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規格悼念江澤民 中國共產黨想向世界傳達什麼?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逝世後,中國官方對其高度評價,且進行了超高規格的悼念活動。官方對其歷史定位是: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傑出領導人,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創立者。而在悼念活動層面,從習近平帶領一眾高層機場迎靈到遺體告別儀式,再到12月6日的追悼大會,規格之高超出外界預期。

中共為何會如何高規格悼念江澤民?這是很多人的疑惑。事實上,每一位領導人去世都有一個特定的政治和社會背景,悼念規模的大小既取決於領導人身前的貢獻,也與當下政治和社會現實密不可分。具體來說,中共藉由高規格悼念江澤民,至少向國內、國際傳達了三大關鍵訊息:

首先,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內部團結、且有很強政治繼承性的政黨,以傳統的權鬥論來看今天的中共已經不適用。

中共二十大之後,高層人事安排以及意外插曲等,增加了外界對於中共高層內部政治鬥爭的想象,但今次江澤民悼念活動中,卸任的、在任的高官紛紛現身,既對外展示了團結一致,也重新凝聚了黨內共識。通過這樣的集體追悼,中共也告訴世界:沿用傳統的權鬥論來看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不僅是陳舊過時的,也無法真的看懂今天的中共和中國。

習近平等人向江澤民三鞠躬。(香港01直播截圖)

不同於蘇共,中共的政治繼承性和連續性,也在這一次的悼念活動中得以最大彰顯。官媒新華社12月2日發表《江澤民偉大光輝的一生》長文,其中對「三個代表」予以高度評價,並寫道,「『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反映了世界和中國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觀點、論斷,繼承、豐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再結合習近平的悼詞,以及中共在不同歷史時期推出的三份歷史決議,都不難看出其中很強的政治繼承性和連續性。所以,如果說江澤民沒有辜負鄧小平所託,持續推進改革開放,那麼到了今天,習近平也想告訴世界,他會繼承江澤民的遺志,繼續改革開放。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原所長房寧在接受《香港01》採訪時表示,「回頭看,政治繼承的無序和非制度化是蘇聯解體的政治根源。由於這一問題,本來還可以通過調整改革解決的蘇聯各種問題的可能和機會便徹底失去了。」而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形成了一個新方法:政治核心過渡體制。這一體制既保證了政治繼承的穩定性、連續性,也避免了重蹈蘇共和蘇聯的覆轍。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蘇聯失敗的關鍵所在。

其次,雖然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但中國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沿着改革開放的道路繼續前進。

6日的追悼大會上,習近平在悼詞中詳呈了江澤民的突出貢獻和政治遺產,比如確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進行了前瞻性的戰略思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現香港、澳門回歸,推動兩岸雙方達成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有力開展反分裂、反「台獨」重大斗爭,北京申奧成功,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主動提出不再擔任中央領導職務促進黨和國家高層領導新老交替……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11月30逝世,12月4日仍有不少市民到中聯辦擺放鮮花悼念,有家長帶同子女到來。(蘇煒然攝)

此外,習近平在悼詞中還特別強調,「在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江澤民同志帶領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緊緊依靠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毫不動搖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旗幟鮮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決開展治理整頓,全面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積極展開外交鬥爭,堅決維護國家的獨立、尊嚴、安全、穩定,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財大才能氣粗,落後就要捱打,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此類表述與二十大報告呼應,也再次明確告訴世界:中國絕不會自我封閉,而是會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最後,受疫情衝擊,中國經濟低迷,社會出現撕裂情緒,但經歷過一系列風險考驗的中國,有能力、有底氣克服當下的艱難險阻,並化悲痛為力量,團結一致向前看。

江澤民逝世前不久,中國不少地方爆發了反封控抗議活動,上海街頭的抗議活動尤其引發關注,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着對一刀切、層層加碼的憤怒與不滿,而江澤民逝世的次日,即是武漢通報首例不明原因肺炎三周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後的今天,面對內外挑戰,雖然決策層信心滿滿,也做好了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重大考驗的準備,但民眾層面,群情不安的情緒卻在各個階層蔓延。

經過三年的嚴格疫情防控,中國近期放鬆防疫,引發關注。 (Reuters)

基於這樣的社會氛圍和背景,對於江澤民這位至情、至性且貢獻很大的領導人的集體追思和高規格悼念,更有利於重新凝聚社會共識,化解因防疫而導致的官民互信危機。所以不管是新華社文章,還是習近平悼詞中,都提到了1989年內外交困之際江澤民如何臨危受命,如何抵禦住內外風險挑戰將中國社會主義推向前進,字面之外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中國在1989年可以重新出發,只要團結一致,今天的風險和考驗最終也會「壞事變好事」。

隨着防疫政策的鬆綁,時下中國各地開始恢復往日的煙火氣,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重新回歸對於經濟建設的強調,以往基於防疫的要求,各地往往是讓民眾「靜下來」、「慢下來」,但今次的政治局會議卻在呼喚如何「活起來」——「激發全社會幹事創業活力,讓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眾敢首創」。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也是以江澤民為載體之外,中共對世界更直接、更明確的訊息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