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過五關,斬六將」 揭開中國封疆大吏升遷規律
導言:宰相起於州郡,封疆大吏是中國政治中獨特而又關鍵的存在,他們既主政一方,影響所在地區的治理,又往往是國家領導人的主要來源。過去兩三年,內地31個省區市的黨政一把手(合計62人)基本完成換屆,盤點和分析他們的資料,有助於認識中國政治的運行邏輯。
本篇嘗試從升遷規律來盤點地方大員們的情況。在此之前,有必要適度介紹下中國官場的科層制。簡單來說,幹部升遷要經歷科員、副科級、正科級、副縣處級、正縣處級、副廳局級、正廳局級、副省部級、正省部級、副國家級、正國家級。若再進一步細究,同是副廳局級,以某一個地級市為例,政協副主席、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副市長、政法委書記、常務副市長、市委副書記,有着明顯差距,這意味着一個人從躋身廳局級那一刻到升為手握實權的正廳級市長、市委書記,往往要經歷長時間的考核和選拔。
正因這樣,所以才說在中國官場,官員的升遷如同漫長而激烈的競賽,從普通科員升到作為國家領導人主要培養梯隊的省委書記、省長,那不知要經歷多少層、多少年的考核和選拔,不知道要和多少人競爭,其難度超乎想象。
這其實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人才層層選拔制,與傳統社會的科舉制、人才選拔有相似之處。一個中國人若有志於仕途,通常應該盡力考上一個好大學,在大學期間有比較好的表現,然後又要經過競爭激烈、比較嚴格的公務員考試,才能進入官場,從基層幹部或科員做起。當然,實踐出真知,在校期間讀書成績好不是唯一因素,同樣有一些在校成績不是那麼突出但經過努力獲得仕途入場券的公務員。這還只是起點,是漫長競爭的第一步。
科層制的特點是「官大一級壓死人」,不同級別之間往往有顯著區別,每一次升遷,哪怕只是同一個級別內部不同職位的升遷,比如從普通副市長到常務副市長,從市委組織部長到市委副書記,都是競爭比較激烈的升遷,可以說是「過五關,斬六將」。這就意味着任何有政治抱負的人,自決定進入仕途那一刻開始,便要為漫長而激烈的競賽做好準備,數十年如一日,十分考驗人。
在此過程中脱穎而出的人,必然有過人之處,比如天賦異稟、能力突出、命運眷顧、高層賞識。正因這樣,所以說哪怕中國官場存在近親繁殖、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北京大學博士論文《中縣幹部》描述的地方權力家族化問題在一定範圍內是存在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官場確實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其中不乏一些有才有德的實幹家,從而讓中國官場具有賢能政治的面向。
目前31個省區市的黨政一把手,合計62人,他們的升遷規律具有代表性。其一,他們都是在1977年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後上的大學或專科,知識結構相對完整,經歷了1980年代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的洗禮,並且都是「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幹部政策的受益者。他們仕途起點是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整個社會開始回歸常識理性,重視科學、技術、人才。
其二,他們當中多數都是上了大學或專科後被分配到體制內工作,起初從基層幹部做起,在某一個單位工作時間較長,比如地方一家國企、地方政府某一個機構、地方一家研究機構或事業單位(包括學校和醫院)、國家部委某一個下屬部門,大約在30歲前後成為處級幹部,然後才有較多機會調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30歲前後,是官員晉升的一道非常重要的年齡門檻。若不能在此階段早日通過考核,成為處級幹部,那日後想成為封疆大吏的可能性便很低。
其三,他們一般在40歲左右成為廳局級幹部,甚至是正廳局級的市長、市委書記或司長、局長,從而獲得更多調任、豐富政治經驗的培養機會。
其四,他們通常在50歲前後躋身省部級,經歷不同崗位的歷練,然後才能在退休年齡到來之前成為省委書記或省長。若是政治黑馬,升遷速度更快,甚至50歲左右便已是封疆大吏。比如,現年54歲的北京市長殷勇和現年59歲的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均是一流大學的博士畢業,一路升遷速度都很快。
其五,多數省委書記都是由省長升任,多數省長都有擔任省委副書記或副省部級城市市委書記的經歷。
總的來說,封疆大吏們是中國內地龐大官僚系統內部漫長而激烈競賽的勝出者、佼佼者和幸運者。從青年學生、初入仕途的科員,到主政一方的市長、市委書記,再到成為封疆大吏的省長、省委書記,他們的人生經歷非常多的考驗和磨練。這也是為何許多中國時政分析者將封疆大吏們稱為接近政治家的群體,他們長期磨練所形成的能力和視野直接影響中國治理的品質。
今屆兩會有什麼看點?
現任總理李克強將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其他看點包括一系列重磅人事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