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保衛戰到大上海保衛戰 內地民眾心態已變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上海封城已經有一個多月了,目前中國內地官方開始比較多地將上海防疫形容為「大上海保衛戰」,原話是「我們打贏了武漢保衛戰,也一定能夠打贏大上海保衛戰」。

武漢和上海,一個是兩年多前疫情大爆發的震中,一個是本輪內地疫情最受矚目的城市,兩地確實有諸多相似之處:都是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中心城市,都是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重鎮,都選擇了封城,都有來自全國各地醫療隊和解放軍的支援,都通過舉國體制進行了動員。正如兩年多前的武漢在經歷兩個多月的封城後疫情得以被控制,目前上海疫情已明顯出現拐點,有希望在未來兩周或一個月內解封。

兩年多前的武漢保衛戰在內地官方防疫話語體系中具有十分獨特而又重要的地位,官方曾用「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來稱讚以武漢為主陣地的疫情防控。今次內地官方將上海疫情防控上升到與兩年多前武漢防疫同等地位的「大上海保衛戰」,顯示出對上海防疫的高度重視。

然而,不同於官方表述,內地民眾的心態與兩年多前武漢保衛戰時相比已有明顯變化。

兩年多前,武漢疫情大爆發,新冠病毒的毒性正值最嚴重的時候,不論是政府、醫學界還是大眾,普遍對病毒缺乏認知,防疫物資又十分短缺,所以當時整個社會氛圍都是傾向儘可能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全力抗疫。當時人們大多認可和理解武漢的封城決定,支持武漢的多數嚴格封控措施,都是希望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人員聚集或交叉感染。那會輿論批評的焦點主要在於武漢未能及時發出預警和及早採取防控措施,李文亮醫生逝世所引發的全網悲痛,正是對當時社會氛圍的反映。除此之外,當時武漢防疫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紅十字會的防疫物資管理亂象,同樣引起廣泛爭議和關注。但總體而言,多數中國人還是為武漢封城後艱難而又悲壯的防疫感動,武漢因為給全中國人堵住病毒的槍眼而被譽為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中國政府則通過武漢保衛戰的勝利重新鞏固了執政合法性。尤其是隨着後來全球各地疫情爆發,包括歐美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疫情失控,感染和死亡人數不斷創下新高,武漢保衛戰象徵的中國防疫成績更是深獲大量民眾的認同。

然而,今次上海封城面臨的形勢,此一時彼一時。毋庸贅言,與兩年多前的武漢一樣,過去一個多月以來,中國以舉國之力支援上海防疫,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謂不多,那些參與防疫的醫護人員、政府工作人員、志願者工作強度非常大,日以繼夜,連軸轉,不可謂不辛苦。但與兩年多前的武漢不同,今次上海封城期間政府的努力和防疫人員的巨大付出所換來的同情、理解和支持是有限的,許多人看待上海防疫的心情是五味雜陳,整個輿情明顯多了些不滿、失望、困惑、不解與擔憂。

為什麼會這樣?從表層原因來看,是由於上海封城期間的亂象和問題讓人失望。在上海這輪疫情之前,上海一直是中國防疫的模範生,其所倡導的「陶瓷店裏抓老鼠」的精準防疫,曾深獲很多人的認同。數月前,西安封城時,因為出現的亂象和問題太多,許多人都拿西安和上海來對比,希望西安以上海為榜樣。未曾想到的是,當上海防疫轉入封城模式後,上海出現的亂象和問題相比於西安有過之無不及,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一刀切、物資短缺、非新冠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等問題層出不窮。這究竟是突然封城所致還是自身治理問題使然,目前有不同說法,但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過去一個多月上海的表現着實讓世人大跌眼鏡。

從深層原因來看,是新冠病毒新變化和全球防疫新形勢下,中國內地嚴格防疫對民眾正常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日益顯現,讓社會對於下一步防疫路徑產生了分歧和矛盾。與兩年多前武漢保衛戰時不同,如今的新冠病毒毒性已經明顯減弱,但傳播力更強。這就使得相比於兩年多前,新冠病毒的危害性明顯下降但更難被清零。包括歐美在內的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由於早前疫情失控,讓大量民眾經歷過自然感染,在造成許多人不幸死亡後形成了某種群體免疫條件,再加上疫苗接種的普及和新冠特效藥物的推廣,如今病毒的危害在許多時候已經低於流感。正因這樣,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選擇有序放開,漸漸回歸正常生活。相比之下,中國內地因為過去兩年防疫的成功,在保護了絕大多數人免於被感染的同時也讓他們無法通過自然感染形成某種群體免疫條件,再加上目前中國內地還有大量老人未充分接種疫苗,不同區域和城鄉之間的醫療資源嚴重不均衡,這就使得中國內地在相當程度上對嚴格防疫產生了路徑依賴,陷入了靠封城來控制疫情的循環。

儘管迄今為止,中國內地每次都能通過嚴格的封控措施來成功控制疫情,但時而久之,在社會大眾層面必然引起逆反和牴觸心理,許多人會因為正常生活被頻繁衝擊而感到厭煩,會因為工作被影響而感到焦慮。中國人是有群體意識,願意配合政府政策,讓渡一些個人利益和自由,但這個是有條件和限度,持續兩年多的各地輪流封控讓許多人對疫情看不到盡頭,對未來看不到希望。尤其是那些中小微企業和體制外謀生的普通人,他們的收入不能旱澇保收,一旦遭遇疫情封控,很可能手停口停。在這種情況下,寄希望於他們能夠像兩年多前理解和支持武漢保衛戰那樣理解和支持大上海保衛戰並不現實,內地社會的民眾心態已經發生變化。

面對此情此景,中國政府、防疫專家和媒體應該嘗試多和民眾溝通,為他們重新建立關於疫情和正常生活的預期,讓他們相信眼下嚴格防疫是暫時的,動態清零是為了日後更好地重新開放和更好地回歸正常生活。尤其重要的是,中國若想讓防疫政策更加持久有效,讓過去兩年多累積的防疫成績不被蒙上陰影,那就需要根據病毒新變化和全球防疫新形勢未雨綢繆,探索出一條既不用像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那樣造成大量民眾染疫身亡,又能保障人民正常生活,讓一切有序回歸常態的路徑。真切希望中國能用好嚴格防疫所換來的寶貴時間窗口,加速各項準備工作,優化防疫措施,為遲早要來的對世界的開放和人民生活回歸常態,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