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否定「中華民族認同」 下一步是「去中華民國化」?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賴清德近期在不同場合表達了他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他在8月23日的八二三砲戰追思祭悼典禮和9月1日的媒體專訪中,展現了他對北京的強硬立場,並進一步闡明了他的台灣主權觀。這些言論不僅間接否定了習馬二會所提到的「中華民族認同」,還透露出賴清德與蔡英文在「聯美制中」策略上的微妙差異,特別是在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的重新定位上,表露「中華民國寄生台灣」之意。

賴清德的兩岸世界觀:否定「中華民族認同」

賴清德在8月23日的八二三砲戰追思祭悼典禮上,強調台灣不再反攻大陸,但絕不接受共產黨的統治。他直指北京的目標不是領土完整,而是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實現其霸權地位。這一言論間接否定了「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認同基礎,與今年4月舉行的習馬二會形成了強烈對比。

賴清德8月23日主持執政後首場八二三炮戰追思祭悼典禮時,提出台灣不再反攻大陸,但也不願意受共產黨統治。(台灣總統府提供)

習馬二會上,習近平和馬英九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尋求兩岸的共同點。不論是馬英九期間祭拜黃帝軒轅氏的黃陵、參觀孫中山故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及遊長城吟唱「長城謠」,還是習近平提到,「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等,都意在透過民族認同來結束國共內戰以降的兩岸分治現實,進而推動兩岸的和解與統一。

可以說,習近平與馬英九二會的重點,為緊扣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而來。彼時不少政治評論認為,習馬二會較少著墨九二共識、一中框架等強硬的政治詞彙,轉身擁抱「中華民族」認同,是北京對當時準備新上任的賴清德政府一記相對緩和的試探,即兩岸、民共要立刻在政治問題取得共識相當困難,那退一步,從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角度出發,端看賴清德對此的態度。

然而,賴清德近期兩次的言論直接挑戰了此一試探方向,儘管賴清德自始至終都未言及「中華民族」,但其實已經否定了「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認同論,反而認為北京的目的是藉著民族認同之名,實現其在西太平洋的霸權擴張。

諸如賴清德在9月1日的媒體專訪中質疑,如果中國真正關心領土完整,為何不首先收回在清朝時期被割讓給俄羅斯的土地?這一言論揭示了他對北京動機的懷疑——在賴清德看來,北京對台訴諸統一,不過是近代國際關係倡言主權國家概念下,對外的領土擴張,進而尋求稱霸的一步,深刻表明他從未有過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

賴清德的「聯美制中」策略:從冷戰意識形態對抗到權力擴張

其次,賴清德的「聯美制中」策略,雖然與蔡英文的方針有著一致的基調,但在實質上呈現出顯著差異。蔡英文在任內強調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重點放在民主與專制的意識形態對抗上,這種策略具有明顯的冷戰意識形態色彩。然而,賴清德則更強調中國的權力擴張,認為北京企圖透過改變國際秩序來實現霸權。

賴清德接受媒體專訪表示,中國要併吞台灣其實不是為了領土的完整,否則為什麼不拿回在清朝璦琿條約割讓給俄羅斯的土地?圖為賴清德9月2日主持將官晉任授階典禮。(台灣總統府提供)

一如前述,賴清德在談話中指出,中國要併吞台灣的目的不是領土完整,而是要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最終成就霸權。他的這一觀點,展現了一種更為現實主義的外交視角,將國際關係視為國家間的權力競爭,而非單純的意識形態對立。

這種馬基維利主義式的世界觀,強調國家利益至上,並認為權力和安全是最高考量。賴清德的這種思維,無疑會刺激區域內的軍備競賽,進一步加劇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更可能將台灣推向國際衝突的前沿。

「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暗含的寄生論

最後,賴清德同在媒體專訪中提到「有主權才有國家,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箇中的先有、才有的次序,尤其值得玩味。

回顧蔡英文主政期間,積極倡導「中華民國台灣」的概念,試圖將台獨意識形態與中華民國的國家身份結合在一起,受抨擊是「台獨寄生中華民國」。然而,賴清德的表述卻顯示出一種更為激進的立場,暗示著中華民國反而成為了寄生於台灣的存在。

2020年2月,蔡英文在以817萬高票連任後,隨即接受英媒BBC專訪,稱台灣為「中華民國台灣」,兩岸關係陷入緊張。(台灣總統府提供)

這一觀點的提出,使人不得不思考,賴清德接下來是否意圖推動「去中華民國化」,以更明確地強調台灣的獨立地位。當他說「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時,似乎已經預示了中華民國作為一個寄生體的角色,這與過去「台獨寄生中華民國」的說法形成了對比。如果按這種邏輯延續下去,賴清德的下一步是否是要將中華民國徹底剔除出台灣的政治框架?是要把視為寄生、汲取台灣滋養的中華民國去之而後快嗎?

儘管賴清德目前並未延伸著墨「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論述,但此般立場所隱含的意義,無疑將對台灣內部政治產生影響,也將挑戰現有的兩岸政策。回顧「中華民國階段論」,早自李登輝、陳水扁鋪陳的「中華民國在大陸,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再到蔡英文「合而為一」,創出模糊的「中華民國台灣」,再到今朝賴清德喊出的「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每每台灣政治人物針對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進行重新定位時,結果都是一次加劇台灣內部的分裂,面臨來自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更大壓力。

2023年12月30日台灣大選辯論會,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提及「中華民國給台灣帶來災難」,會後澄清稱是口誤,漏講了「憲法」兩字。(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總的來說,賴清德近期發表的言論,顯示了他在兩岸關係上,比起蔡英文更具對抗性和現實主義的立場。他否定了「中華民族認同」,拒絕接受北京的統一框架,並將北京對台灣的威脅視為國際秩序的挑戰,而非單純的領土問題,更無涉民族認同。這一觀點無疑會引發北京的強烈反應,並可能進一步加劇兩岸之間的緊張局勢。

同時,賴清德在「聯美制中」策略上的轉型,從意識形態對抗轉向權力擴張,這一變化可能會引發區域內的軍備競賽,並使台灣在國際舞台上面臨更大的戰略壓力。而賴清德對「中華民國與台灣」關係的重新定位,則進一步揭示出他對台灣未來的不同構想,凡此種種,不僅無法緩和與北京的緊張關係,更可能會導致台灣內部政治迎來更大的分裂,並使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更加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