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總部加速遷離 北京走向落寞還是強勁轉型?
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頻繁對經濟下行壓力發聲示警的時候,外界關注到「央企離京潮」似乎即將到來。2021年11月27日,有消息稱,中船工業、中船重工等「兩船」合併中國船舶集團總部將於12月15日搬遷至上海。
中國船舶集團是典型的由中國國務院旗下國資委掌控的大型央企。此前兩周,新華社轉發了自己旗下《財經國家周刊》的文章《離開北京,央企總部往哪裏去》。裏面提到「隨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央企改革的推進,央企總部搬離北京在不斷提速」。這被解讀為「央企離京潮」即將到來的明顯信號。
「央企離京潮」話題的,不僅有即將離京的中國船舶集團,還有號稱中國電氣裝備業「巨無霸」的新央企——由包括4家上市公司在內的7家輸配電行業骨幹企業重組而成的中國電氣裝備集團,9月25日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
與中國電氣裝備成立前後腳,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總部從北京回遷湖北搬遷大會9月26日在武漢市江岸區六合路1號舉行。中國華能集團年8月也明確提出,將把總部搬遷出北京,遷往雄安。
5月10日,中央企業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暨央地合作座談會在雄安新區召開,令外界關注的是,有50餘家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出席了此次會議,包括國家電網、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中核集團在內的眾多央企總部均在北京。
更早之前的今年4月26日和5月8日,重組成立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中國中化控股先後直接將總部建在了雄安新區。隨後,8月6日,中國華能集團也宣佈總部將搬遷至雄安,成為第三家明確將總部搬遷到雄安的副部級央企。
央企總部過於集中在北京,是以往中國計劃經濟模式遺留下來的,也是曾經資源分配高度集中的產物。根據最新目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旗下共有97家央企。其中,51家為副部級央企,而這其中,有34家總部設在北京。
2014年中南海高層提出「首都核心功能」概念,並在之後進一步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就為央企總部遷移出京埋下伏筆。2014年一年,北京關停退出鑄鍛、建材、化工、包裝及印刷等12個行業共392家污染企業。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級重大戰略,早日實現「北京城市副中心在2035年承接中心城區40萬-50萬常住人口」的目標。2019年1月10日,北京市政府辦公地址由東城區正義路2號搬至通州區運河東大街57號,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
進入「十四五」時期,中國各省各地都在強調回歸製造業和實體經濟。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經濟中心」並不在列。作為中國少有的減量發展的城市,北京能否在後繼的發展中保持甚至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一組數據或者可以最好的說明。2011年至2020年,北京GDP佔比上海的比重分別為85.90%、89.29%、91.08%、90.72%、92.16%、90.48%、90.76%、91.93%、93.31%、93.29%。 這種數據變化的背後,是北京的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被倒逼上了一條更高附加值的發展路徑。
以電子訊息產業為例。2011年北京的電腦產量為1,084萬台,2019年下滑到513萬台,腰斬一半。2010年北京的手機年產量為27,388萬台,2019年鋭減到8,373萬台,產量減少三分之二。結果2009年至2019年十年間,北京的電子訊息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整體從2,096億元增加到2,601億元。這種不減反增的背後,是北京傳統電子訊息產業萎縮的同時,新一代電子訊息產業的勢頭兇猛,填補甚至超越了一般性製造企業退出所造成的空白。
再說讓被美國「卡脖子」的集成電路領域。晶片製造有5,000道工序,需要不斷的重複清洗環節,而且其用水不是普通自來水,需用超純水才行。按照生產一枚2克重晶片就要消耗32公斤水的「行規」。缺水的北京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並不具有先決優勢。除此之外,半導體產業生產過程中涉及多種特殊氣體和化學材料,很多都是危險化學品,有特殊的運輸和存儲要求。北京沒有大江大河流過且缺乏港口,環境承載力又低,各方約束條件多。
不過依靠足夠高的人才和資金聚集效應優勢,逆流而上。 十年時間,北京集成電路產量翻了8倍,整個產業年營收約1,000億元。
近年來北京國資委出面,採用地方合夥人的模式主動創建了相關企業,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的大發展。 比如北京國資委出資2.4億元,股權佔比約48%的北方華創,迅速成為中國國內規模最大的高端半導體設備公司。 北京國資委出資52.8億元,股權佔比約16%的中芯北方2016年投產,是中國產能最大的12英寸晶圓代工廠。 北京國資委出資12億元、股權佔比約45%的屹唐半導體,2018年投產,其幹法去膠設備、快速熱處理設備市佔率分別為全球第一、第二……
在超高端光刻機中,光源設備、光學鏡頭是最為核心的元器件設備,西方對中國禁運。而北京國資委風投成立的科益虹源、國望光學。前者是中國唯一,世界第三的高能準分子激光器研發製造企業,自主設計開發出中國首台ArF準分子激光器。後者是中國超精密光學鏡頭的扛鼎者,面向28nm節點的ArF浸沒式光刻鏡頭攻關順利。
經過幾年的佈局和發展,北京實現了除光刻機整機以外、所有關鍵集成電路設備的國產化佈局,成為中國實現集成電路設備進口替代的最大希望。在熱處理氧化擴散設備、刻蝕機、離子注入機、薄膜沉積設備、化學機械拋光設備、測試機等環節,北京均湧現出了市場佔有率位居前列的代表性企業。
官方消息顯示,整個「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工業和軟件訊息服務業實現了動力轉換和效益提升的轉型升級,新產業格局基本形成。2019年,北京市工業領域規模以上工業人均產值為236萬元/人,比2015年增長43.8%;2019年訊息傳輸、軟件和訊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和人均營收分別比2015年增長116%和61%;2019年高精尖產業實現增加值9115.2億元,佔GDP的比重25.8%,成為北京市經濟的重要支撐。
隨着產業結構愈發明晰,強勁的科技創新實力正賦能北京、河北和天津的企業,或將成為破解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的一個關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