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石齊平︱「中國威脅論」破功 中國治理優勢要靠時間來證明
在紛擾的台海局勢下,中美兩國元首7月28日晚間再度通電話,兩人談話既是大國博弈的一環,背後也象徵着各自的道路選擇與價值體現。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圖景,既有內部弊端叢生又想奮力保住帝國餘暉的美國,也有充滿自信且想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的中國。出身於台灣的資深媒體評論員接受《香港01》專訪時指出,「中國威脅論」聲音已漸微弱,連西方精英都在調整對中國的看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理優勢需要時間的積累來證明。
曾經長年在台灣的大學教授經濟學,且在1990年代初期任職於台灣海基會、親歷兩岸恢復接觸談判的石齊平,現為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近來多在台灣報章雜誌撰稿分析中美大局,對「百年變局」下的「東升西降」態勢相當樂觀。他在台灣《海峽評論》雜誌最新一期發表長文《從「全球(右)化」到「全球(左)化」:看中國世紀崛興的時與運》提出判斷,認為兼顧左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應是當下能對全世界提供此一公共產品的唯一國家。
然而,面對疫情突如其來的襲擊,以及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重整盟友隊伍的權力格局變化,中國內部也面臨了經濟發展壓力,甚至最近爆發了「爛尾樓」與銀行借貸等風暴,從而在西方世界和香港、台灣被放大檢視。這說明了中國大陸官方宣揚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依舊有很多的關卡需要克服,才有可能讓世界看到中國大陸的治理優勢超越西方民主國家,進而被接受為一個可考慮的選擇方案。
唯社會主義關注弱勢者
對此,石齊平向《香港01》記者坦言,中國治理優越性能否突顯出來,要靠兩個方向的努力。首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論對大陸百姓或世界各國證明確實是不錯的東西,這需要時間的積累。不過至少跟20年前相比,現在已經有了一點成績,三四十年前的「中國威脅論」聲音慢慢在變小,連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不得不勉強修正和調整他對中國體制的觀察。
其次,石齊平認為還需要靠中國理論專家的努力,尤其是要點中要害,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八個字。回顧歷史,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矛盾由來已久,各有各的優點與缺點,從工業革命開始,西方生產力爆發加上資本主義帶來非常嚴重的貧富差距,馬克思(Karl Marx)提出了他的矯正方案,亦即社會主義。
看在石齊平眼裏,馬克思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關注弱勢者,「提出社會主義完全正確」。對比於美國資本利益集團橫行的資本主義社會,「誰去管那些弱勢者?」在石齊平的歷史解讀中,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的蘇聯與1949年以後的中國大陸,「誤以為社會主義照顧弱勢者是一種絕對的公平與絕對的正義,所以就要用計劃經濟的方式來實現公平,用一種極權政治的手段來實現公有體制」,其結果不問可知,出現了缺乏效率與生產力的問題,「當然就走不通了」。
改革開放這條路不容易
此時鄧小平很誠實地提出了「摸着石頭過河」,石齊平不無感慨地憶述起中國「改革開放」之路,「這條路走得很辛苦,但起碼方向是對的」。石齊平說,別看現在中國大陸對「市場經濟」這四個字琅琅上口,但起先的思想包袱還認定任何跟資本主義沾上邊的東西都是邪惡的,想方設法用「商品經濟」的說法來取代「市場經濟」。
在1992年一次私人行程,石齊平赴北京參加一場研討會,主辦單位安排了頗有名氣的經濟學家方生來評論其文章。方生於1946年考入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曾任台大學聯會主席,參與過二二八事件,後遭國民黨政府通緝離台經香港轉赴內地;改革開放前後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的方生,其理論曾在海內外引起反響,還有「方開放」的稱號。在那場研討會的中場休息時間,經過幾句客套話來回,方生向石齊平提問:「你的文章裏面講的『市場經濟』到底是什麼意思?」石齊平則答道:「跟你們所講的『商品經濟』基本上是一回事」。
之所以回憶這個故事,石齊平藉此強調1992年時中國大陸的經濟學家,對於「市場經濟」仍缺少理解,也不太敢碰。直到鄧小平南巡,該年底十四大正式將市場經濟寫了進去。「所以中國大陸這條路走過來確實不容易,因為每一步都涉及到思想的解放。」石齊平如此評價。
中國給世界的公共產品
解決了市場經濟的問題,社會主義則是共產黨的基礎,不可能拋棄掉。在台大接受經濟學訓練的石齊平說,當時西方和台灣的經濟學家幾乎無法理解「社會主義」跟「市場經濟」兩種「水火不容」的概念怎麼可能擺在一起,但其實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並不必然是對立的,比如德國或北歐一些國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會那麼排斥。
為了區隔於中國大陸過去對社會主義走「計劃經濟」的既有認識,也要突出與世上一般人理解的社會主義有所不同,這個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社會主義乃是「中國特色」。石齊平強調,從照顧農工等弱勢者起家,社會主義從來就是共產黨或共產主義的精髓,所謂「不忘初心」,也就是指共產黨不論發展到什麼地步,都要「為人民服務」。
石齊平舉例,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只有中國大陸高舉「扶貧」與「實現小康社會」的旗幟,這就是社會主義。相較於西方只有受資本家控制的市場經濟,中國既具有市場經濟的優勢,還有由政府主導的社會主義,兩者並行不悖。扶貧等社會主義的實踐,還是需要政府政策和國有企業。「這是今天中國大陸體制上的優勢」,石齊平說。
這個做法也延伸到全球治理上,石齊平表示,中國對全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便是基於此理念,跟西方國家不一樣,幫助貧窮國家靠的更多是基礎建設,同樣是社會主義的體現。至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石齊平指出他們是歧視和敵視社會主義的,把社會主義當成毒蛇猛獸,像是好不容易出來一個打着社會主義大旗的桑德斯(Bernie Sanders),但結果永遠不成氣候。
治理能力需要越過的坎
對於中國發展大局與趨勢的樂觀,石齊平又是如何看待大陸基層政府仍存在的各種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等嚴重問題?要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又要如何翻過這些「坎」?
石齊平同意這些問題的存在,也認為上述的「坎」是涉及國家及政府治理能力的關鍵所在。中國大陸有14億人口,30多個省市區,光是縣級行政區就有幾千個,「我今天如果是習近平,重點就會放在這裏,要教育、徹底的教育」。石齊平建議,內地的黨校意識形態能少就少一點,而有用的治理能力盡量多一點,這才是管用的東西,如果真的這樣去訓練,有個五年十年基本也能見效。至於考核,就是看受訓地方官員的水平,是否能夠抓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精髓,「政府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該管的時候要怎麼管?」
就石齊平的全盤想法來看,他認為內地的政治與經濟學者,還是需要弄清楚問題的癥結在哪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較之西方的優勢理出頭緒來。石齊平總結道,「重點還是在理論,必須先有理論,再配套搞宣傳,宣傳起來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