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50年來最嚴重流血衝突 中印不該成為敵人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中印兩國自今年5月初以來持續在邊界對峙。過去一個多月,兩國進行了十幾輪會談,其中最為關鍵的是6月6日的中將級別會談,當時中印都同意為事件降溫,為了表示誠意,雙方軍隊都有後撤行動。但在上周一、二(6月15、16日),兩軍在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地區發生1975年以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事件,消息指有20名印軍死亡。

6月15日,在拉達克地區的加勒萬谷(Galwan valley )中印雙方發生衝突。此前數週,這一邊境地區的局勢持續緊張。(Reuters)

衝突發生後,兩國外長在上周三(6月17日)通話,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表示,中方試圖在實控線印方一側的加勒萬河谷建造一座建築,又指中方採取了有預謀、有計劃的行動,對由此造成的暴力衝突和人員傷亡負有直接責任。

中國官方自始至終未有披露解放軍的死傷人數,又指印方一線邊防部隊在上周一晚公然打破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在加勒萬河谷局勢已趨緩的情況下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場交涉的官兵,進而引發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外長王毅在與蘇傑生的通話中再次闡明中方嚴正立場,要求印方對此開展徹底調查,嚴懲肇事責任人,嚴格管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挑釁性舉動,確保此類事件不得再發生。

縱然中印互相指摘對方出爾反爾、改變現狀,但在兩國外長的通話中,雙方同意共同遵守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使問題升級,會按照雙邊協定和規程確保和平與安寧。

+3

中印輿論場的溫差

與此同時,兩國高級軍官接連緊急會晤,討論如何緩解緊張局勢。雙方在上周三舉行了少將級別會談之後,兩軍少將翌日在加勒萬河谷再次會晤。

衝突前線兩軍避免對碰的技術問題不難解決,中印之間有成熟的機制來管控分歧。真正困難的地方是,一旦處於一線的士兵乃至雙方的最高決策被強烈的民族主義裹挾,局面也許就會有失控的可能。

印度官方和民間的復仇情緒高漲。總理莫迪稱上周一晚的死傷印軍皆是「Bharat Mata」(印度母親,為印度教特徵的印度國家形象)的「好兒子」,指「這些烈士不會白白犧牲」。印度社會公正和權利部部長阿塔瓦萊(Ramdas Athawale)上周四(6月18日)亦表示,應該關閉國內所有售賣中國菜的餐廳和酒店,並抵制所有中國製造的產品。印度著名板球運動員哈爾巴江.辛格(Harbhajan Singh)也煽動民眾「全面抵制中國商品」。印度貿易組織全國貿易商聯合會在6月初更發起一項全國運動,呼籲6月10日起抵制中國貨品。印度民眾亦前往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前抗議。印度執政人民黨麾下的「國民志願服務團」(RSS)組織了多個「反華示威」。

印度媒體亦展開攻勢。《印度時報》對中國提出了七個要求,包括需指示其「戰狼」民族主義者放棄傲慢,與印度合作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寧。《德干先驅報》(Deccan Herald)則呼籲印度對華保持強硬,稱這次事件應該讓印度大開眼界,讓印度放棄一些幻想。《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認為,印度要重新設定與中國的關係,北京越界了,印度必須要強硬。

在此等形勢下,莫迪於上周五(6月19日)與各政黨召開視像會議期間,直稱「全國也因中國在實控線的行動而受傷且感到憤怒」,聲言印軍正執行一切有必要的行動來保衛國家,並指印軍在犧牲的同時,亦讓敢侵犯印度的人受到教訓。在強硬的言辭下,莫迪補充「沒有任何人入侵我們的領土,也沒有任何人奪得任何哨站」,似乎是想強調印度寸土未讓,各種反華運動言之尚早。

與印度舉國情緒激憤不同,中國內地輿論對是次衝突未有太大動作。中國外交部和軍方握有資訊發布許可權,主流媒體均沒有渲染衝突,其受關注程度遠遠不如北京的疫情。

北京之所以姿態克制,對解放軍死亡人數避而不談,是不願挑起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不願雙方傷亡情況的對比成為焦點,希望盡快平息事端。北京在衝突後可以有效管理國內輿論,不受民粹主義捆綁,但印度可以嗎?莫迪面對洶湧的對華強硬民意會騎虎難下嗎?

印度與中國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發生衝突的同時,巴基斯坦與印度日前互控對方違反規定在巴控喀什米爾邊界開火;尼泊爾和印度一段時間以來圍繞邊界問題爆發糾紛,尼泊爾眾議院更在6月13日通過議案,把與印度爭議地帶納入新的全國地圖。印度與三國同時引爆邊界爭端,看來絕非巧合。

+20

新德里從不信到不服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對印度產生巨大壓力,僅馬哈拉斯特拉邦的確診病例已超越中國全國,印度在此時與巴基斯坦、尼泊爾、中國均爆發邊境衝突,某程度上其實有助宣洩因疫情而產生的負面社會情緒。

從地區戰略看,印度近年在地區局勢中處於不利位置。比如在中印南段邊境,連接印軍基地的道路時常被山體滑坡沖毀;在中印西段邊境,印方的築路行動也才剛剛開始。相比之下,在從印控喀什米爾到藏南地區的中印「實際控制線」(LAC)上,中國已經以14個空軍基地、長達58,000公里的公路及30至32個師的總兵力對印度構成了壓制。

印度亦感受到中國與南亞諸國之間聯繫愈發緊密所帶來的壓力。於第一任期時,莫迪在加深與南亞諸國聯繫的同時,又希望它們不要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可是,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實已非莫迪所願,印度周邊的南亞國家紛紛加入「一帶一路」,而莫迪提出的「香料之路」、「季風計劃」卻未有太大進展。這種對比對莫迪以至印度的衝擊,可想而知。

對於中國崛起,印度的態度一開始是不信,近年逐步表現為不服。印度一直對1962年的戰敗耿耿於懷,近年也不能接受中國軟硬實力大漲,明顯將印度拋離,整個社會彌漫着對中國的不信任。目前,中印在邊境問題上已陷入了「試探—對峙—談判—再試探—再對峙—再談判」的迴圈,當中有莫迪為了迎合民意需要的成分,也有印度展現存在感讓北京投鼠忌器的考量。

在地區問題上,中國該讓還是要讓,要有大局意識。不能忽視印度是南亞最大國家這個現實,處理事態需要更有技巧。(新華社)

北京解決衝突的策略

傳統意義上,中國的軍事防區分為五大防線—北部防衛俄羅斯,西部防衛印度,東部防衛美日,南部防衛東南亞,東南防衛台灣。當中的關鍵其實是俄羅斯、印度和美國,故五大防線又可分為三大側重點,分別是北部防衛俄羅斯,西部防衛印度,東部、南部、東南部都是應對美國。北部方面,中俄軍事關係十分穩固,俄羅斯在2018年9月更邀請中國參加四十年來規模最大的遠東軍演,讓兩國軍事互信提高到新水平。也就是說,中國周邊的不確定性因素是西線印度和東線美國。

美國從東部和南部帶給中國的軍事安全挑戰是過去十數年中國最主要的安全威脅。在長期面臨東線壓力的背景下,北京不會輕易擴大與印度的爭端,「西線無戰事」是北京對印度的基本態度。對北京來說,美國的打壓是發展道路上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中美在台灣、南海等場域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才是中方的關注所在;相較之下,與印度在遙遠邊境交鋒實際上是可免亦能免。

在多極化的世界,如果中印關係出現重大問題,世界前五力量的排列組合將會受到影響。中國目前需要團結印度,積極推動新興國家力量進一步增長,進一步撬動國際秩序的轉圜。若與印度再作進一步交鋒甚至開戰,只會讓美國認定北京有挑戰擴張的意圖,必然會加緊對華戰備,使廣泛的戰火更難避免。

目前最重要的現實問題是,印度的不安令其不會停止小範圍挑釁,若控制不好,小事就會變大事。印度首先要保的是地區大國的地位,然後才是成為全球性大國,中國則致力於成為全球性大國,兩國戰略目標沒有矛盾之處。

在地區問題上,中國該讓還是要讓,要有大局意識。不能忽視印度是南亞最大國家這個現實,處理事態需要更有技巧。印度的反應是弱者的自保,中國對印度沒有傲慢的必要,更毋須渲染強硬。兩國構建更緊密聯繫的同時,亦不能在中俄印三方溝通框架上鬆懈,中印必須加強在亞投行、上合等機制的合作,在全球範圍內支持印度展現新興國家的話語權和存在感,給印度想獲得的大國尊重,這對構建互信實有必要。

中印關係與中日關係也有可比之處。過去十年中日關係起伏改善過程已證明,隨着中美關係成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日本等諸多國家都要經歷從不信、不服到接受中國崛起的過程。而很明顯,印度正在進入這樣的迴圈。

上文刊載自第21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22日)《50年來最嚴重流血衝突  中印不該成為敵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