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醫療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台灣製造」為何仍未見蹤影?

撰文:李富茂
出版:更新:

2月25日,根據台媒「中時電子報」報道,歐盟(EU)官員透露,跨國大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Z)已吿知歐盟,旗下新冠(COVID-19)疫苗第二季供應量,將不到合約目標的一半。此消息傳出後,有台灣輿論擔憂,同為AZ疫苗購買方的台灣,要在今(2021)年上半年取得採購的1,000萬劑可能性相當低。
目前來說,台灣除了從世衛組織(WHO)引領的新冠疫苗保障機制(COVAX)獲得分配疫苗外,還有向AZ、莫德納(Moderna)等藥企進行採購。不過,根據台灣官方公布信息彙整,台灣新冠疫苗的「主力」來源是AZ,約為1,020萬劑,佔「確定」會來台疫苗的總數二分之一量。如今,卻傳出AZ供應疫苗不及,可能導致台灣一時半刻仍無疫苗可用之困境。

日前傳出AZ新冠疫苗來不及供應歐盟,引發同為購買方的台灣擔憂,要在今年上半年取得采購的1,000萬劑可能性相當低。(中央社)

迄今,相信多數台灣民眾都會有疑問,台灣醫療及其相關人員無論在老百姓的眼中,或是在全球知名數據庫Numbeo最新的醫療保健指數皆排名「第一」。但又為何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自製疫苗的研發會如此落後?以至於只能仰賴向外採購新冠疫苗,且還得看其他藥廠或是國家的眼色。

坦白說,自新冠疫情開展以來,根據台灣媒體曝光的數據彙整,有多達數十家的台灣藥廠及科研單位都宣稱有在研製新冠疫苗。但疫情至今已逾一年,也只看到高端疫苗與聯亞生兩家藥廠順利進入二期臨床;順利的話,「預計」在今年年中,兩家藥廠的疫苗能先後通過台官方的緊急用戶許可證(EUA),正式上市為台灣民眾施打。

有些公司只不過是順勢賺個發難財

若要對台灣自制疫苗研發緩慢的問題追根究柢,不外乎有三個層次。首先,台灣市場在對待生技醫療產業,幾乎都存着「投機」、僥倖的心態,光顧着炒作該生技公司股價外,經常忽略生技醫療產業的「長遠價值」,只要生技公司的新藥開發有什麼風吹草動,動則呼嘯而走,不然一待坐收漁利後,隨即「捲款」逃逸,徒留被掏空後的公司。

OWID對各國疫苗接種情況的統計(點圖放大):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許多生技醫療公司即便有高端的開發製藥技術,但也先保留走一條相對安全、穩定收益的道路,對於所謂具有創造性的新藥開發,只能保守一點、在商言商。

更進一步言之,因為生技產業公司的市場變動性大,更遑論中實戶、散戶會嚮往投資這類具價值性的公司,就怕投入後血本無歸。久而久之,台灣新藥企業的創造性就被市場消磨殆盡,畏懼具前瞻性、突破性的想法,僅侷限在代工、製造等守舊思維。特別是新冠疫情又與以往的流行性傳播疾病不同,充滿着未知的困難,若非有強大的魄力與使命,稍有不甚即可讓公司粉身碎骨。也就是說,即便有數十家台灣生技公司曾言明開發新冠疫苗,但若認真考察,有些公司只不過是打着新冠疫情旗幟,順勢賺個發難財。

台灣生技產業公司往往成為股票市場投機的目標。(中央社)

民進黨政府百億預算用於海外採購

其次,台灣新冠肺炎藥物開發落後,還得歸咎到官方身上。早在2020年3月,台廠高端疫苗就取得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授權,取得病株疫苗開發的技術與平台。按理,以台灣那般視歐美國家為先進代表的思維來說,應及早編列特別預算,協助輔導台灣企業競速開發。然而實情卻是,民進黨政府直到2020年年中,才編列了百億預算來採購疫苗,但這些預算還並非明確投資在台廠身上,而說是要用來採購海外疫苗。

多國領導人在機場迎接中國大陸疫苗(點圖放大):

+18

當台廠興高采烈獲取國外技轉,或是自行尋找可用的疫苗方案,但礙於台灣市場的投機取向,以及政府態度曖昧不明情況下,美其名向外宣稱「按部就班」,但實際上,卻是以拖待變。相形之下,美國政府在疫情爆發後,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即立即啟動「神速任務」(Operation Warp Speed)方案,目標在2021年1月前製出三億劑新冠疫苗。如今看來,美國政府當初的強勢支持,也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反觀台灣,直至去年年中,才核可開發新冠疫苗的三家公司(國光生、高端疫苗、聯亞生)陸續進入一期臨床試驗、2020年年底才有一家本土廠進入二期臨床;今年2月,當本土廠商進入二期臨床試驗來到兩家,且試驗報吿越來越明朗後,官方才稍微透露將實施「預採購」。由此得知,民進黨政府在本土新冠疫苗的開發進程上,態度不僅消極,也更坐實外界屢屢傳言台灣官方根本不相信本土廠商能作出新冠疫苗的消息。

最後,再以疫苗科學製成進度觀察,基本上疫苗開發分為四大類型,像是中國大陸藥廠普遍是使用滅活疫苗技術,也是最傳統疫苗研製的方式。而台灣疫苗廠採取的開發策略則是次單位疫苗。這項技術是近十年來發展出的技術,「次單位」意指只取病原體一部分結構製成疫苗,在作法上區分兩種,一種是天然的次單位疫苗;另外一種則是重組的次單位疫苗,又稱重組蛋白疫苗,這次台灣三家疫苗廠所研發的新冠疫苗即是重組蛋白疫苗。

台廠所用技術需要長時間

然而,這類製程技術之一的「蛋白質純化」是需要長時間,而且不同蛋白質純化技術又不一樣。也因此,可見到目前全球市面上無新冠疫苗屬蛋白質疫苗性質,大部分都還在臨床試驗階段,這也是台廠進度緩慢的原因。

全球多國領導人已經接種中國大陸疫苗(請點大圖瀏覽):

+1

相較之下,為何歐美國家的藥廠能快速製作出新冠疫苗?主因是這些藥廠所使用的開發技術,是運用DNA及mRNA的原理基礎上來進行研製,跳過了台灣藥廠普遍要經歷的「細胞純化出蛋白質」的步驟,從而提高了開發效率。當然,擁有這般前瞻十足的技術,也是仰賴這些藥廠花費長時間及資源投入,才能在此新冠疫情上迅速着手,從而解救困於疫情的人們。

總結來說,台灣在新冠疫苗開發上落後其他國家的原因,有產業、有政治、有科學等方面的因素。不過坦白說,疫苗等藥物開發本非一蹴可及,需要先前長時間技術、資源,人才的積累,才能在這突如其來的緊張時刻派上用場。而經歷了先前SARS、今次的新冠疫情,就盼台灣朝野能夠記取經驗,重新制定出一套扶植生技產業的政策,不光只會在選舉前喊喊壯大生技產業、創造另一個生技「台積電」等口號,不如趁此疫重新檢視規劃。否則,若再次遭遇百年一遇的未知疫情,大概就只能坐等他國用剩的、或在自家感歎「書到用時方恨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