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會是下一個上海嗎?
北京疫情會步上海封城後塵嗎?這是過去一個月以來疫情下許多北京人的疑問。一個月前便已在網絡上流傳的段子「上海人民在封控中等物資,北京人民在物資中等封控」,大概能概括北京人的心理狀態。尤其是隨着近日北京市全面升級管控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都很關心北京會不會步上海封城的後塵,並在封城後出現物資短缺、非新冠病人就醫難等問題。
這裏的疑問其實包含兩個層面,其中第一個層面是北京會不會封城。目前來看,北京封城的可能性並不大。一是因為當下北京疫情與兩個月前上海封城前夕的疫情有着顯著區別。過去一個月北京單日新增感染者數量,包括本土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基本上都是維持在兩位數,未出現大規模擴散的情況,社會面總體上只是零星散發病例。
相較之下,從3月28日開始劃江封控的上海,光是在3月27日的無症狀感染者數量就已經高達3450例,對周邊乃至多地持續產生外溢效應。由此可見,單從決定是否有必要封城的最關鍵依據——感染者數量來看,當下疫情總體可控的北京只要未突然出現大規模傳播,便沒必要像兩個月前的上海那樣封城。
二是因為隨着北京市常態的便民核酸檢測點的普及,疫情大規模傳播的可能性已被明顯降低。過去一個月,在北京市進出小區、公司和公共場所,乘坐公交、地鐵、網約車、出租車,都需要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為了方便居民核酸檢測,北京市幾乎每個小區每日要麼有大規模免費核酸檢測,要麼有免費的常態化檢測點或步行15分鐘的核酸「採樣圈」。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若感染新冠肺炎,除非整日閉門不出,不然很快便會被發現,從而大幅降低大規模傳播的可能性。當然,北京市這一做法的成本不可謂不高,今後能持續多久,是否在合適時候調整措施有待討論,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做法有助於讓北京市不至於走向封城。而在當前中國內地防疫形勢下,封城的成本和代價遠遠大於常態化的核酸檢測。
三是因為上海封城對民眾正常生活、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非常大,教訓深刻,啟示中國內地要不斷探索新的防疫路徑,走出靠輪流封城來防疫的路徑依賴。從人口體量和經濟規模來說,北京和上海是同一個量級,如果北京步上海封城的後塵,那麼上海的經濟損失以及對整個國家產業鏈的衝擊,將有可能在北京重演。除此之外,北京還是首都,在整個國家所有城市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核心地位,任何的重大決策都需要十分慎重。正因這樣,有上海封城的前車之鑑,北京但凡有可能通過相對嚴格的常態化防疫措施控制疫情,便不會輕易採取不得已的封城模式。
以上是基於公開訊息的推測,只能說在目前形勢下,北京像上海那樣封城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凡事不能絕對,疫情形勢往往都處於變化之中。對於個體來說,最務實的做法是做最壞準備,尋求最好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過去一個月大量北京人在疫情下選擇囤積生活物資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必要做法,至少可以有備無患。
除此之外,許多人關心北京會否成為下一個上海,還包含第二個層面的疑問:假若北京最終不得已採取封城,會出現上海那麼多的亂象和問題嗎?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本文只是基於筆者的有限觀察,給出一個參考性分析。應該看到的是,北京和上海都是常住人口超過兩千萬的超大城市,都存在大城市病,一旦碰到自然天災或者城市被迫停擺,其脆弱性必然暴露無遺。這不但是北京、上海如此,世界上任何一座超大城市在重大變故面前都難以獨善其身。除此之外,北京的治理現代化程度不及上海,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北京的脆弱性。
所以說,假若北京封城,出現的問題肯定不會少,但是否物資短缺、非新冠病人就醫難等問題一定會像上海那麼嚴重呢?也許未必。一是因為有上海的教訓和經驗在前,北京又曾在兩年前經歷過新發地疫情,這就讓北京會有更多的準備和預案。早在一個月前,面對疫情下不少北京居民的疑慮,京東CEO徐雷曾發聲表示要對北京有信心,政策規劃已經到街道了,怎麼解決保供都有方案的。事實是否如此外界難以得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上海的經驗和教訓應該會給北京以某種啟發。
二是因為北京市在人力、物力上的動員、整合能力與上海不是一個等級。儘管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和中國內地面向世界的經濟中心,但畢竟不是首都,沒有北京那麼強大的動員能力。眾所周知,疫情下的封城模式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臨時計劃體制,不管是生活物資的供應、配送還是醫療體系的運轉,都離不開行政力量的整合與動員。北京不只是北京市,而是整個國家的首都,其資源的整合和動員能力絕非上海所能比擬。這就決定了一旦被迫進入封城模式,北京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保障生活物資和醫療體系的運轉,從而有可能減少上海那些問題在北京重演。
當然,這只是一種分析,最終情況不得而知,任何個體還是應該防患於未然。但不論怎麼說,北京確實和上海有諸多不同,北京出現的問題未必會在上海出現,上海出現的問題也未必會在北京出現,北京至少目前大概率不會步上海後塵。從北京乃至整個中國的福祉來說,能通過常態化的防疫控制疫情肯定優於通過封城來控制疫情。尤其是在當前病毒特性和全球防疫形勢下,希望中國能探索出更加可持續的防疫路徑,在有效防疫和人民正常生活、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尋求最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