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宣部警告的「馬雲們」
日前,曾在魯煒之後繼任中共網絡「大管家」、現任中宣部副部長兼國新辦主任的徐麟突然將炮口對準中國的民間資本,指責其製造「法外之地、輿論飛地」,呼籲「要堅決防範資本操縱輿論的風險」。這番表態意味深長,引來各種解讀。
首先,從徐麟的個人身份看,他曾在上海從政時期與習近平有過交集。2015年徐麟即被徵召入京,次年備受爭議的魯煒下台後,更受重用接任中共網信辦主任,直接服務於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所以,徐麟之表態直接代表了中共最高領導層的態度,其權威性無需質疑。
從此次表態的背景看,有聲音認為徐麟矛頭所指,即為以馬雲為代表的資本力量。這些聲音認為,近工齡本力量介入新媒體領域操控輿論熱點已經引起高層不滿,而這些年在新媒體領域悄然擴張的馬雲更因10月底陸家嘴金融論壇上「大放厥詞」炮轟中國金融監管,導致其螞蟻集團在最後的IPO關鍵時刻折戟沉沙,遭到了應有的教訓。
所以,不排除,徐麟表態有更進一步震懾的用意。可事實當真如此嗎?
第一,馬雲之折戟顯然不在於他在陸家嘴金融論壇的那番話,而在於螞蟻集團IPO對中國金融風險管控所帶來的挑戰。
這些年,北京強調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僅對明天系等「金融帝國」進行了整頓,也在大張旗鼓對各種網絡信貸理財產品出台嚴格監管政策。所以說,「螞蟻帝國」止步於當下,背後是金融監管缺位、金融風險恣意生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對於北京而言,為了區區一個馬雲,完全沒有必要這番大張旗鼓。
第二,阿里近年在新媒體領域多有斬獲,從新聞類媒體,到信息分發平台,再到影音娛樂,這毫無疑問為其帶來巨大的影響力。不過,這並不是馬雲的「獨創」,在這波進軍新媒體的風潮中,馬雲甚至不是最成功的。在一個民間資本群雄並起的網際網絡輿論時代,北京也不可能針對一個個人喊話。
第三,所以,問題的關鍵點在於馬雲所代表的資本力量。
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創建,皆起步於資本力量對既有生產關係的破壞,其歷史上更有不同程度的重商主義傳統,因此資本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扮演核心作用。以美國為例,獨立運動的緣起便是殖民地與宗主國英國的經濟矛盾,兩黨制亦源於南北不同的經濟傳統和政黨分肥體制……
按美西戰爭期間的媒體巨子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名言,「你製造新聞,我製造戰爭」。歷屆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兩個候選人在媒體耗費巨資的程度,也說明媒體與資本間相互的影響力。
傳統上,中國一直缺乏重商主義傳統,「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排位即體現了這種政治權力對於資本力量的絕對權威。為了避免工商階層「染指」國家權力,歷代統治者不僅限定其人身地位,比如不允許參與科舉考試等,而且透過各種國家專營體制和平準、捐稅制度,限制商人利益發展。
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本來就是對資本主義的「反叛」,其主張即是最終消滅「資本主義」。當然,對於今天中國來說,這不是當務之急,在生產力有限的條件下只能允許資本的成長。但是這種成長必須是有前提條件。
中國民營經濟在過去40年中所扮演的角色無需質疑,中共一直在尋找一種與其相處的方式,比如江澤民允許一些民營企業家直接加入中共。但是,隨着民間資本的不斷成長和新經濟業態的出現,它開始有意無意地主動介入某些敏感領域,就比如我們當下正在討論的對輿論的「入侵」。
在民間資本介入新媒體領域後,它已經具備透過技術和非技術手段干預輿論熱度和議程設定的能力和潛在可能。這一方面可能衝擊了既有的中共官方輿論體系,另一方面則可能損害公共利益以「變現」。
從這一角度上說,徐麟不是針對馬雲,卻是喊話「馬雲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