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意見擺在桌面上」 重溫鄧小平45年前改變國運的講話
12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既對2023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總結,又為明年中國經濟工作「定調」。本次會議延續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路線,主張:「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最近,不少人關注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何時召開。依據改革開放以來的慣例,中共每屆三中全會召開時間通常在中共每屆全國代表大會的次年9月到12月召開,其中以10月和11月偏多,多數時候都會針對改革發展問題作出決定。人們關注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其實是在關心深刻改變中國國運的改革開放事業,是在關心近年來面臨內外復雜形勢疊加沖擊的中國能否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出困境。
歷史是一面鏡子。45年前的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著名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拉開改革開放序幕。
站在45年後的今天來看,鄧小平那一代人啟動的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中國國運和人民生活,讓中國成功防止蘇聯解體的命運,快速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改革開放遺留和新產生的問題依舊困擾當下中國,不少企業和民眾被迷茫、焦慮情緒困擾,對未來缺乏信心,許多人期盼當下中國能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來凝聚人心。
45年前的中國內地正處於文革結束到啟動改革開放的徘徊時期,社會百廢待興,人心迷茫。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原定議題是農業問題和國民經濟計劃安排,但會議討論迅速超出原定範圍,轉變為一場解決文革遺留問題的會議,為緊隨其後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基礎。鄧小平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是當時中央工作會議的閉幕講話,影響着後來中國發展方向的轉變,被許多人視為改革開放宣言書。
鄧小平在講話開頭說:「我們黨多年以來沒有開過這樣的會了,這一次恢復和發揚了黨的民主傳統,開得生動活潑。我們要把這種風氣擴大到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中去。這次會議討論和解決了許多有關黨和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大家敞開思想,暢所欲言,敢於講心裏話,講實在話。大家能夠積極地開展批評,包括對中央工作的批評,把意見擺在桌面上。一些同志也程度不同地進行了自我批評。這些都是黨內生活的偉大進步,對於黨和人民的事業將起巨大的促進作用。」
鄧小平的講話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直接批評文革時期「大搞禁區、禁令,製造迷信,把人們的思想封閉在他們假馬克思主義的禁錮圈內,不準越雷池一步」和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壞的現象。鄧小平認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現象就產生了」,比如條條、框框就多起來了,隨風倒的現象就多起來了,不從實際出發的本本主義也就嚴重起來了。
鄧小平說道:「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幹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他表示:「在黨內和人民群眾中,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幹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脱貧窮落後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鄧小平講話第二部分是「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他認為:「我們需要集中統一的領導,但是必須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確的集中。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我們要創造民主的條件,要重申『三不主義』: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鄧小平說:「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他在講話中提出不能用壓服的辦法來對待思想問題,不要造成同群眾對立的局面,並主張經濟民主,擴大地方和企業、生產隊更多自主權。
鄧小平說:「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他批評當時一種背離法律精神的現象:「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做『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着改變。」
鄧小平講話第三部分是「處理遺留問題為的是向前看」,他主張「有錯必糾」,但目的是為了向前看,是為了順利實現工作重心的轉變。在當時複雜形勢下,這是非常審慎的工作方法。一個國家若想糾正錯誤,以史為鑑,當然應該儘可能處理好歷史遺留問題,但不能永遠活在過去,不能困於歷史陰影之中。在20世紀80年代,主張向前看的中國和因歷史問題嚴重撕裂的蘇聯,埋下了不同的命運軌跡。
鄧小平講話第四部分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強調「克服官僚主義」,批評當時經濟工作「機構臃腫,層次重疊,手續繁雜,效率極低」,「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主張「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他說:「看一個經濟部門的黨委善不善於領導,領導得好不好,應該主要看這個經濟部門實行了先進的管理方法沒有,技術革新進行得怎麼樣,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多少,利潤增長了多少,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和集體福利增加了多少……用人的政治標準是什麼?為人民造福,為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積極貢獻,這就是主要的政治標準。」
當年中國曾長時間困於封閉狀態和極左主義,鄧小平樸實而又觀點鮮明、尖鋭的講話影響了後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中國決定啟動改革開放作了思想準備。後來的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現代中國偉大的轉折,讓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從極左走向常識理性,從貧窮、匱乏走向物質大發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和任務,當年鄧小平那一代人在文革之後的嚴峻環境下撥亂反正,啟動改革開放,完成他們的任務。
今天中國仍處於改革開放延長線上,既在享受改革開放的紅利,又面臨新的問題,尤其是經濟增速下滑、貧富分化加重和三年新冠疫情、中美博弈的疊加衝擊,已讓許多人被負面情緒纏繞。今天中國在面臨新的問題時,同樣需要像當年鄧小平那一代人那樣因應形勢突破舊體制、觀念和利益結構的束縛,進一步將改革開放事業往縱深處推進。這既是對改革開放的最好紀念,又是當下中國走出困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