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南巡30年|時代變遷下 中國改革應有的反思與堅持
1992年1月17日,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從北京站出發,乘坐專列開始自己一個多月的南巡。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社會主義處於低潮;中國將向何處去的疑慮不僅籠罩社會各階層,也籠罩着中共黨內。
30後的今天,中國因為經濟的騰飛、國家綜合實力的增長,已經有足夠的底氣「道路自信」,但是處於全面轉型期的中國,依然存在多個領域的深層次矛盾。中美對抗的態勢也成為影響中美甚至全球動盪局勢的主要因素。
當下中國需要進行的改革和鄧小平時代已經有了很大不同。不過,中共十八大之後,習近平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在當年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延長線」上,所以當年鄧小平關於改革的諸多講話,對今天的中國依然有着引導和警示作用。這是鄧小平九二南巡講話三十周年之際,分析比較當時與現在中國改革異同的現實意義。
於中共而言,雖然30年前後改革的背景與進程已變,但是仍有很多「不變」的方向需要繼續堅持。
首先,改革開放的基調不會變。
一個社會變革的動力,幾乎無不是來自於各種危機的擠壓。中共從1949年建政到改革開放初,由於「左」的思潮干擾經濟建設,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在的位次上不斷後移。比如1978年中國人均GDP全球排名倒數第二,僅是印度人的2/3。
在這樣的危機下,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並在之後的九二南巡中警告「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2016年7月22日的中共中央深改組(後更名為中共中央深改委)會議上,習近平講出了異曲同工的話語,「不實行改革開放是死路一條,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
因為今天的中國,雖然國家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相比三十年前,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中國國內產業升級和社會轉向帶來的治理挑戰,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國際上美國對中國的抵制和打壓,無一不給中共的執政帶來新的挑戰。
其次,發展是硬道理。
鄧小平當年在九二南巡中明確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戰略思想也是基於此。這一思想對當下的中國依然有指導意義,甚至可以說這個意義永遠存在。因為全球各國政府所施行的政治體制也許不同,但無一例外的是,經濟發展以及民眾生活水平是評價政府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也稱,「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
不過,剛剛過去的2021年中共對諸多領域的治理整頓,比如治理資本的無需擴張、整頓大數據領域的安全漏洞、教育「雙減」對教培行業的致命性打擊、房貸產行業的政策管控以及輿論圈的偷稅漏稅等等,被輿論認為是對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雪上加霜。甚至有西方媒體嘲諷中共此舉是「要權不要錢」。
事實果真如此麼?2021年堪稱全領域整頓的舉措,短期內會對一些行業的發展造成陣痛,但是這種陣痛也是對多個行業中隱藏的漏洞和風險的提前釋放。在中共的政治話語中,發展的含義不僅有經濟發展,也包括政治的變革、國家實力的增強,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民眾幸福感的獲得等多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和改革相伴而生,相輔相成,並不矛盾。
第三,不斷吸收和借鑑。
鄧小平九二南巡時曾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當時的中國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管理手段,都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良多。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從科技研發到文化產業發展,中國經濟發展奇蹟當然主要源於中國民眾的辛勤創造,但是也離不開中國社會對他國經驗的學習、吸收和借鑑。積極學習,大膽借鑑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是中國製度不斷髮展完善的重要途徑。
需要警惕的是,因為中國國力提升和中美關係轉冷,當下的中國輿論思潮中,出現了諸如「逢美必反」「厲害了我的國」等偏左甚至自滿的聲音。中共高層對此需要保持足夠的清醒和警惕。
中共官媒曾發文稱「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2021年11月出台的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有這樣的表述,「只要我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虛心學習借鑑國外的有益經驗,又堅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壓,就一定能夠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始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雖然中國改革開放前四十年當中,在向西方學習的熱潮中曾出現過被嘲諷為「西方的月亮更圓」的迷思,不過需要承認,在鄧小平南巡講話三十年後的今天,即便中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已經得到極大提高,借鑑與學習的心態依然需要保持,或者說永遠需要保持。
第四,加強科技和教育,建立多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不僅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他還曾說,「希望所有出國學習的人回來。不管他們過去的政治態度怎麼樣,都可以回來,回來後妥善安排。這個政策不能變。」
2017年中國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在會見部分與會人員也曾說:「要充分信任知識分子,重要工作和重大決策要徵求知識分子意見和建議。對來自知識分子的意見和批評,只要出發點是好的,就要熱忱歡迎,對的就積極採納。即使個別意見有偏差甚至是錯誤的,也要多一些包涵、多一些寬容。」這樣的表示和鄧小平當年關於知識分子的講話異曲同工。
不過對於中國的輿論管控機構,也存在批評的聲音。比如對於中國宣傳尤其是網絡輿論管控機構對網民動輒網絡「封號」,對言論不當人士的行政拘留,長期對異見人士的隱形監控,被中國自由派言論批評為一種過猶不及的管控「倒退」。他們認為,當下的中國需要更多元素的存在,應該有更多的自信接納不同的聲音,並逐步建立多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