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擺地攤沒有錯 重點更應放在「管理」

撰文:荀文若
出版:更新:

在5月28日的兩會總理記者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到全中國仍有6億人月收入不到1,000人民幣,還說今年中國的經濟重點就是就業;6月1日,李克強在山東煙台考察時,公開稱讚地攤與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霎時引起各地的「擺攤熱」。

但6月4日起,官媒北京日報、人民日報與央視接連發出批評地攤經濟的聲音。撇除政治因素,地攤經濟的對錯究竟何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煙台市東園街沿街商鋪了解個體工商戶經營狀況和面臨的困難。(新華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包含中國在內,全球各地的經濟都受到程度不一的打擊。北京也罕見地未對今年的經濟發展給出指標,而是以「六保」、「六穩」取而代之。另一方面,今年適逢中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卻意外遭遇新冠疫情,各地的脱貧任務受到影響;甚至,誠如李克強所言,有些地方還因此「返貧」,這些都是中南海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不過,雖然內地有6億人月收入不到千元人民幣,但脱貧標準是年收入不到4千人民幣,因此,6億人中的絕大部分年收入仍是在貧窮線之上,不是官方定義之貧窮人口。但從李克強的言論中可以得知,即使這些人年收入超過4千人民幣,從現實層面來看,他們的生活也絕不輕鬆,甚至過得十分清苦,這是數字上的「脱貧」看不出的。

而自2005年內地展開「文明城市」測評後,各地方的城管人員驅趕流動攤販、清理佔道經營,因此引發的執法過當案件屢見不鮮。但為了在疫情當下能夠活絡並刺激基層經濟,李克強一席地攤經濟「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談話,扭轉了過去幾年各界對地攤經濟的負面批判。一時間各地興起「擺攤熱」。

▼圖輯|在內地遍地開花的「地攤經濟」▼

+5

然而,事隔僅僅數日,北京日報發表文章列舉了北京作為首都不宜鼓勵地攤經濟的理由;央視稱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人民日報也稱地攤經濟升温但「不能發燒」。

地攤經濟難道就真的那麼不堪入目?對經濟發展沒有幫助?其實不然。事實上,地攤、小販生意本就是重要歷史文化之一,例如劉備未成名前就曾編織草鞋擺攤販賣;姜太公據說也曾在市集裏賣酒販肉。不過秦漢時期的抑商政策,地攤經濟當時不甚風行。但到了魏晉南北朝、甚至唐代後期,攤商經濟就日趨蓬勃,宋朝時更是百花齊放,就連官方也鼓勵,還有一些攤販變成大商人。到了清代,政府甚至默許攤販進入衙門兜售。從歷史的發展過程,雖然「士、農、工、商」的商人是地位最低下者,但仍可見地攤或攤商經濟在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面。

此外,具有中華文化傳承背景的台灣,也存在許多攤商或地攤經濟的遺緒。各地知名夜市與老街,往往變成旅遊名勝景點,吸引海內外的遊客前往一探究竟。甫被罷免的高雄市長韓國瑜,2018年時的選舉口號就是庶民經濟、並進一步帶動夜市經濟的成長。重視基層及底層民眾的經濟需求,獲得當時許多台灣民眾的認同。

其實,台灣內部對於攤販的管制,各地方縣市都有《攤販管理自治條例》,對於何處可以擺攤、誰可以擺攤、營業時間等都存在相應規範。當然,法律是死的,有時候仍存在一些人情空間,因此也常看到所謂的未獲許可的流動攤販或攤商在街角、巷口擺攤,平時無事,但一遭檢舉,就必須承擔罰款甚至收攤的後果。

台彎各地知名夜市也都是旅遊產業發展的重點。(多維新聞)

至於中國大陸,為了整治市容、塑造「文明」形象,因此過去一段時間對地攤商幾乎趕盡殺絕,北京甚至還有清除「低端人口」的爭議,此次地攤經濟不意外地又引起眾多討論。必須了解的是,這些小本生意本就存於歷史發展之中,且各地方的發展與特色也不同,官方更應藉此因地制宜、妥慎規劃適合各地發展的地攤或攤商文化。攤商經濟一旦處理好,反而能夠成為吸引遊客、甚至帶動基層經濟的渦輪。但假如各地只會盲目跟風或吹捧,就有可能失去原本的初衷,未見效果即遭腰斬,這對於致力追求發展底層或大眾經濟而言,絕對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