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苦悶精神壓力大?中國大學生開始流行養「紙盒狗」
疫情限制之下,許多出不了校門的中國大學生,在枯燥的校園生活中創造出了一種新型寵物——「紙盒狗」。
紙盒狗顧名思義,是用紙盒、紙板或類似的材料,手工製作而成的玩具狗。用身邊的材料製成小動物的模樣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紙盒狗此次走紅網路,卻是因為年輕人把這些沒有生命的紙板,當成了活生生的寵物對待。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紙盒狗什麼都好
大學生們給自己的紙盒狗起名,給它們製作花花綠綠的衣服和配飾;他們會給小狗掛上姓名牌,拴在寢室門口「看家」;他們還會牽著自己親手製作的小狗在操場上遛彎,讓它們和其他同學的狗交流、相親……這一切看起來,都仿佛是在飼養一隻真正的小狗。
外人或許很難理解這種「過家家」般的迷惑行為,甚至懷疑狗主人是否精神出現問題,但對於疫情中住在集體宿舍、不能飼養活體寵物的大學生們來說,「紙盒狗」已成為他們一份簡單的快樂。
由於製造材料的不同,紙盒狗們有著各式各樣的形態和造型,可謂是百花齊放,彰顯著年輕人的個性。它們或卡通可愛,或精巧帥氣,有的穿著花衣裳,有的帶著生動的表情,當然,也有一些手不那麼巧的人,只能擁有勉強能看出是小狗的寵物。
對於尚未經濟獨立的大學生來說,紙盒狗的優勢還在於它們不用花錢買,不需要吃喝,不會生病,也不用考慮畢業後該如何處置。
此外,紙盒狗也不像真的狗一樣,需要每天出門活動、排泄。大學生們可以只在自己有興致時,把它們帶出門炫耀,其餘時間放在門外或是床底就好,不必擔心它們會被憋瘋。
一位製作了紙盒狗的武漢高校學生告訴中國媒體,把小狗放在寢室門口樓道裡,路過的同學都會看到,還會有人拍照。她選擇「飼養」紙盒小狗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最近學校封閉管理,大家的活動被圈定了範圍,就希望『找點樂子』。」
是幼稚還是自救?
紙盒狗什麼都好,唯一的缺點就是,它並不是真正有生命的小狗。於是,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飼養」紙盒狗併發到互聯網上後,指指點點的批判聲也接踵而來。
很多批判的聲音認為,這是幼稚的行為藝術,是年輕人不學無術在「跟風」,感歎這是教育的悲哀;也有人認為,這樣荒誕的行為再次證明了現在的年輕人沉迷玩樂、抗壓能力不足,是「垮掉的一代」。
對於這樣的批評,許多網民指出,如果實在難以理解,不妨退一步,像年輕人一樣把紙盒狗當作真正的寵物看待,這樣的行為就變得合理了起來。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飼養寵物是一種普遍且有科學證明的解壓方式。而嚴格的疫情防控和不明朗的經濟前景,給人們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壓力,迫使他們尋找減壓方式,養寵物是其中之一。
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肖勁松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也說,飼養紙箱狗的學生們,大多還是抱著「養寵物」的心態:「養寵物能夠讓人放鬆,手工製作還有利於培養動手能力,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
他還指出,將紙盒狗當作活物飼養的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人性化」,是一種情感投射,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社會交流和減壓作用。
簡單來說,對於沒有條件飼養真正寵物的大學生,紙盒狗大抵就是當下能夠幫助他們緩解壓力、進行精神自救的最佳寵物了。
平替生活中的平替寵物
如果說大學生選擇紙盒狗是因為條件有限,那這一現象走紅網路後,許多不在校園、有飼養寵物條件的年輕人也紛紛表達喜愛之情甚至效仿的原因,就不免令人唏噓了。
這些年輕人並非真的不想養真正的寵物,而是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這麼做,擔心無法再為多一個生命負責。
他們最大的顧慮來自與日俱增的經濟壓力。高壓的疫情防控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衝擊,而低迷的經濟也給年輕人帶來了更大的就業壓力。據中國官方統計資料,9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而16歲至24歲人口的失業率則高達17.9%。
失業的年輕人都難以養活自己,更別提再養寵物,即使有工作的人,也對前景不甚樂觀,不知能否為寵物貓狗的十幾年壽命負責。
而哪怕年輕人對自己的經濟能力有信心,疫情中寵物的生命安全保障也成為了他們的心頭大患。從疫情發生至今,在消殺過程中打殺寵物的事件在中國屢見不鮮,即使多次登上新聞引發社會關注後,還是遏制不住打殺寵物的行為。
事實上,就在紙盒狗走紅幾天前的10月27日,福建莆田一隻一歲多的寵物邊境牧羊犬,在主人因為冠病密接集中隔離後,被上門消殺的「大白」勒死在了麻袋裡。
人們不知道疫情防控還要持續多久,他們更不知道,假如有一天自己不幸密接甚至感染,自己的寵物是否會被「無害化處理」。因為擔心無法保住寵物的生命,他們寧願選擇沒有生命的寵物。
有一位中國網民的感慨,道出了多數年輕人的心聲,在微博上獲得了兩萬多的點讚,好幾千的轉發:「紙板狗很安全,不用帶口罩,不會被拖出去打死,沒有了可以再做一個新的。」
「紙板狗是真正的平替,對人好,對狗好,平替的生活裡只有平替的狗才是安全的。」
疫情帶來的精神壓力
無生命物體比真實生命的陪伴更能帶來安全感,寧可用紙盒狗平替,也要尋一個寵物安撫內心,可見疫情帶來的精神壓力,已讓許多中國年輕人不得不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尋求心靈慰藉,哪怕只是一時片刻。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今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就發文稱,資料顯示冠病疫情使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增加25%,其中年輕人和婦女所受影響最嚴重,呼籲各國重視疫情中民眾的精神健康問題。
在仍秉持嚴格的「動態清零」政策、不時就會施行封控的中國,伴隨管控措施出現在網路上的發洩和求助貼,無一不展現著疫情給中國民眾帶來的巨大壓力。
如果防疫亂象下的困苦民生還不夠明顯,那麼內蒙古呼和浩特女子墜樓身亡事件所敲響的警鐘,肯定夠響亮了。
從上午10時出現情緒崩潰到下午5時許墜下12樓,我們難以想像本就患有焦慮障礙的死者,內心經歷了何等的天人交戰,才做出了如此令人惋惜的選擇;我們也難以想像,被單元門外防疫隔離圍擋阻攔、無法第一時間到達墜樓母親身旁的女兒,承受了多麼大的精神壓力和折磨。
而不論官方事後如何反思、問責,這起人禍給社會帶來的創傷,恐怕也一時難以治癒。
重慶市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譚剛強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評估,中國各地三年來反復封控疊加防疫亂象屢次重犯,「對一般民眾的心理摧毀很大」,導致更多人出現焦慮情緒和偏激反應,包括反社會及自毀行為。他也警告,如果防疫亂象不能很快遏制,勢必加劇社會混亂,「(官方)必須儘快正視群眾的呼聲」。
和不受疫情影響的紙盒狗不同,人有精神需求,也應當被正視,否則類似的次生災害,只怕還會再次上演。
防疫人會需要紙盒狗嗎?
事實上,早在年初中國疫情剛開始反復的時候,網路上就流傳過關於隔離導致精神出現問題的段子:如果你被隔離期間開始和花草樹木聊天,這很正常,無需致電諮詢。只有在那些花草樹木開始回答您問題的情況下,才有必要尋求協助。」
雖然官方闢謠這些短信並非各地精神衛生中心發送,而是網民編造,但這還是讓很多人擔憂封控隔離下民眾的精神狀態:能編出這樣的段子,很難說沒有過這樣的想法。
9月深圳沙尾因為疫情防控而爆發抗議:
再回過頭看看把紙盒狗當作活物飼養的年輕人,似乎也到了「花草樹木開始回話」的階段。幸運的是,他們找到了紙盒狗做為安慰劑,短暫地治癒了一下自己的精神;不幸的是,這份自欺欺人必然無法長久,也無法真正安撫他們的內心。這看似幼稚的潮流,又何嘗不是他們在無聲地抗議和求助呢?
人們需要紙盒狗,好在疫情中苦中作樂、聊以慰藉;但人們不能只有紙盒狗,他們需要真正鮮活、不「平替」的人生。
也有網民感歎,或許苦難本可以不存在,那便也不必在苦難中擠出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