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近平到王滬寧 中共高層接連對「修昔底德陷阱」說不
距離特朗普正式走馬上任開啟新任期已經不足一個月時間,特朗普上台後究竟會掀起怎樣的狂風巨浪,世界各國都在觀望和猜測。對於中國來說,如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似乎成了中美關係在經貿關稅等具體事務之外的一大事項。
12月1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滬寧在京會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illett Allison),該次會見還出現在了次日播出的《新聞聯播》。根據官方通稿內容,王滬寧重申了中國在中美問題上的三個原則和四條紅線,三個原則是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也是習近平在給再次當選的特朗普致賀電時提到的,四條不容挑戰的紅線是台灣問題、民主人權、道路制度、發展權利。緊隨三個原則和三條紅線之後,王滬寧說,「中國對美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換句話說,不管美國總統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中國的原則和紅線都不會變。
此外,面對艾利森,也就是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的提出者,王滬寧說,「修昔底德陷阱」不是歷史的宿命,中美應該加強對話溝通,妥善管控分歧,通過合作實現相互成就,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艾利森則回應說,美中應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找到正確相處之道對兩國和世界都很重要。
已經不是中共高層第一次明確對修昔底德陷阱說不。早在今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人士時,艾利森也是美方代表之一。雖然其後公布的官方通稿中習近平並未直接談到修昔底德陷阱,但美方代表發言部分則截取了一句話——「修昔底德陷阱」並非必然。習近平在談到中美關係時說,中美關係經歷了不少波折,也遭遇過嚴峻挑戰,其中的教訓值得吸取。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但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在其他場合習近平曾多次表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另據艾利森自己透露,自提出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後,很多人引用,但習近平是第一個引用這一概念的大國領導人。
「修昔底德陷阱」由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上提出,2017年艾利森圍繞這一提法出版專著《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該書的核心觀點是,當一個崛起國家對守成大國的主導地位構成威脅,由此導致的結構性壓力往往會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
在書中,艾利森研究了過去500年16種修昔底德陷阱的範式,僅有四種避免了戰爭。不過艾利森同時也說,「幸運的是,逃離修昔底德陷阱不僅僅是關於理論的問題。在過去的500年中,至少有4個成功的案例,其中崛起國和守成國成功地駕馭了各自國家的巨輪,從而在沒有發生過戰爭改的情況下穿過險灘。」
如何才能避免或者說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艾利森在書中給出12個方法——更高的權威可以在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幫助解決對抗;國家可以被內嵌在更大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制度中,這些制度約束歷史上所定義的「正常」行為;精明的政治家做應該做的事情,並能區分需求與慾望;時機至關重要;文化的共性有助於防止衝突;除了核武器之外 ,太陽底下沒有新的東西;「相互確保摧毀」戰略使全面戰爭變得瘋狂;超級核大國之間的熱戰不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超級核大國的領導人仍然必須準備冒着打一場他們可能不會贏的戰爭的風險;緊密的經濟相互依賴加劇了戰爭的成本,也因此降低了戰爭的可能性;聯盟可能是致命的吸引力;國內的績效表現是決定性的。
對於中美關係,艾利森在書中將其比作「權力的蹺蹺板」,中國會變得更強、更富裕,這就不可避免改變權力的結構,引發蹺蹺板兩端的力量不平衡,從而不可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過在核武器時代中美關係的現實是隻能選擇競爭,否則無法共存,出於生存考慮,中美必須合作應對跨國性挑戰,「相互保證毀滅機制」也令中美之間出現「共存亡」的局勢,戰爭不僅關係到中美兩國的存亡,甚至關係到人類的未來。所以中美之間可以同時存在合作與競爭,雙方應該給予合作同等重視,甚至更多重視。對中美兩國來說,只有保持克制、理性的態度,規避戰略誤判,管控競爭,加強協調、對話與合作,才能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進而促進競合關係。
從習近平到王滬寧,中共高層接連對「修昔底德陷阱」說不,一方面說明作為崛起大國,中方對中美關係波折背後的結構性矛盾有着清醒認識,所以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也不管是拜登還是特朗普,中美註定好也好不到哪裏,壞也壞不到哪裏,在呈明中方的三條原則和四條紅線之後,面對風高浪急中方選擇以不變應萬變。
另一方面,正如艾利森為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所提出的12條建議中說的,精明的政治家做應該做的事情,並能區分需求與慾望,且國內的績效表現是決定性的。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中美要想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領導人是否精明的政治家並能區分需求和慾望之外,內政問題能否解決得好才是關鍵。
這一點,也與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文科資深教授閻學通20日在美國外交學界權威期刊《外交事務》發表的長文不謀而合,閻學通說,儘管特朗普的孤立主義無疑為北京改善與美國盟友的關係創造了機會,但國內改革才是真正決定兩大國競爭走向的因素。目前,中國領導人和特朗普團隊都更關注國內事務而非外交事務。如果中國領導人在未來四年內比特朗普更好地實施改革,中國將縮小與美國的實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