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平成・經濟篇】昭和模式神話失靈 凍結了的30年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日皇明仁定於本月底退位,由兒子德仁繼任,日本政府於今天(1日)正式宣布新年號為「令和」。日本作為唯一一個沿用年號的國家,平成這三十年對於日本人而言,就是一個劃分的時代,社會近日也揚起一片懷緬之情,對於他們愛戴的明仁天皇也感不捨。日本每年都會挑選年度漢字,去形容或總結一年的景況,若要為平成年代冠上一個形容詞,不知道他們又會選什麼呢?(此為《告別平成》專題系列之一)

1989年,日本三菱房地產公司併購了紐約市內財富權力象徵之一的洛克菲勒中心,這年,日本資金幾乎「買下」了整個曼哈頓。時間轉眼間到了2019年元旦,紐約時代廣場舉行的跨年倒數活動,《紐約時報》大廈高處寫有年份數字的燈箱背後廣告牌,屹立了十餘年的「TOSHIBA」(東芝),換上了中國「抖音」的廣告。東芝終止了該廣告位的合約,因無法負擔如此昂貴的廣告費用,無奈於紐約地標卸下了品牌的名字。這三十年,正好是日本的平成時代,企業從一開始乘着昭和景氣,雄霸海外市場,到今天普遍面臨着嚴峻的產業挑戰。大和民族團結打造的經濟神話,是否已經在平成步入垂暮?

東芝(Toshiba)過往一直是紐約時代廣場跨年倒數儀式的贊助商。(Getty Images)

自二戰結束之後,日本雖是戰敗國,但在美蘇兩極冷戰陣營的歸邊下,日本在戰後初期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加上日本政府引導的重工、能源生產,造就了*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及伊奘諾景氣,這些亦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昭和記憶。此時日本企業及產業的擴張規模,在世界一時無兩。

神武景氣:指1954年至57年的經濟發展高潮,得益於戰後復興的工業投資。岩戶景氣:指1958年至61年,此時期奠定日本經濟神話的基礎,大量企業生產汽車、家電,傾銷海外。伊奘諾景氣:指1965年到70年的連續五年經濟增長期。日本中產階級膨脹,私家車、冷氣機、彩色電視機普及,此時日本已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

圖看昭和「好日子」

直至平成年代(始於1989年1月8日),日本經濟一度進入前所未有的泡沫經濟高峰期,全國為之激情,當時國民甚至寄有日本不動產價格「不會倒」的幻想。但隨後在1990至92年間,股票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陸續爆破,土地、房屋、資產價格急跌,從此定調了往後三十年「平成迷失時代」的經濟低氣壓景況。

造假風波讓「日本製造」 神武不再?

「日本製造」是高品質與聲譽的代表,由新幹線鐵路技術,到每家每戶都有的白色家電,都是昭和時期高技術產業的杰作,至今仍是日本經濟中的競爭優勢。然而,近幾年接連爆出的造假風波,威脅着辛苦經營五十年的「日本製造」的金漆招牌。

2017年,逾百年歷史的神戶製鋼公司被揭發造假醜聞,轟動全球。神戶製鋼生產的鋁銅材料,供應給全球超過500間汽車、飛機製造等相關企業,當中包括福特、豐田、日產、萬事得等知名大車廠。有日媒揭發神戶製鋼自2007年開始,篡改產品的質量檢測數據,甚至有報道稱,神戶製鋼的部分工廠早在50年前就生產未達標準的產品。

經歷半世紀的昭和景氣,平成時代可以說是日本高速經濟發展後遺症的展現時期。日本企業經營的特點,在於強調穩定的企業組織及人事管理制度,譬如戰後企業多數實行的*終身僱用制,是昭和年間造就日本製造業急促膨脹的推動力。可是,這引致日本大型企業固步自封的後果。在平成時代,不良反應陸續顯現:上一代員工長期佔據管理層職位,昭和時代的成功讓他們普遍不敢冒險革新;而在日本企業普遍在平成時代低迷的情況下,新一代員工的職場待遇變差,以往日本職場文化着重的公司忠誠度自然降低。

日本在50年代的戰後復甦期高速發展,奠定日後的經濟神話。(Getty Images)

終身僱用制: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前,國內企業通行的員工終身受僱制度。這可以加強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穩定企業核心架構。這套制度被認為是造就日本戰後經濟奇蹟的主因之一。不過,隨着90年代的泡沬經濟爆破,以及2008年發生環球金融海嘯,許多公司已經放棄這套沿用了半世紀的職場制度。

終身僱用制瓦解 改寫勞動架構

昭和年間,僱員長年忠於一間公司,隨着年資而加薪、升職,直至退休為止。但實行終身僱用制,對一間企業的財政開支帶來很大負擔。員工流動緩慢,但工資不斷上漲,故企業聘請職工的成本只升不跌。終身僱用制穩定企業架構,間接造就製造業繁庶及近半世紀的經濟奇蹟。

但當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很多企業的收入大幅減少,再也無法應付「終身僱用制」帶來的長期開支,於是很多人被裁,無業者的數量越來越多。根據日本總務省發表的數據顯示,日本轉職人口從2012年35萬人,增加至2017年的310萬人,上升接近9倍,兼錄得連續7年的上升趨勢。日本新一代年輕人似乎希望擺脫過往終身僱用制,試圖革新企業文化。

日本多間老牌企業紛紛被揭發造假醜聞,讓人對「日本製造」的信心大大減低。(Getty Images)

近幾年的造假風波是老牌企業經歷時代變遷後,營運失靈,墨守成規的表徵。除了神戶製鋼事件,還有東芝的會計假帳風波、高田、三菱產品數據造假等等,都讓人擔心日本的老店品牌,再也守不住過往辛苦打造的金漆招牌。日本企業在二十世紀賴以成功的「昭和模式」,明顯未能應用於平成時代,日本製造業在平成三十年的低迷,絕非無因。

亦因如此,很多人稱這三十年是日本「失去了的一代」。

經濟不景 衍生無業者與尼特族

香港公開大學日本研究講師潘文慧向《香港01》表示,無業者的數量提高,導致了日本各種社會現象。而這些現象又無益於持續推動國內經濟,最後致使發展一直停滯。

90年代末,日本經濟不景,東京的百貨難敵營業額下跌。(Getty Images)

「你要知道,日本人的大男人主義很強,很多人被裁後不敢回家,覺得無法向妻兒交代。」尤其是一些離鄉別井「上京」(前往東京尋求工作機會)的人,他們不敢回到鄉下,於是便就留在大城市,成為無家可歸的人。「你見到在新宿車站,有些人會疊起紙皮箱,睡在街邊……也有些人會到網吧、24小時漫畫鋪過夜。」

經濟不景氣也讓日本國內出現*尼特族、隱閉青年……他們畢業後不想繼續找工作,或不想投身一個常規的社會裏面,於是匿在家中長時間不到戶外,社交能力低下,長期活在網絡世界──而這些都是適齡的勞動人口。

日本人以努力工作自傲,經濟不景自然也令打工一族受到挫敗。( Getty Images)

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NEET):是指不就業、不升學、不參加職業培訓的青年族群。名詞最早源於英國。他們多依附家人,沒有自行謀生能力。而且他們大多數是適齡工作的中堅勞動力人口,當尼特族現象越趨嚴重,經濟上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惡化,同時也增加政府的公共開支負擔。

潘文慧認為,與其說平成時代是「迷失的三十年」,倒不如說它是「凍結的三十年」。時間靜止了,社會經濟沒有進步。日本人覺得自己日常起居的日用品價格,不是轉變了很多。但當他們到海外旅行,總會覺得外面的價格很貴。

日本人的單一民族性很強,「島國」心態是根深柢固的傳統。(Getty Images)

平成時代橫跨兩個世紀。二十一世紀,互聯網世界產生前所未有的全球整合,資訊、勞動力、資金的流動很容易被全球化鏈條所牽動。不過,日本有一個根深柢固的傳統,就是經常懷着「島國」心態。他們認為,島國的居民不需要經常與外界接觸,所以他們很「排外」。

「他們不是不想和人接觸,而是不知道怎樣與人接觸。他們覺得主動與外國人接觸很困難。」潘文慧說道。他們自己是大和民族,認為民族裏面的人自己和諧就可以,所以見到日本傳統大企業相當排斥海外員工──這亦是平成年間日本缺乏優秀勞動力的主因──因此這三十年的經濟,好像沒什麼進步過。

創新科技落後鄰國

這十多年來,中國與韓國在互聯網及創新科技產業上的成績十分亮眼。與之相較,日本企業在這方面似乎並未繼承昭和年代賴以成功的創造力。21世紀爆發的互聯網信息革命,以硬件及零部件製造見稱的日本企業也好像未有捉緊時代變遷的節奏,在智能電話、物聯網應用、5G網絡建設等等,都未見到有日本公司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環球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相較中韓兩國,近幾年日本的創新科技發展並不是十分出色,似乎缺少了昭和時期的那種創新性。(Getty Images)

安倍政府最新提出了一個名叫「Society 5.0」(社會5.0)的智能社會科技創新戰略,希望利用科技創新發展解決日本少子老齡化、人口結構老化導致勞動力不足等問題。你說日本政府很有遠見嗎?潘文慧卻說它很「落後」。

她認為,雖然日本政府想到「Society 5.0」這個科技創新策略,並且舉到智能手機付款等等「高科技」,但想深一層,這些東西在其他國家已經很普遍,而且做得很成熟。譬如在中國,「不用現金付款」這東西已不是新鮮事。反而日本政府還覺得這東西很新鮮,希望在未來推廣「智能支付」、「遙距點餐」……但大家都知道這不是「很先進」的東西。

靠本土文化大翻身

不過,觀望「後平成年代」的日本產業發展,潘文慧相信,日本軟文化的持續輸出會是新路。日本動畫(Anime)、漫畫(Comics)與遊戲(Games)(ACG)等軟文化實力仍然很強,深受海外支持者擁戴。此時的日本文化產業,幾乎像昭和時期的百貨業般興盛。

潘文慧認為,日本必須保存傳統文化內核,才能使國家繼續向前。(伍振中攝)

潘文慧坦言,的確很難實際估計,未來哪一種產業可以讓日本持續發展經濟,但日本首先要保持傳統文化內核,才能使整個國家繼續向前行。要知道,過去能夠造就大和經濟奇蹟的,就是依賴着日本傳統價值觀的傳承。平成年間出現好幾次天災,包括東日本大地震,其實都刺激了日本人重拾自己的傳統價值觀,包括現在日本人經常掛在嘴邊的「現代武士道精神」。

如果日本失卻這些傳統價值,跟西方文化一模一樣,沒有自己獨特之處,那就不能向前發展。「雖說全球化,但你總不能失去自己的特色……不然就好像香港的商場般一式一樣,沒有個人特色了。」

日本的軟文化輸出,能否擔當起未來支撐本土經濟的主力?(Getty Images)

訪問末段,記者向潘文慧提出了一條問題: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形容整個平成時代的日本,哪個較為貼切?潘文慧笑了一笑,說道「平成」這兩個字,本就是整個時代的最貼切形容詞──「平平穩穩地成長」。

「天皇明仁以前提過,希望平成這個時代是『平和的時代』。現在看回來,他也做到了……日本算是安穩地渡過這三十年了。」

上文節錄自第15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1日)《大和民族經濟神話失靈?別矣,平成!》。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