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儒家到全球南方・一︱石之瑜:孔子鄙視女子與小人嗎?

從儒家到全球南方・一︱石之瑜:孔子鄙視女子與小人嗎?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2025年2月5日至3月30日,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合作舉辦「筆耕不輟、俠骨仁心:石之瑜教授著作展」。石之瑜教授為台灣教育部終身講座教授、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從1990年至2024年共計出版114本專書,其中獨著之學術專書中文31本、英文19本;主編之學術專書英日語等外文17本、中文14本,另有中文之時政評論文集獨著14本、合著4本;以及中文詩集3本,涵蓋議題包括外交政策、政治心理、兩岸關係、少數民族、知識社群、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核心關懷一以貫之:解構與再建構變動世界中的中國。

2025年2月19日,石之瑜教授前來特展發表演講,講題「唯女子與小人難養:儒術、人民集體性、全球南方」,許多兩岸學人學子到場參與,演講內容由孔子對女子小人的微言大義出發,擴及自由主義社會與儒家社會的集體性落差,再到對於全球南方的全新定義:「不可預測的集體」。圍繞演講內容,《香港01》推出系列報道三篇,本篇為第一篇,聚焦孔子談論女子小人時,背後的生養育關係與生產關係隱喻。

與AI對話孔子的思想深層

石之瑜首先提到,講題的構成出自巧合,源於自己跟ChatGPT、DeepSeek近兩個月的辯論,「其實AI都很容易受對話者影響,你的立場如果明確一點,他的責任就是找出各種可以支持你的解釋,不過ChatGPT跟DeepSeek還是有點不同,ChatGPT較會反問人類,DeepSeek比較不會。」但無論是與哪一個AI對話,自己在與ChatGPT、DeepSeek討論講題中的概念時,總是不斷逼問AI,與AI進行討論,最後也因此促使自己將儒術、人民集體性、全球南方三個概念結合在了一起。

石之瑜接著破題,自己是把女子跟小人當成生養育關係、生產關係來看。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孔子的言論就會出現較大的意義延展,也讓我們體會到他思想的深層之處。

石之瑜以《陽貨》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開題,指出多數人的理解是把「唯」當成只有,也就是「只有女子跟小人是很難教養的」。但石之瑜反問,女子與小人在孔子的時代,其實是社會上的絕大多數,如果是這樣,為何孔子會說「只有」女子與小人?指涉絕大多數的人怎麼會用「只有」?就像如果有人說,台灣只有選民是不理性的,這不是很奇怪嗎?通常是指涉少數的人才會講「只有」,所以這個「唯」應不是作「只有」解,而是作「但是」。

石之瑜接著指出,如果這樣理解,那麼「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意思就是,你們這些做君子的人,應該要好好修煉自己的道德修養,但不要去管女子與小人,他們是沒辦法用你們這種自我修煉的方式去教養的。「我覺得這比較符合當時的人口背景,不像我們今天大學生是占絕大多數。」所以講「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意思就是,女子與小人是不能夠教養的,是不能像君子一樣修煉道德的。

石之瑜補充,其實孔子講這段話,對話對象是自己的學生與士大夫,而不是女子與小人。試想,孔子的學生都把這些話記錄在《論語》中,如果孔子這段話原本的對話對象是女子與小人,這不就等於告訴讀者「你們都是沒辦法教養的」,這難道會是孔子的學生編寫《論語》、讓後世閱讀孔子思想的意圖?因此「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其實是孔子對君子說的,是孔子對他的學生、將來會成為治國者的、或是將來會幫助治國者的賢人與士大夫們說的。

2025年2月19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石之瑜在「筆耕不輟、俠骨仁心:石之瑜教授著作展」發表演講,講題「唯女子與小人難養:儒術、人民集體性、全球南方」,內容由孔子對女子小人的微言大義出發,擴及自由主義社會與儒家社會的集體性落差,再到對於全球南方的全新定義:「不可預測的集體」。(劉燕婷攝)

為何女子小人難養

石之瑜接著表示,孔子講這句話的動機,就是自己產生疑問的起點。

石之瑜認為,「女子」代表的是生養育責任,「小人」其實就是今天講的農人,代表生產關係。女人在家裡負責養育下一代、整理家務,小人則負責耕田,他們都沒有興趣學習士大夫修煉禮樂。「修煉禮樂能讓女人養大孩子、餵飽家人、維持家中整潔、照顧好老人嗎?如果不能,懂這些禮樂有什麼幫助?沒有幫助!」

同理,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產的穀物要繳稅,三不五時可能會被強徵去服勞役,如果打仗就更慘了,怎麼還有體力跟心思去接受禮樂的教養?其實禮樂的教養對他們也沒有用,無助他們精進耕田的技術、掌握天時、提升收割的技巧。

石之瑜分析,對要供養君子階層的女子、小人來說,禮樂是沒有用的,教養是不需要的。所以君子要去教養他們,他們也不會接受,因為他們的體力與心思,都花在供養君子身上,只有不需要去思考生養育、思考生產的君子,才有理想坐在那裡,透過禮樂來思考,來修煉自己的道德,接著去勸諫君王,農人很辛苦,不要剝削農人,不要對農人徵太多的稅。

石之瑜表示,如果這樣去解釋,那「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是一個社會角色分工的結果,所以「近之則不孫」,意思是如果君子太靠近女子與小人,就沒有辦法修養自己了,因為你要自我修煉就要通過禮樂,也要思考國家治理,如果你太接近女子與小人,就天天聽他們講八卦,他們會抱怨生活同時要你幫他們解決問題;而「遠之則怨」則是在說,君子也不能離他們太遠,因為如果完全不管女子與小人,他們群龍無首,不知道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被強徵,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哪天被抓去服勞役,所以君子要給他們安定的感覺,就不能離他們太遠,否則就無法掌握女子與小人的想法。

石之瑜總結,如果君子不了解女子與小人的需要,後者就無法在生養育、生產關係上,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秩序就會崩壞。所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話不是在講女子與小人的個性,而是孔子想要告訴君子,要跟女子與小人維持均衡的距離,才能完成你的修煉,而不要想去教育女子與小人,不要想跟他們走太近。

2025年2月19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石之瑜在「筆耕不輟、俠骨仁心:石之瑜教授著作展」發表演講,講題「唯女子與小人難養:儒術、人民集體性、全球南方」,內容由孔子對女子小人的微言大義出發,擴及自由主義社會與儒家社會的集體性落差,再到對於全球南方的全新定義:「不可預測的集體」。(劉燕婷攝)

從農民來理解小人

石之瑜補充,《論語》中有太多跟小人有關的句子,如果從生養育關係、生產關係,或是生產角色來看的話,很多句子都可以有新的解釋。

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果從生養育關係來看,就可以理解成:農民關心的,就是自己身邊人的事情,例如親戚、長輩、下一代。而他關心的利害利益,也就是這些人的利害利益,你要他為了自己不認識的人的利益,去放棄自己身邊人的利益,他做不到,他不會去思考全國的事情,這也不是他的責任。

石之瑜指出,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在告誡君子,如果進入士大夫、諸侯的角色後,還一天到晚都想為自己的家族牟利,就會變成小人,那麼社會就沒有人可以給小人做榜樣,沒有人可以安撫他們、安定他們的心。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其實是孔子認識到了農民生活的範圍,並且想讓君子瞭解到,不要把自己的生活範圍搞得跟農民一樣,只照顧自己的親戚與小圈圈。「君子應該要坦蕩蕩,而不是去思考這樣的利益,你如果天天去思考這樣的利益,你就會很焦慮,所以小人長戚戚。」

不過石之瑜也說明,孔子並不是在批評小人或農民,批評他們每天都在擔心穀物有沒有收成好、會不會被徵稅,而是在講一個事實,「如果你是君子的話,你是坦蕩蕩,倒過來講,你必須要坦蕩蕩,你才是君子。如果你不能坦蕩蕩,就會跟小人一樣,但你又不生孩子、不耕田,又只會計算自己的利害,那你還能成為君子嗎?所以坦蕩蕩是君子的標準,而不是說因為你是君子,所以你坦蕩蕩。」

石之瑜指出,其實生活中也有類似案例。例如以前中共發動革命時,也會向農民宣導,要農民自我解放、要擺脫「小農心態」。其實所謂的「小農」就像孔子說的小人,你給他一些好處,他就很感激你,因為他平常自己省吃儉用。但是君子可能不會對這種事情感興趣,因為君子有別人在供養他,他為什麼要在意這些小利、小害呢?而且「小人懷土」,這當然是很合理的一件事,農民就是耕田的。

因此石之瑜總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就是要告訴君子,面對耕田的人,不要去跟講太多道理,因為這對耕田的人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君子還會造成自己的困難,會浪費自己很多時間。

2025年2月19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石之瑜在「筆耕不輟、俠骨仁心:石之瑜教授著作展」發表演講,講題「唯女子與小人難養:儒術、人民集體性、全球南方」,內容由孔子對女子小人的微言大義出發,擴及自由主義社會與儒家社會的集體性落差,再到對於全球南方的全新定義:「不可預測的集體」。(劉燕婷攝)

AI不理解的農民與孔子

石之瑜接著提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這句話也很有意思,自己也跟AI對話了這句話,問AI「小人成人之惡」的「惡」是什麼,是別人去殺人放火後,他也跟著去殺人放火嗎?當然不是。

石之瑜認為,如果從孔子講的另外一段話,「益者三友」與「損者三友」來看,其實「損者三友」就能解釋「小人成人之惡」的「惡」。所謂損者三友,就是你的朋友做了一些不符合倫理禮儀的事情,結果你給他一個理由證明這件事沒錯,或是鼓勵他繼續做,「因為你要跟他拉關係,所以不想得罪他」,就是乾脆放縱他,「做了也沒關係,下次不要做就好」。這是孔子批評的「損者三友」。

石之瑜接著分析,從這個角度來了解孔子說的「小人成人之惡」,其實就是在說一個道理:小人不會為了了不起的仁義道德,而去得罪身邊的人。而這種表現,其實就是孔子所批評的「鄉愿」,「鄉愿」就是「成人之惡」。

用實際例子說明,就是看見有人去偷果子,你不糾正他,他分給你吃你還謝謝他。石之瑜表示,君子「成人之美」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但小人的生活範圍「比而不周」,小人就生活在自己狹小的關係網裡,所以他「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因為在他的關係網中每個人都是這樣,不要得罪人就好。

石之瑜總結,前面這些是自己的理解,自己也因此跟AI說,你的解釋其實凸顯了你對農民的不認識,你不了解孔子的對話對象不是農民,而是君子,是希望君子不可以在別人有悖倫理時默不作聲。「當然孔子也不是要逼人家去批評別人,孔子也說過『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也就是看到別人在做不對的事情,講一次就夠了,不要講兩次。」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