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上海快解封之際:中國應走出靠輪流封城來防疫的路徑依賴
連日來,隨着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數量持續下降,上海終於傳來好消息。5月16日,上海市副市長宗明在新聞發布會上宣佈,從現在開始,分三個階段,到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全面恢復上海全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5月17日,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趙丹丹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目前,上海全市16個區都已全面實現社會面清零。這是久違的好消息,意味着自3月底開始劃江封控以來,已經封城超過一個多月的上海,距離正式解封,回歸正常生活不遠了。
上海人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很久了。過去一個多月中,上海人的煎熬、焦慮,幾乎讓每一個關心時事的人隔着遠遠的屏幕都能感同身受。在中國內地暫時尚不具備充分條件放開疫情管控的現實下,上海的封城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以一座城市人民的自我犧牲和付出來換取整個國家更大的安全。正如兩年多前封城下的武漢是為全體中國人擋住新冠病毒的槍眼那樣,上海封城同樣是上海人在為中國人擋槍眼。
縱使今天新冠病毒的危害性明顯不及兩年多前,人類社會對病毒有了更多科學認識,疫苗和治療藥物都已經出現,但考慮到中國內地尚有數千萬老人未能充分接種疫苗,其中許多老人都生活在公共衛生條件和醫療資源遠不及上海的偏遠地區和鄉村,他們是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高危人群,上海封城至少為他們帶來了更多安全。所以當上海解封后,針對不少上海人有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問題,不論是政府還是社會,都應該多些同情和理解,多去幫助上海人重新回歸正常生活。上海那些在封城期間遭受嚴重衝擊的中小微企業和普通人,政府尤其應該要及時伸出援手。因為對於一個共同體來說,當其中一部分人為了共同體的整體安全和利益作出重大付出後,理應獲得來自共同體的補償,只有這樣,共同體才能凝聚人心。
在封城之前的過去兩年,上海一直是中國內地防疫的模範生,上海所主張的「陶瓷店裏抓老鼠」的精準防疫堪為防疫的一股清流,深深博得許多人的認同。這正是近年來中國內地輿論場上「滬吹」文化現象之所以能夠流行的原因。但沒想到的是,迄今一個多月的封城不單讓上海遭受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損失,而且改變了世人對於上海的認知,許多人談起上海都有一種五味雜陳之感,上海多年以來辛苦積累的良好聲譽大打折扣。正因這樣,在上海快要解封之際,總結上海封城期間的教訓,對於上海乃至整個中國內地今後的防疫模式選擇來說,都具有現實意義。
第一,不能不反思的的是,為何上海封城期間出現那麼多亂象和問題?在3月底上海決定劃江封控之初,便已明確表示要保持基本民生的公共服務照常運轉和市民的應急就醫需求,但結果卻是相當數量的上海人遭遇了一生都未曾遇見過的飢餓時刻,他們缺糧少菜,生活物資與日用品短缺,在網上不斷髮出求助。更令人痛心的是,封城一個多月以來,有多起非新冠患者因未能及時就醫而不幸離世,他們的親屬在網上的留言,一度被不少人形容為哭牆,聞者落淚。上海為什麼會這樣?
長期以來,上海都是中國內地治理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是經濟中心和得風氣之先的江浙滬的帶頭大哥。數月前西安封城出現類似亂象時,中國內地網絡上許多人以上海作為正面例子和榜樣來鞭策西安,但沒有想到的是,數月後上海的亂象相較於西安有過之無不及。為何兩座治理現代化程度有相當大差距的城市,在轉入封城模式後出現的亂象和問題大同小異?這究竟是因為大城市的脆弱性決定了大城市一旦轉入封城模式便問題叢生,還是因為治理能力不足?如果是前者,意味着任何城市封城都不可避免會出現大量的問題,如果是後者,上海的表現為何沒有明顯好於西安?上海的治理能力需要現代化到何種程度才能規避這些亂象?
毫無疑問,上海的治理能力存在明顯不足,封城期間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一些封控區的亂作為便是例證。但若只是從治理能力作為分析視角,是難以充分解釋上海所出現的亂象。目前來看,上海封城暴露出那麼多的問題既是因為大城市的脆弱性,又是由於治理能力的不足。對於前者,中國內地各地應該引以為戒,不能貿然封城,要對封城所面臨的巨大困難有清醒認識。試想而知,連如此現代化的上海突然轉入封城模式都出現那麼多的問題,遑論治理能力和經濟發達程度遠不及上海的城市?對於後者,中國內地自當設法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第二,亟需反思的是,靠輪流封城來防疫的模式還能持續多久?中國內地是否應該反思上海封城的巨大成本和代價,珍惜目前嚴格防疫換來的寶貴時間窗口,不斷優化防疫策略和路徑,為遲早要來的對世界的開放和人民生活回歸正常早做準備?
上海封城對於上海和整個國家的經濟衝擊是非常大的。上海既是中國第一大城市,又是集合上下游產業鏈,是中國內地面向世界的核心城市。今次上海封城後沒多久,整個內地許多產業鏈迅速傳出受到不同程度衝擊的消息。在已經過去的4月,中國內地類似於上海這樣採取封控的地區並非個例,不少地方為了防控疫情都在事實上採取封城或半封城的措施。5月16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按月下降0.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下降11.1%,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下降2.9%,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這還是數據層面,在具體社會層面許多人的切身感受來看,對於經濟的預期已比較消極。
新冠病毒何時才能遠離人類,目前誰也不能確定,但能肯定的是,以輪流封城來防疫的模式持續越久,對民眾正常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就越大,人民的耐心會不斷被消磨。筆者曾寫過,中國人是有群體意識,願意配合政府政策,讓渡一些個人利益和自由,但這個是有條件和限度,持續兩年多的各地輪流封控讓許多人對疫情看不到盡頭,對未來看不到希望。尤其是那些中小微企業和體制外謀生的普通人,他們的收入不能旱澇保收,一旦遭遇疫情封控,很可能手停口停。
在兩年多前新冠疫情剛爆發,病毒毒性最嚴重,人類社會對其非常缺乏認識的時候,中國通過果斷決定武漢封城,以武漢人的自我犧牲和付出,成功控制住疫情。這在當時是既悲壯又了不起的防疫成績。但在新冠病毒毒性明顯減弱而傳播力更強,疫苗和治療藥物都已經出現,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回歸正常生活的當下,中國內地社會的民眾心態已經發生變化,他們越來越希望國家能夠優化現行防疫模式。不久前鍾南山院士撰文提出的關於在中國即將到來的新冠時期重新開放的五點建議,便順應了這樣的民意和病毒新變化,值得當下中國內地社會和政府的重視。
人們常說,吃一塹,長一智。法國作家加繆(Albert Camus)在其代表作《鼠疫》中寫道,知識和記憶是「一場災難給人們最大的教訓和經驗」,「我們不應當輕易放過那些治理中曾經嘗過的苦頭和教訓,應該盡力在下一次災難發生時規避它,而不是一次次地重蹈覆轍」。今次上海封城,不論在經濟社會發展層面還是在人心層面,都遭受了相當大的衝擊。面對如此深刻的教訓,中國內地是時候該考慮參考全球防疫新特點新形勢早日優化防疫模式,走出靠輪流封城來防疫的路徑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