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兩大之間難為小:喜馬拉雅山的小國悲歌
珠穆朗瑪峰是全球地表最高點,也是有志登山的運動家們終須面對的最高目標,但她的高度受到板塊變動的影響而不停改變,也使得各國測量隊常常需要重新測量,分處喜馬拉雅山兩側的中印兩國關係也是如此不固定,因為地緣政治結構的摩擦,往往需要重新確認彼此不想衝突的心意。
政治比地理更加複雜,國際政治更是如此。這次尼泊爾、印度、中國各方的衝突或緊張,其實面臨相同的地緣政治結構條件,而夾在中印之間的喜馬拉雅山小國們,處在不斷需要「重新測量」的風口浪尖上,也時時面臨着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困境,它們何以在這個結構中生存?未來又如何呢?
不丹
喜馬拉雅山脈小國從東到西,首先是不丹。不丹王國是「雷龍之國」,面積與台灣相當,但人口僅約75萬;在文化上與西藏接近,居民大多信奉藏傳佛教,屬於竹巴噶舉派,不丹原與西藏存有宗藩關係,但18世紀以來英國的入侵併迫其簽訂條約,最後導致不丹對外事務受英國「指導」,儘管不丹1907年建國獨立,這種「指導」關係被日後的印度繼承,印度還駐軍不丹。
2017年6月不丹與中國的爭議領土洞朗地區發生的印度軍隊與解放軍對峙,當時持續了兩個月,雖然最後和平落幕,但過程中不丹政府算是相當謹慎地處理夾在中印之間的困境,例如不丹政府在中印達成結束對峙的共識後,表示歡迎雙方撤離洞朗,沒有特意偏袒印軍;不丹民間雖也偶有對印度不滿的聲浪,但在外交軍事與經濟上,仍高度受印度影響。
錫金
旁邊的國家,是錫金王國。錫金立國更早,1642年就是獨立政體,然而與鄰國尼泊爾在1788年爆發戰爭,最後也演變為清朝與尼泊爾的戰爭,19世紀英國入侵錫金,同樣簽了條約,將錫金納為保護國,並移民尼泊爾裔入錫金。
印度獨立後,1949年即揮軍錫金,迫其為保護國,更立其《憲法》,最終1975年發動政變,並在尼泊爾裔移民的投票支持下,將金併入印度,該國國王流亡美國。直到2003年中國才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以換取印度承認中國對西藏主權,目前錫金邦人口僅為60萬。
尼泊爾
錫金的西方是尼泊爾。尼泊爾可稱為喜馬拉雅山區域的中型強權,其人口近3,000萬,約為北邊西藏人口的十倍,更是不丹、錫金的數十倍之多,但是尼泊爾與印度的關係卻也承繼自英國殖民時期的影響,開放邊界政策爭議頗多,試圖反抗印度影響內政的尼泊爾2015年更曾面臨長達半年印度封鎖邊境的經濟制裁。
尼泊爾內政複雜,尼泊爾共產黨的分合不斷、毛派勢力壯大,至2001年尼泊爾王室發生血腥慘案,內戰局勢亦有演變,最後尼泊爾於2008年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目前執政黨是尼泊爾共產黨。實際上,不同政黨執政時,尼泊爾對中印態度也不同,如2018尼泊爾新總理上台先去北京訪問即引起印度不滿。
尼泊爾2020年6月再度修憲,這次主要議題不是更改選舉制度或政府體制,而是將該國國土納入有爭議的三個地區李普勒克(Lipulekh)、卡拉攀尼(Kalapani)和林匹雅-杜拉(Limpia-Dhuraa),並將之標註於國徽上面(尼泊爾國徽包含全國地圖),五天之內由下議院、上議院通過,並由該國總統簽署,以響應印度再該去修建戰略道路,這引起目前控制該區域的印度不滿,尼泊爾也打算增加上百個與印度毗鄰的邊界哨所。
克什米爾(含那格爾、坎巨提、拉達克等)
再往西,喜馬拉雅山的西端就是這次中印巴爆發衝突的克什米爾地區,克什米爾並非獨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均宣稱擁有其主權,而處於中國治下的阿克賽欽地區,也被印度視為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克什米爾情況最為複雜,情況也最為悽慘,克什米爾人民長年生活在印巴戰爭與中印戰爭的陰影中。中印巴三方在此並沒有畫出邊界,而是隨着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各方分別構築基礎工事,隨時可能引起另一方的不安與強烈反應。
這次中印6月15日晚間在克什米爾拉達克邊界發生的悲慘衝突,從事後披露的消息來看,竟是數百位軍人在寒冷的黑夜中於山脊上搏鬥好幾個小時,雖然雙方沒有槍炮、更沒有「開火」,其激烈程度卻也令人難以想象、數十條人命葬送在了醫療條件不佳的山谷周遭。印巴之間也在6月10日起於邊界發生數起衝突,更有平民死傷,只是規模沒有中印6月15日那麼慘烈,根據印媒報道,中印雙方都有上校層級的軍官死亡,極為罕見。
兩大之間難為小
顯然,喜馬拉雅山處於地緣政治板塊的碰撞區,這些小國或區域處在喜馬拉雅山脈中,也成為了板塊碰撞的第一線。
接觸的幾個板塊,按照美國政治學巨擘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文明衝突」的說法,分別是印度教文明、穆斯林文明以及佛教/中國文明,他也曾推論中印之間的顯著文明差異,將會加劇彼此的衝突。
另一方面,從權力邏輯的角度來說,這些小國(僅剩不丹與尼泊爾了)與中印形成特殊三角關係。但是,由於中印關係自冷戰結束後一直「不冷不熱」,又涉及達賴喇嘛、俄羅斯、巴基斯坦與美國等其他因素,而時有起伏,由於很難定義中印關係是好是壞,也就很難定義這些三角關係會符合哪些權力邏輯,從而造成更大的不確定性,與加劇了兩大之間小國難為小的困難。
近年來引起的喜馬拉雅山爭議,主要都是基礎建設造成,包含洞朗對峙(中方修路)、尼泊爾修憲(印方修路)、拉達克衝突(印方修路),這除了表示各國國界未定外,更有貫徹國家權力於邊疆,因而引起對方不安的作用,在國際政治上,權力與意圖是最重要的兩個因子,在搞不清楚他人意圖前,只能先經營權力,目前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都是人口上億的擁核大國,核武能量都能摧毀對方。
但是各國也都不想在這時輕啟戰端,畢竟新冠肺炎帶來全球經濟困境不是一時半刻可解,就算沒有經濟衰退,各國也還有其他內政改革議程,打仗不再考慮之內,但是在地緣政治的結構性因素作用下,仍不時會傳出摩擦與衝突,畢竟現狀(status quo)顯然是大家都不滿意的,這次死傷之慘重、過程之血腥,更超乎外界所能想象。
夾在大國間的尼泊爾與不丹,未來恐怕會更加難為,尤其是這兩國若想要擺脱印度繼承的英國殖民政府特權,勢必會引起印度諸多反彈,弄不好可能重蹈錫金、克什米爾土邦慘遭瓜分或吞併的覆轍,而中國與尼泊爾、不丹的關係進展也將為此區域持續投入變量,無庸置疑的事,三角關係的起起伏伏,將會時時考驗着喜馬拉雅山周遭當政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