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之外 還有其它生產力與經濟民生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新質生產力代表了科技進步和人類未來,代表了國家在關鍵領域的國際競爭能力,把新質生產力搞上去,對中國的科技、產業升級和國際競爭能力提升非常重要。新一輪中國產業發展應該也必須向新質生產力聚焦,要養成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氛圍,爭取在若干重要領域獲得重大突破,處於領軍位置,是中國經濟的方向和任務。

與此同時,對新質生產力的關注與投入,不能否定對其它產業領域的重視。因為新質生產力是個超熱話題,又是當前的產業政策導向,現在人們談經濟,好像不說點新質生產力,不稱讚新質生產力就沒有情懷,是不明白大勢,是在否定新質生產力,甚至唱空中國經濟。 還有人認為,只要咬牙把新質生產力搞上去,以後的經濟局面自然會扭轉的,市場和民生自然會好起來。這些觀點就有點想當然甚至把新質生產力意識形態化了。

事實上,新質生產力並不是一個新東西,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新質生產力。它的「新」是相對於舊而言,「質」,在不同產業時代有屬於各個時代的不同產業特徵。過去幾十年,中國一輪又一輪成功的產業升級,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經濟發展,都說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

但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說只談新質生產力,只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談其它產業,不考慮其它產業業態的情況。要重視新質生產力,但是又不能只談新質生產力的原因在於,社會經濟有各個不同領域,每個領域都承載着成千上萬的就業,承載了成千上萬個家庭,承載着社會經濟與發展功能。特別像中國這樣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有14億人要養活,有4.94億個家庭要吃飯要住房要出行,如何養活這14億人,4.94億個家庭才是發展的根本。

科技要以人為本,經濟更是這樣,就如同科技發展中的價值觀如果扭曲,科技不僅不能服務於人類,反而可能奴役人類。支配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如果不是以人為本,偏離了服務於人的這個軸心,發展得快也未必是好事。戰後這幾十年,世界經濟發展空前迅速,科技與新質產業發展迅速,但與此同時貧富兩極分化卻成為各個國家的普遍難題,就說明了這個最淺顯的道理。

作為發達經濟體香港的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平等等問題就十分嚴重。(資料圖片)

新質生產力是個必須大力發展的領域,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其一,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鏈普遍比較短,就業承載能力比較低,這於我們這個有十幾億人要養活,有七八億勞動力要就業的國家來說,是滿足不了的;其二,新質生產力具有一定的產業壁壘和技術壁壘,一般勞動者需要經過較長時期的培訓才能進入;第三,中國是個各地區發展差異極大的國家,有的地方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產業基礎,但大部分縣域城市,這恰恰是最需要經濟發展、最需要財政支持的地方,根本沒有搞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基礎。

這就是發展地產、飯店、消費,一般製造,服務業這些沒有啥科技含量的產業的意義。因為這些產業是沒有進入壁壘或進入壁壘較低的,是可以承載大量就業人口的,這是中國最需要的。任何情況下,不管搞什麼經濟,搞什麼生產力,都必須先明白一個基礎國情,我們有14億人,有4.94億個家庭。讓這些人有活幹,有收入,讓他們覺得未來可預期了,經濟才能進步,社會才能穩定,信心才能恢復。另一方面,14億人還是一個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完全可以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也搞好其它生產力。

中國不像一些小國,一些小經濟體,吃一兩個產業,在一兩個產業領域領先就行了,需要大量的,具有就業承載能力的不同業態支撐,才能滿足基本的發展和民生訴求。

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迅速,但另一方面,失業率卻一直居高不下,普遍意義上人們的收入提升緩慢甚至還有下降,很多人對家庭經濟未來對市場和整體經濟未來缺乏信心,不願意消費、也不敢消費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其它產業衰落太迅速了,在新動能還沒有生成之前,舊動能就因為周期性或政策性或人為的原因先衰竭了。

新質生產力是個好東西,必須得大力發展,但是光靠新質生產力,養活不了14億人。這就是我們在談新質生產力的同時,也經常談其它產業、提出要關注其它產業,幫其它產業解決困難的原因。也是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但是不能一哄而上,不能不顧當地條件和現實也要硬幹硬上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