專案商業化。2015年,他開始籌備在廣東製造業重鎮東莞設立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分校。同時,他也參與過幾家公司的成立。

目前還不清楚中國政府是否刻意躲避外國政府的視線,但長期以來,中國高空飛艇長距離飛行專案確實沒有引起外界太多關注。只是在「流浪氣球」飛入美國領空後,美國急於尋找中國利用氣球進行間諜活動的證據,作為中國高空飛艇研究領軍人物的武哲才終於亮相于世人面前。

美國2月5日擊落中國氣球後,當局派員到南卡羅萊納州對開海面打撈氣球殘骸。(Reuters)

美國商務部上星期五(2月10日)將六個中國實體列入貿易黑名單,其中就有一半與武哲相關,分別是北京南江空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銥格斯曼航空科技集團和山西銥格斯曼航空科技集團。雖然美國商務部沒有提到武哲的名字,但《紐約時報》指,武哲是這三家公司的創始人或大股東。

美國商務部稱,被列入清單的六個實體向中國軍方的軍事情報收集、監視和偵察專案提供飛艇、氣球或相關部件,「支持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努力」,但沒有說明這些實體是否與美軍2月初擊落的中國氣球有關。

武哲的高空氣球研發之旅

根據上市檔,北京南江空天科技股份是由武哲和上海房企華麗家族股份有限公司於2015年合資設立,主要從事臨近空間飛行器及其應用產品的生產基地建設和產品製造、研究及銷售。

臨近空間指的是距離地面20至50公里左右的大氣層,大多數飛機不能在這個空間內長時間飛行,但這種高度對衛星來說又太低。因此軍事偵察氣球通常會在這一空間範圍內飛行,收集情資。

銥格斯曼航空科技集團是武哲在2004年所創立,主要從事飛機隱身器材、可移動地面隱身防護裝備及飛機隱身性能監測與維護系統的研製、生產與銷售。業務佈局涵蓋軍用飛行器空中作戰、機場部署和維護保障等,核心團隊來自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大學、美國雪城大學等著名高校。

山西銥格斯曼航空科技集團則是銥格斯曼公司在山西設立的產業基地。

這三家公司的業務都與臨空飛行器的研發相關,近幾年也頻繁地進行飛行試驗。北京南江空天科技控股曾於2015年與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合作開發中國首個軍民飛艇「圓夢號」。據《人民日報》當時介紹,這是全球首次具備持續動力、可控飛行、重複使用能力的臨近空間飛艇飛行,飛艇還搭載了空間成像和空中態勢感知等系統。

「圓夢號」在2015年試飛,可飛18公里高,空中停留48小時。(環球網)

銥格斯曼航空科技集團旗下的臨近空間飛行器團隊也在2019年宣佈,首次實現臨近空間對地信號獲取;2020年則宣佈旗下的一顆高空氣球完成環繞地球飛行後被安全回收,隔年再將兩顆氣球升空,並首次實現高空氣球在不同緯度自主風帶切換。

銥格斯曼稱,公司最終目標是用位於20公里高空的靜態平流層氣球建成中國的「全球臨近空間資訊網路建設」。不過,這項工程目前的進度無從得知。

臨近空間爭奪戰

武哲和他創辦、持有的公司是否直接參與制造或操作引起中美兩國爭端的高空氣球,現在還沒有證據證明。但美國政府堅稱,氣球隸屬于中國軍方指揮的全球監視艦隊的一部分,並認為氣球的製造商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直接關係」。

美國政府自上周以來擊落了飛入美國領空的三個不明物體,但華盛頓星期二評估認為,這三個不明物體可能為商用、而非服務於外國情報搜集目的。

這背後或許也離不開中美日益激烈的戰略競爭態勢。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朱鋒上星期六(2月11日)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就分析,美國可能在利用氣球事件加大對華科技戰的範圍,進一步加劇中美科技脫鉤和對華打壓的力度,給中國科技發展造成更大阻力。

中國軍事評論員石宏去年在新華社旗下《環球》雜誌發表的文章,形容臨近空間「是21世紀世界軍事強國競爭的重要領域」,「誰能在臨近空間飛行器方面取得優勢,誰也就能在未來戰爭中掌握更大的主動權」。他認為,指臨近空間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軍事化新陣地」。

華盛頓、西方世界如今更加關注的,恐怕已不是中國氣球飛入美國領空偵察到了什麼,而是誰能在臨近空間建立更穩固、更強大的存在。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