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誕辰120年 | 他對中國最深刻改變:政治底層邏輯、底層價值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今年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20年。

在中文網路上,每逢鄧小平的生日和忌日,人們對他的紀念往往有刷屏之勢。這再次說明鄧小平雖已逝世多年,但他依舊活在人心和史冊中,繼續影響着當下中國。

評判一個政治人物,既要看他生前尤其是在位時的影響力、功績,更要看他身後在人心和史冊裏的位置。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改革開放的方向不發生逆轉,時間愈久,鄧小平帶給中國的影響將會愈大。因為20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人,直接獲益於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早已成為社會中堅,自然會傳承鄧小平的理念,而20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人,又自小享受着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在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觀念新潮流中成長,自然而然會形成現代觀念,進而影響未來中國走向。

微信公眾號「阜成門六號院」曾在一篇文章《每逢今日思小平》中,梳理了鄧小平對於中國政治底層邏輯、底層價值的四個根本性改變。第一,鄧小平改變了衡量政治正確的標準,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發展好經濟當成最大政治,作為一切政策最本質要求。第二,鄧小平把中國帶向世界,徹底改變了中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第三,鄧小平提倡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第一的信條打破了意識形態的神學束縛,打破了對蘇聯模式的迷信,開啟了制度文明現代化的大門。第四,鄧小平改變了政治的規則,讓政治更文明化,創造了更寬容、更穩定的社會秩序。

1978年12月24日《光明日報》發表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自此之後,中國開始啟動改革開放。(VCG)

相比於鄧小平時代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改革舉措,比如恢復高考、尊重知識和人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美建交、赴美留學、經濟特區、市場經濟、一國兩制,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改變的中國政治底層邏輯、底層價值,將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GDP躍居世界第二背後,是中國社會的底層政治邏輯、底層價值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政治本是眾人之事,是服務於人類結群而居,最大正當性是讓民眾過上好日子。但在歷史上太多時候,政治都被異化為君主專制、貴族集團或宗教統治的工具。在20世紀曆史上,政治又常被某種意識形態或教條幹擾,許多人喜歡大談各種虛無縹緲的主義,卻忽略了不論什麼意識形態、主義,都是為了人民過上好日子派生而來,切不可本末倒置。

鄧小平說,「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他十分注重實事求是,不糾結于姓資姓社的口水戰,只關心一項政策或改革「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其實抓住政治最樸素最根本的道理。

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第二次浪潮的掀起。(中新社)

不論多麼美好的理念,多麼動人的政治口號,多麼振奮人心的宏大敘事,最終都要回到能否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一最樸素最根本評判標準之上。鄧小平將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經濟民生工作列為中國政治的最主要績效,契合了大多數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最深切期盼,為國家進步和發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只要中國人過好日子的願望不變,並能將願望轉化為現實,那麼中國發展的內在動力便不減。

人和人、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溝通、交流,是人民過上好日子、人類進步必不可少的條件。鄧小平之所以在對內大刀闊斧改革的同時,還那麼大力度去推動對外開放,正是因為他看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是為了讓中國人的勤勞和聰明才智在世界舞台有用武之地。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已經和世界各地緊密相連、深度互嵌,中國人的視野、知識面、生活觀念、生活方式都深刻受到世界發展潮流的影響。這是中國有史以來與世界聯繫最深最廣的時代,不論廟堂還是民間都從對外交往中嚐到甜頭。正因這樣,縱使有三年新冠疫情的影響,縱使有民粹主義、孤立主義和反全球化的干擾,從40多年鄧小平打開中國對外交往那扇門開始,除非出現不可預估的極端情況,中國絕不可能再關上開放的大門。

鄧小平提倡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他深度改變的政治生態和秩序,讓政治文化的包容、寬鬆、文明程度有所提升,同樣對中國影響極大。中國人的民情、政治文化已發生根本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對公民權利、人的尊嚴、常識理性、法治、民主、自由、公平正義有近乎本能的認同,任何權力的傲慢、腐敗、不公不義行為,一旦被公開,在人心和社會層面,必定千夫所指。為何河南省濟源市「市委書記掌摑政府秘書長」事件當事人被懲處?為何豐縣八孩女子事件能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究其根源,都是因為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權利意識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1984年12月19日,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闡述「一國兩制」的構思。(VCG)

一個社會的進步當然離不開少數先知先覺者的努力,但更離不開廣大民眾作為後盾。單是少數人的啟蒙難以持續,只有當大多數人的民情發生改變,一個社會的進步才有最廣泛的民意基石。正如德國作家、工團主義運動領袖洛克爾(Rudolf Rocker)在《六人》中所寫的:「然而今天我完全明白了。沒有一個救世主能夠救贖地之子的。自由的心靈製造它自己的法律。只有在每顆心裏燃燒着渴望,那個追求新國土的大渴望的時候,所有那些現在分隔我們的柵欄才會全部倒下來。」

被譽為美國民主研究第一人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認為,在形成美國民主的三個條件當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如法制,法制的影響又不如民情。今天美國遭遇的政治困境,恰恰與許多美國人對既有政治秩序的信念出現動搖密不可分。

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是否現代、文明,最重要支柱並非寫在紙面上的法律條文和制度,而是多數人都不約而同信奉和認可,覺得理所應當的觀念、價值。自古以來,最難改變的便是人的觀念、價值。因為這是最為底層、最為根本和內在的力量。自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多年國家翻天覆地變化,經過各種來自於古今中外觀念的激盪、交鋒、融合,今天中國人的民情、政治文化已經不同於以往,新觀念帶來的人心力量正在壯大,只要改革開放不斷往前推進,總有一天會匯聚成國家進步的大江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