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成美國政客打卡熱點 誰才是台海危機的「夢遊者」?
9月7日晚間美國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情報暨特種作戰」小組副主席墨菲(Stephanie Murphy,台譯作莫菲)率八位聯邦參議員訪台,拜會蔡英文、台灣「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並接受「外交部」部長吳釗燮款宴。同日上午,法國參議院歐洲事務委員會副主席佩萊瓦特(Cyril Pellevat,台譯作貝勒發)也率跨黨派國會議員訪問團抵達台灣。
外界對於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台譯作裴洛西或波洛西)訪台後引發北京一系列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反制行動仍記憶猶新,但西方世界政客卻宛若「越挫越奮」,台灣已成他們心中超越烏克蘭的絕佳打卡熱點。可以看到,今(2022)年已有七個共28位美國議員訪台團,從去(2021)年10月至今也四度有法國議員訪台,美法加起來已有11團之多。
除此之外,單是8月份就有美國印第安納州州長霍爾科姆(Eric Holcomb,台譯作侯康安),與亞利桑納州州長杜西(Doug Ducey,台譯作杜希)接連到訪台灣。日本議員當然沒有缺席,「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眾議員率團於8月22日抵台。
絡繹不絕到台灣「淘金」的政客
面對絡繹不絕的西方與日本政要光臨台灣,民進黨政府抱持着臉上有光的態度張臂歡迎,台「外交部」在新聞稿中語帶雀躍地說「美國國會再度籌組大型訪團來訪,充分展現美國國會對台灣不分黨派的強力支持。」不過,民間卻有越來越冷感與麻痹的趨勢,甚至開始有聲音批評他們並不是要來「挺台」,反而是「食髓知味」的赴台「淘金」。
此話怎說?時間先倒回到今年4月,當時美國聯邦參議院預算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台譯作葛瑞姆或葛理漢)率團訪台,在「總統府」會見蔡英文時當面要求採購波音787客機,據了解金額高達80億美元,返美後又發布新聞稿「盼台灣儘快宣佈購買24架」。可是「總統府」在現場的中文口譯以及事後發布的中文通稿中,卻將格雷厄姆的「請求」給「消了音」。當事件來龍去脈被台媒《聯合報》挖掘出來之後,台「外交部」與「國安局」還出面斥責傳媒的說法是「認知作戰」。
過了四個多月後,正當社會已逐漸淡忘此事,台灣「中華航空」就在8月30日通過採購16架波音787客機,證明美國議員在台灣推銷訂單絕非「認知作戰」。不只於此,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去年3月訪台,當時就傳出他有意爭取台灣政府投資基金;去年11月《台灣威懾法》提案人之一的美國參議員康寧(John Cornyn,台譯作柯寧)率團赴台,推銷該法案中的軍事融資,希望台灣擴大對美武器採購;日本眾議員古屋圭司會見蔡英文與賴清德時,也當面公開希望台灣高鐵車廂採購案能與日本新幹線系統合作。還有到台灣「過暑假」的兩位美國州長,被認為是向台灣爭取投資,以及推銷當地生產的產品。
台媒《中國時報》便做出報道,細數上述的種種幕後細節,直指「美日政要接連訪台 背後常有商業動機」。立法委員高金素梅也在Facebook發文感嘆,「台灣已成為無邦交國國會議員的淘金天堂」。
新加坡為台海局勢敲響三記警鐘
然而,這些把台灣當成「寶貝」捧在手心上的政要們,除了很難遮掩住的經濟動機之外,更需要台灣警惕的其實是看不見的政治動機。如果說「當局者迷」,不妨聽一聽與台灣同樣在地緣政治板塊夾縫中生存的新加坡,是如何對台海局勢發出「旁觀者清」的三響警鐘。
1. 黃循財:中美可能「夢遊」走向衝突
第一響是新加坡總理接班人、現任副總理黃循財8月15日接受彭博專訪時提醒,佩洛西訪台與北京隨後的軍事動作,中美關係正處於「非常令人擔憂的軌道上」。他形容,中美可能在「夢遊般」走向衝突(sleep walk into conflict),呼籲雙方應相互接觸,並為台海緊張局勢降温,以避免失誤、意外和誤判。
黃循財以2001年南海中美撞機事件為例,「我們擔心這類有驚無險的事故和誤判,我們當然希望雙方領導層能夠繼續相互接觸,尤其是在最高級別,並且可以做出明智和理性的決定,以防止事情進一步惡化或惡化。」
2. 李顯龍:台海緊張新加坡要做好準備
第二響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8月21日在國慶群眾慶祝大會上的演講,儘管他是向新加坡民眾分析自身的處境,但還是難以忽視圍繞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急劇升級。李顯龍說,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令兩國在氣候變化、疫情與核不擴散問題上的合作幾乎不可能,「這對世界來說是個壞消息」。
俄烏衝突同樣也影響到了亞太地區的安全,李顯龍認為「我們能夠預想到,亞太地區會出現更多的地緣政治爭端」。據《海峽時報》報道稱,李顯龍還向新加坡人喊話:「你能確定我們地區不會出現問題嗎?最好現實一點,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
3. 楊榮文:勿低估操作台灣議題嚴重性
第三響則是曾於2004年至2011年擔任新加坡外長的楊榮文,9月5日接受彭博電視台訪問時語重心長地表示,有些人認為台灣是一張可以打的牌,但他們不了解且低估操作台灣議題的嚴重性,原因在於台灣對中國大陸來說高度敏感,可能引發北京的激烈反應,如同美國在1941年面對珍珠港事件一樣。
事實上佩洛西離台的8月3日,楊榮文在一場投資論壇上語出驚人,指出當2日晚間佩洛西專機飛入台灣時,中美當時已做好交戰準備,「毫無疑問,當佩洛西飛到台灣時,美國印太司令部已完全做好迎戰準備,中國也是。但沒有一方希望開戰,所以他們控制住了(局勢)」。他也揭露,佩洛西訪台是美國精心策劃的緊張,是挑釁之舉,但美國處理得很小心,避免落人口實。
民進黨樂在其中更像夢遊且麻木
新加坡政治人物這三響台海警鐘,無論聽在為美國和西方政客頻赴台打卡而竊喜振奮的民進黨政府,還是「無感」於台海緊張局勢的一部分台灣民眾耳裏,或許像是一種危言聳聽,但卻可能是當前台灣最為缺乏也最為需要的空谷跫音。
儘管多數人認為中美還沒到最後攤牌開戰的時刻,雙方領導人與高層官員也保有溝通的管道,美方則不斷釋出為彼此關係建立護欄的期待。可是當台灣在大國博弈局面下淪為美國和西方手中一張用以刺激北京的籌碼時,不斷利用「台灣牌」在台海切香腸,坐在他們對面的是已展現出統一決心與意志的崛起對手,解放軍東部戰區8月26日更首度證實在台島周邊海空域進行「常態化軍事行動」。台海形勢的張力遂被繃得越來越緊,很有可能一個微小的圖釘不小心掉下去,就裂出一條無法收拾的大縫。
這就是新加坡政治人物在旁觀者的位置上所看到的現實,當經貿整合交流這類軟的道具因為各種挑動和挑釁導致失能之後,那麼就輪到硬的道具要登場了。就算中美再克制,一旦局勢被壓力推高至此,歷史經驗已經告訴包括台灣在內的眾人,任何一個意外的插曲,都可能一觸即發為一場戰爭。
平心而論,佩洛西訪台的「一小步」,已經讓北京統一台灣的腳程進了「一大步」。西方政客們以為風頭過了已然平安無事,所以用閩南話來說叫做「呷好逗相報」(意謂嚐到甜頭之後口耳相傳、奔相走告),到台灣既可得到經濟好處,還能博得「挺台抗中」的美名。問題是這類民選政客的算計,從而都不是站在對台灣有利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僅憑其國家政黨利益為出發,畢竟要是真玩出火來了,他們大可躲得遠遠的,在旁邊喊幾聲「民主聲援」,真的承受戰火「首戰即終戰」的還是台灣自己。
民進黨政府看着一團又一團載着各國議員的「挺台」專機降落,滿心歡喜、樂在其中,看到的也不過是一時的選舉利益,卻不曾思考過長遠的安危與路向何方。黃循財形容的「夢遊者」情境,反而更像是當前台灣的真實情況,被眼前這般打卡熱潮而迷惑,麻木到把北京一再強調「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之警告,當成了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非但不思避戰還渾渾噩噩地跟着美國引戰。台海戰雲密佈,最直接的第一線當事人卻還在夢遊,這也難怪鄰近的新加坡開始緊張了,「最好現實一點,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