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還是硬道理」 中國正在重建新共識
過去半年以來,中國內地的形勢在發生變化,一種新的共識或信號正在形成或傳出。
去年底,中央召開一年一度的經濟工作會議,重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鄧小平時代以來的基本路線。當時的會議通稿寫道:「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全黨都要聚精會神貫徹執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通過檢索2014年以來的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不難發現,除了2014年重申「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2018年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外,只有2015年提及「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剩下年份均未提及經濟建設四個字。當然,不提相關字眼絕不代表不重視經濟工作,但重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至少說明情況正在發生某種變化。正是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一些市場整頓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已被糾偏。
時間來到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既對過去一年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脱離實際、違背群眾意願現象」,政策執行的「一刀切、運動式做法」提出批評,重申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說的「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指出「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又強調「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實事求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着力辦好自己的事,尊重發展規律、客觀實際和群眾需求,因地制宜創造性開展工作,把各方面幹事創業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要求各級政府「凝心聚力抓發展、保民生」。
同樣是在3月,因應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問題,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開會指出,「在當前的複雜形勢下,最關鍵的是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促進平台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有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起自身職責,積極出台對市場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縮性政策」,「凡是對資本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應事先與金融管理部門協調,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和一致性」。
幾乎與此同時,3月、4月以來,中國內地多地出現疫情,深圳、上海、北京相繼遭受疫情襲擾,給經濟發展造成明顯衝擊。在此之際,國務院系統密集召開各類與經濟民生相關的座談會或專題會議,核心是「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穩住經濟基本盤,保障基本民生,深化改革開放」。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指出,「做好經濟工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至關重要」,「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個備受關注的節點是5月25日召開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該會議既正視新形勢下的困難,指出「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又重申鄧小平時代以來的發展路線,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做好疫情防控需要財力物力保障,保就業保民生防風險都需要發展作支撐」。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一場重建信心,回歸「發展是硬道理」的會議。
在官媒層面,同樣是在5月25日,人民網發表評論《切實擔負起穩住宏觀經濟大盤重任》,重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主張「將穩增長放在更突出位置,要尊重客觀實際和群眾需求做決策、出實招」,「真正讓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6月2日,《人民日報》頭版刊文《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稱:「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體量巨大、向上發展的國家來說,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歸根結底屬於外因,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能不能在新徵程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結底要看內因,看我們能不能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該文提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複雜國際形勢,我們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頂住了壓力,打開了改革開放新局面」,「沒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形成的強大實力」,「我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就不可能在世界大變局中開創新局、在世界亂局中化危為機」,「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穩中求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論世界發生怎樣的變化,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
上述種種,足以說明面對新的內外形勢,中國正在重新聚焦經濟民生、發展、改革開放這一鄧小平時代以來的共識。這是非常必要的。其實早在一年前,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便曾說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由中國的快速發展引起的,要走出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仍然需要中國的快速發展」。今年以來他多次主張,「今年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是政治,是大局」,「快速發展仍是中國未來30年關鍵中的關鍵」。
林毅夫教授認為:「中國在未來發展中會面臨不少問題,但絕不能因為有問題就放慢速度。從各國曆史經驗來看,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發展問題,發展快的時候有問題,但發展慢的時候問題通常會更多、更難解決,因為只有發展快的時候才可能創造更多資源、更具信心地解決問題。」誠如斯言,在當前這樣一個以國家競爭為基本單位的世界秩序下,面對中國依然是最大發展中國家,「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的國情,面對不計其數的中國人渴望美好生活的強烈意願,中國唯有踏踏實實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才可能凝聚最廣泛的人心,進而解決長期困擾的深層次問題,從根本上化解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
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說過,「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這句話是總結了中國建國以來的正反面教訓。過去半年以來,中國官方所一再釋放的信號顯示,關於改革發展、對外開放和經濟民生的共識正在回歸,接下來的關鍵在於能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