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清《台灣政策法》 何以可能瓦解中美關係炸裂台海?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9月14日通過備受矚目的《2022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美國國會視為《與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之後對台政策全面升級,台灣朝野藍綠均表歡迎感謝。但相關條約被視為全面挑戰中國的「一中原則」,中美關係可能面臨瓦解,北京表達堅決反對。這顆美國在中美和台海投下的「深水炸彈」,針對法案要點、審議流程、可能衝擊,以及中美台各方爭論、質疑與擔憂,《香港01》一文全解析。
誰提出的?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梅嫩德斯(Bob Menendez,台譯作梅南德茲)、共和黨籍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台譯作葛蘭姆或葛理漢)6月聯手提出,稱該法是自1979年《與台灣關係法》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調整」。
往前可以追溯到「抗中親台」立場鮮明的共和黨籍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台譯作盧比歐)2020年開出第一槍,與民主黨籍參議員默克雷(Jeff Merkley,台譯作默克利)提出《台灣關係強化法》(Taiwan Relations Reinforcement Act),希望在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提升美台關係。但該法未能在上屆國會結束前排上參議院外委會議程,最後無疾而終。
梅嫩德斯與格雷厄姆兩人曾在今(2022)年4月訪問台灣,在總統府與蔡英文會面時,格雷厄姆當面要求台方採購波音787客機,金額高達80億美元,返美後又發布新聞稿「盼台灣儘快宣佈購買24架」。相關發言卻在現場中文口譯和總統府中文版新聞稿中「被消音」,引起台灣傳媒與輿論的批評,但當時台灣「外交部」和國安局卻認為外界的質疑是「認知作戰」。
法案七大重點
1. 外交:
(1) 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2)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任命,要求比照美國駐外大使提名程序,須經參議院確認同意,且職稱應改為「代表」(Representative)。
(3) 強調聯合國2758號決議並未處理台灣代表權問題,也未含任何關乎台灣主權的聲明。
(4) 要求美國國務卿在法案生效90天內,廢除美國不允許台灣在聯邦機構內展示包括「國旗」或軍服等主權象徵符號的內規。
2. 軍事:
(1) 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MNNA)地位。
(2) 打造「台灣安全援助倡議」(Taiwan Security Assistance Initiative),未來四年提供台灣45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資金。
(3) 將修改《與台灣關係法》,授權增賣台灣有助嚇阻解放軍侵略的武器,並優先處理台灣軍購請求。
(4) 要求美台建立全面性訓練計劃,內含兵推、軍演,讓美台得以發展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協助兩方軍隊熟悉彼此,並增進台灣防衛能力。
3. 反制/制裁北京:
(1) 國務院應推出戰略指引和措施,協助台灣公私部門因應來自中國的假訊息、網路攻擊和大外宣。
(2) 透過美國在台協會的「全球合作與訓練架構」(Global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Framework),幫助台灣和其他價值觀類似的盟友國,共享資訊和經驗。
(3) 若中國政府大規模升級對台惡意行徑,且行徑對台灣治理制度、領土完整性產生重大影響,要求美國總統應制裁中國高層,最高可制裁到中國國家主席。
(4) 可動用制裁手段包括凍結在美資產、禁止入境、撤銷簽證等。
(5) 若任何外國人士或機構重大干預台灣民主程序,抑或以破壞台灣穩定為目標,從事惡意網路行為或穿越「台海中線」的軍演,要求總統予以制裁。
4. 經濟:
(1) 呼籲美台洽簽雙邊貿易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TIFA)。
(2) 把台灣納入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
5. 國際參與:
(1) 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2) 支持台灣參與美洲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進一步使該銀行資金來源更多元化。
6. 教育:
要求國務卿建立「台灣學人計劃」,送美國政府人員及其他符合資格民眾,赴台學習中文並進入台灣政府或民間機構實習,時間最長兩年。
7. 規則聲明:
《台灣政策法》內所有內容皆不可被理解為美國重建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或者是美國政府改變了對台灣國際地位的立場。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四處「微調」
1.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任命,不再要求比照美國駐外大使任命需要送參議院確認。
2.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從強制「要求」,變成建議性的「國會意見」(sense of congress)。
3. 將台灣當作「主要非北約盟友」方面,表述由原來的直接「指定」(designated),調整為台灣「應該(shall)像被指定為主要非北約盟友那樣被對待(treated)」。
4. 微調部分針對中國大陸的制裁條款,對美國政府的強制性更少,靈活性更大。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後的下一步
1. 參議院外委會通過後,經院內辯論並做表決,三種可能結果:(1) 進一步修改;(2) 送回委員會;(3) 表決通過。
2. 參議院通過後,送眾議院相關委員會或小組委員會舉行聽證、修改。參眾兩院全院表決通過,且內容完全一致,將送交總統拜登(Joe Biden)正式簽署。如果法案內容超出了相關彈性,總統可能被迫行使否決權(veto)。
3. 美國國會期中選舉將在11月8日舉行,且本屆國會任期剩不到四個月。倘若參眾兩院未能在11月底休會前完成審議,只能擱置到明(2023)年1月初新會期再審議。
美方內部的質疑與擔憂
1. 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台譯作蘇利文)表示,他將與國會及議員們討論此草案,儘管這部涉及美國強化對台安全協助的法案相當有效且實在,「但有些內容也讓我們有些擔心。」白宮國安會發言人沃森(Adrienne Watson,台譯作華森)證實,白宮確實對部分條文感到關切,包括可能破壞且與「一中政策」相抵觸的內文。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台譯作阿米塔吉)撰文,建議國會對該法案部分條文三思,避免給兩岸關係火上加油,且美國應着重對台實質幫助,而非象徵作為。
2.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黨的羅姆尼(Mitt Romney)、保羅(Rand Paul)質疑該法案恐破壞美國台海「戰略模糊」政策,認為軍援部分應低調包裹在《國防授權法》(NDAA)中通過才對。民主黨的范霍倫(Chris Van Hollen)則擔心美方要籌措這筆軍援預算恐有難度。
北京官方的反應
1. 駐美大使秦剛:台媒《上報》引述外交消息稱,秦剛8月23日會晤美國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台譯作雪蔓)時,曾當面警告若法案通過,中美關係將面臨瓦解。
2.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敦促美方停止推動有關涉台法案,「只有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才能避免中美關係受到進一步損害」。
3.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美國國會議員炮製涉台議案嚴重違反一中原則,中方堅決反對,「民進黨拉攏美國搞涉台議案,台獨圖謀不會得逞」。
台灣朝野的反應
1. 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美國參議院外委會「微調」該法案,部分是立法技術,另有部分議員認為現應聚焦安全議題;討論過程顯示美方對台灣安全的關心。批評北京方面的不滿,「好像每一天都有什麼事會讓他們發怒」,但區域和平穩定對所有人有利,包含中國,各方都應有共同認知,共同致力於維護區域和平穩定。台灣已多次表示致力於維持現狀,現狀維持有利於和平穩定。
2. 台灣「外交部」:美國國會再次以具體行動展現跨黨派對台灣的友好力量與支持,向梅嫩德斯、格雷厄姆在過程中所展現的積極領導,表達最誠摯的感謝。
3.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非常樂見《台灣政策法》可以進行到下一關,這對於台美關係會有實質進步。但現在只是過了第一關,當然希望持續前進,對台美關係持續加温。
4.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任何能提升台美實質關係,增進區域安全和平的,我們都表示歡迎,也樂見其成。
專家研判的衝擊
1. 台國安會前副秘書長楊永明:《台灣政策法》就是「台灣實質承認與代理戰爭法案」,宣稱是要防止俄烏戰爭的狀況在台灣重現,但實際上就是要發動、刺激一場台海的代理戰爭,甚至可以乾脆用接管形容。
2. 民進黨前立法委員郭正亮:該法案沒有承諾美國出兵援台,但全面介入軍事決策、規劃,以及計劃落實,甚至有年度評估,事實上根本就是軍事接管法,這顯現美國對台灣軍方的戰略概念及執行能力完全不信任、沒信心。
3. 台灣海基會前副秘書長李慶平:美國搶在期中選舉、中共二十大、台灣九合一大選期間推出該法案,是非常危險及不負責任的舉動。倘就此嚴重改變現狀,台海危機及軍事衝突就可能不可預測的階段。
4. 台灣中央社前董事長陳國祥:該法如果過關,將被中共視為美國發出的一份戰爭邀請書,美台如果對其憂慮相應不理,中共勢必從中美「鬥而不破」的護欄跨出,為其在主權領土上絕不退讓的誓言奮力一搏,台海的穩定局面可能就此煙消火滅。
5. 台灣資深媒體人孫家瑞:該法案不論在國際法上、在美國國內行政立法權力分際,或是在美國未來實際外交政策執行上,都存有不少瑕疵或是爭議之處。有關賦予台灣「主要的非北約盟友」地位、要求美國國務院協調更改台灣駐美代表處名稱兩項,已經觸及行政部門的底限。
6. 台灣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該法將台灣列入美國「主要非北約盟友」,真正用意是在操弄象徵意義,而非真心着眼在依據美國法律,提升目前台灣在軍備輸出與對外援助上,從美國所能獲得的實質待遇。其目的是在挑弄北京情緒,而非有意加強實質關係,亂拿虛假招式刻意招惹衝突,對區域穩定和平絕無益處。
7. 美國德州山姆侯斯頓(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該法想把台灣提升為國家等級的盟國,等於是改變過去美國對台「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的策略,將之清晰化、具體化且國格化。「提案內容象徵意義十足,但也爭議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