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比佩洛西訪台更根本更關乎中國國運的事情
最近,關於美國第三號人物、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是否訪問台灣的事情,在海內外輿論場備受關注和熱議。毫無疑問,如果此事成行,對於台海局勢、中美關係都將帶來負面衝擊。怎麼有效應對這件事,化解危機,考驗着當下中國大陸的外交智慧。
目前,中國大陸如同外交部向美國警示的那樣已經「嚴正以待」,解放軍在南海、東海、黃海等多個海域密集開展實戰演練。輿論場上有許多人進行措辭強硬的表態。比如,《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說,若佩洛西訪台,「我依然主張解放軍派出戰機『伴飛』進入台灣島上空,實施大陸軍機對台灣島里程碑式的穿越」,「我們應告訴美方,如果他們試圖用極端方式護送佩洛西訪台,他們必須面對可能發生空中擦槍走火、佩洛西機毀人亡的風險,所有後果要由美方承擔」。他說:「我們接下來需要加大壓力,做好發生軍事衝突的全部準備,堅決把以佩洛西為代表的美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囂張氣焰打下去,為實現祖國統一鋪就一個堅實台階。」
胡錫進的建議在輿論場非常具有代表性,許多人都認為若佩洛西訪台,中國應該考慮採取軍事行動,既是一種反擊,又是為了以實際行動劃定紅線。當然,同樣有不少聲音認為中國如果採取軍事行動,應該確保有效但要可控。像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教授巫永平接受《香港01》採訪時便認為,北京今次應對佩洛西訪台的措施不會是單一的,而一定是綜合的,包括軍事的、外交的、輿論的。他推斷,就目前形勢而言,軍事行動是唯一有效的,但要想讓「壞事變好事」,軍事行動也需要是可控的。除此之外,亦有聲音主張中國應該儘量保持克制,切不可被民族主義情緒裹挾,千萬不要意氣用事,一定要為政策的轉圜預留彈性空間。
應該說,在目前情勢下,很難說不同觀點孰對孰錯。畢竟,國際關係是比較專業的領域,涉及很多複雜的因素,有時候甚至一個偶然的小事件都可能改變歷史進程。尤其是對於遠離決策圈的多數人來說,因為所知的訊息十分有限,許多時候只能基於公開訊息作出有限推斷,很容易想當然。比如說,有人會擔心胡錫進的說法是否過於強硬,恐引起美國的過度反應,但換種角度來看,胡錫進的強硬表態又可能是一種避免真的發生衝突的事先威懾,屬於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的策略。再如,有人會質疑那種保持克制的聲音缺乏原則、是軟骨頭,但同樣有可能是能屈能伸的政治智慧,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具體是哪種情況,在事情水落石出之前,很難輕下結論。有鑑如此,社會不妨多些耐心和審慎,多給決策圈一些時間。
除此之外,人們在關心佩洛西是否訪台一事時,還應該多從歷史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思考。相較於對內部訊息掌握要求非常多的具體政策選擇,外界或許更擅長宏觀思考。從歷史維度來看,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在今天這樣一個和平價值深入人心的時代,情況更是如此。曾經盛極一時的蘇聯,被阿富汗戰爭拖入泥潭,埋下國家崩潰的引雷。美國在9·11事件後發起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同樣嚴重耗損國力,讓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由盛轉衰。而在此過程中堅持韜光養晦的中國,抓住和平與發展的寶貴時間窗口,一躍而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用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的說法,中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經濟體指日可待」。毫不誇張地說,若不是過去數十年中國頂住壓力,一心一意發展和壯大自己,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今天中國根本不可能有與美國競爭、博弈的條件。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對於今天中國而言,不論對美工作還是對台工作,都應該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即近代以來無數中國人付出數不清的心血、汗水、智慧所孜孜以求的民族復興、國家崛起、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接近民族復興的夢想,越是這樣的時候,越要保持冷靜、理智,越要清楚認識到什麼是大局、什麼是根本目標、什麼是對人民福祉最有利的選擇。
從目前的中國發展來看,最需要的是時間,是全面成為高科技強國、不再被別國卡脖子的時間,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安居樂業的時間,是社會公平、人盡其才的時間,是國家富強、和平崛起的時間。不論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歷史經驗,還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諺語,都說明時間會改變一切,成就一切。時間既會摧毀驕傲好戰、欺壓弱小的霸權,又會成就發奮圖強、堅持道義的民族。
筆者多次引述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近年來反覆倡導的一個觀點:「什麼時候世界格局才能進入一個新的穩定期?我認為,要等到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的50%左右時。當我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50%,我國的發達地區——北京、天津、上海和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省,人口加起來4億多一點,人均GDP可以和美國人均GDP相當,人均GDP代表着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平均產業和技術水平,美國就會失去了卡我國脖子的技術優勢。同時,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經濟規模是美國的2倍,美國再不高興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這實乃老成謀國之言,是希望通過經濟和科技的力量讓中國和平崛起。
以此邏輯再來看佩洛西是否訪台及其背後的台灣問題、中美博弈問題,便會清楚看到什麼是戰略和大局,什麼是戰術和具體政策。在應對佩洛西是否訪台的事情上,中國大陸的上策是既能堅守台灣問題的底線和紅線,有效化解風波,又不影響國家發展大局。
去年底,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在「2021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的觀點值得當下參考。他一方面認為「中國要有清醒的頭腦,充分的準備,應對好中美關係今後的曲折、動盪,甚至是坐過山車的場景」,另一方面主張「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認識和運籌對美工作」,「既然鬥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利益和戰略全局,那麼在鬥爭的過程中,就應該盡一切可能,減少涉及我們利益和全局的代價和影響。原則上,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不打賭氣仗,不打消耗仗。人民的每一點利益都來之不易,我們絕不能讓任何人掠奪,也絕不能因為我們自己的大意、懈怠和無能,使之遭受損失。」
曾帶領德意志帝國統一和復興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說過,國家是時間河流上的行船。希望俾斯麥這句話能啟發當下中國社會,為國家發展和改善民生贏得更多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