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誕辰120周年|「南方談話」的哲學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現代社會主義智庫」,作者為柯華慶,文章為紀念南方談話二十周年而寫,最初於2012年發表在人民網。

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第二次浪潮的掀起。(中新社)

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的系列談話,為處於彷徨中的中國指引了方向。今天,「南方談話」已經過去二十年,我們又處於一個十字路口。深刻領會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精神實質,對於我們開啟新一輪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改革,至關重要。

目標

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明確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姓『社』的問題。」

姓資姓社問題的實質,在於社會主義到底意味著某些具體不變的制度,還是偉大目標?

可以說,鄧小平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將社會主義變成一種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目標,而不是特定的制度模式。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結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判斷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以目標定位的「三個有利於」。

鄧小平最終將社會主義目標系統總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面對這一偉大目標,所有制度都只不過是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只是計劃與市場是手段,其他制度也都只是手段。

「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這是典型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偉大目標為定位的思維方式。

1978年12月24日《光明日報》發表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自此之後,中國開始啟動改革開放。(VCG)

貓論

貫穿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是他一以貫之的「貓論」哲學。鄧小平的貓論是「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貓論,實際上說了三個問題:一、目標是「捉老鼠」;二、手段有黑貓和白貓;三、捉到老鼠是判斷是否好貓的實效標準。

然而,有些人批評「貓論」在經濟上的唯利是圖和不擇手段,認為「貓論」是實用主義哲學,是不擇手段,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唯利是圖,這是對「貓論」理解上的本末倒置,因為他們只是盯著固定的目標「老鼠」,而又庸俗地把老鼠,理解為金錢或者GDP等物質目標,把手段對目標的實現,理解為「不擇手段」。

鄧小平的「貓論」,來自於四川農村,是農村實用貓,因為農民買貓就是為了捉老鼠。對於城裡人來說,「貓論」可以改為「不管外國貓中國貓,好看聽話就是好貓」。這是因為,城裡人買貓一般不是為了捉老鼠,而是為了好看聽話,是寵物貓。

目標不同,手段不同,但判斷標準都是實效:手段能否有效實現目標。

僅僅講一句話的「貓論」,容易產生誤解。如果兩句話放在一起,形成「馬克思主義實效觀新貓論」,就可以消除誤解。第一句,「農村實用貓」,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第二句,「城市寵物貓」,不管外國貓中國貓,好看聽話就是好貓。

從「新貓論」可以抽象出:目標、手段和實效標準。目標和手段都是變量,核心是目標的有效實現,即實效。

不同的人,目標可以不同。不同的國家,目標也可以不同。同一個國家不同時期,目標也可以不同。手段是完全開放的,沒有先入之見,最終的判斷,都是以手段對於目標的有效實現,即實效為標準的。

「新貓論」中的目標,可以是物質財富,也可以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組合。例如新農村中的貓,可能既要會捉老鼠,又要好看。

「新貓論」的實質,是理性目標的有效實現,在約束條件下,用最優手段,實現目標。

如果農民買貓的主要目的是抓老鼠,買來的貓只是好看聽話,甚至於與老鼠逗著玩,那麼這個農民就主次顛倒了。同樣,城裡人買貓的主要目的是作為寵物,而買來的貓只是會捉老鼠,也是沒有用的。

1977年,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這是1977年高考時北京考點的情景。(VCG)

實效觀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實效觀的系統總結。鄧小平「南方談話」,解決了長期困擾人們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為改革開放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自鄧小平南方談話以後,中國經濟改革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未來的改革,我們仍然要堅持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實效觀,而不是鄧小平的隻言片語。我們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各種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具體制度。

我們仍然要堅持「貓論」,儘管不一定是捉老鼠;仍然要堅持「摸論」,嘗試各種制度;仍然要堅持「不爭論」,用實際效果來檢驗。

我們在運用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實效觀時,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社會主義根本目標是共同富裕,而「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只是階段目標。

由於我國人口多,資源相對稀缺,消除兩極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全體中國人民所追求的,也是可實現的。我們改革的方向,就是社會主義本質所指引的目標。

但是,要實現這一偉大目標,需要分階段走,也就是將偉大目標分解成具體可實現的短期目標。

按照鄧小平同志的設計,「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實現共同富裕不可逾越的階段。

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是以消除兩極分化為目標的。長期以來,我國的政策,在克服兩極分化的問題上,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寧要共同貧窮,不要兩極分化。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應該說,兩極分化,是介於共同貧窮與共同富裕之間的,共同貧窮在兩極分化的左邊,共同富裕在兩極分化的右邊。

從兩極分化,到共同貧窮,是倒退。從兩極分化,到共同富裕,則是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處於共同貧窮狀態。最理想的發展,當然是從共同貧窮,直接到共同富裕。

然而,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基礎上發展而來。實際上,也就是在物質財富極其豐富的基礎上,通過改變上層建築而實現。

一定程度上的兩極分化,是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走的一步。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

也就是說,「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只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中間環節,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而決不是目標。

而且,鄧小平同志還明確提出了解決兩極分化的途徑和時間表,「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當然,太早這樣辦也不行,現在不能削弱發達地區的活力,也不能鼓勵吃『大鍋飯』。……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最近幾年國內外廣泛炒作的「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試圖將我們實現階段性目標「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所形成的制度模式,化作為進一步改革的制度基石,這樣下去只會使兩極分化進一步拉大,偏離社會主義本質越遠。

我們從新貓論知道,目標不同,一般手段也不同。下一步的目標,是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這所需要的制度環境,可能完全不同於實現「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制度環境。

如果說,「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所借鑒,那是因為它們的目標可能與我們曾經的目標相同。我們的下一步的改革,需要摒棄這種制度模式,因為我們的目標,發生了轉變。

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預見,「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

以鄧小平所設定的上個世紀末開始解決兩極分化的時間表來看,他所說的制度定型化,至少包括二十多年「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經驗。

其次,我們不能將市場經濟的原則,擴展到一切領域,因為不同領域的目標不同。

不同領域的目標不同,避免目標唯一化。因為我們改革前極度貧困,我們的目標是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我們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人們在經濟領域應該追求利潤與金錢,實際上人們追求的也是利潤和金錢。

然而,我們將僅僅適用於市場經濟的體制,無限擴展到一切領域,官員和學者也以賺錢為目標,可以說改革開放三十年全國人民都在「捉老鼠」(賺錢),誰會賺錢誰就是老大,為了賺錢,人們既不管親情也沒有道德底線,為了追求GDP,政府既不管環境污染也不管是否侵犯人權,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因為金錢,僅僅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手段,而且並不是唯一手段。

事實上,不同領域追求的目標不同,所採取的體制也不應該相同。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也都採取市場經濟體制,人們就會急功近利。

事實上,經濟領域有經濟領域的法則,政治領域有政治領域的倫理,教育領域有教育領域的規律。自由放任和政府管制也有各自的領域,學者以自由思考為本,軍人則以服從為天職。

「各就各位,各得其所」,是和諧社會的核心。

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和蘇聯都進行了改革,然而結果是中國經濟騰飛,而蘇聯走向崩潰。在這背後,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領導改革的中蘇領導人有別。圖為鄧小平和戈爾巴喬夫。(資料圖片)

最後,我們應該在政治體制改革上貫穿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實效觀。

在政治體制改革上,我們一直邁不出有力的步伐,總是擔心很多制度是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實際上,資本主義曾經或者現在還在使用的制度,不一定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

例如,多權分立、相互制衡制度就不一定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司法對立法的制衡,也只不過是為了保證長遠的利益不被侵害。立法機關可能「一致同意」一個導致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的政府政策,也可能透支屬於下一屆政府或者子孫後代的自然資源以滿足當前GDP的增長。

因此,應該從憲法層次上規範立法,其目標是包含當代和子孫後代在內的長遠利益。應該設立司法機關根據憲法對於立法的審查機制。關於民主制度的形式也可以探討,哪種形式能夠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目標,我們就採取哪種形式。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總結,「總之,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鄧小平儘管講的是經濟改革,但從鄧小平的實效主義改革哲學看,這段話對於政治改革也適用。

馬克思主義實效觀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與發展。

馬克思早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以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的實事求是。」

按照毛澤東在1941年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中的解釋,實事求是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解釋世界:「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鄧小平在1978年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將實事求是作為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

因此,馬克思主義實效觀認為,我們解釋世界、發現真理,是為了改造世界,以求成功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能否成功需要實踐檢驗。

人類對世界的改造是有目的性的,改造世界能否成功,最後要看實際效果是否與預期效果一致,所以,實效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標準。

事實上,馬克思強調,共產主義運動「從一開始就是現實的和直接追求實效的」。

強調實效標準並不否定實踐標準,因為實踐是達到實效的必經之路,但是實效標準內容更加豐富和明確。

實效標準包含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和實踐標準。實效標準要求首先要確立改革目標,因為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目標,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然後通過實事求是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評估方法與目標之間的預期效果。方法也是「與時俱進」的,在尋找實現目標的方法時,我們不能有任何禁忌,只要是能夠實現社會主義根本目標的方法,我們都可以嘗試採取,這就要求我們要「解放思想」。最後,通過實踐檢驗看看實際效果是否與預期效果是否一致,實效是最終的標準。

因此,我們不僅要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更應該強調實效的重要性;不僅要實事求是,而且要實事求效。

我們實事求是,就是為了實事求效。簡言之,我們應該研究社會發展的規律,然後利用這些規律去實現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通過實踐檢驗這些規律的真理性。

所以,實效標準概括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和實踐標準的豐富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應該作為新時代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