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火藥桶:歐洲帝國主義餘燼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東國家面對內部張力和外部的虎視眈眈,以巴這個火藥桶一日無法拆除,中東就難以取得真正的和平。

英法美也許都沒意料到的是,宗教和民族的仇恨種子一旦播下,會滋生極端組織和恐怖主義,區域乃至國際永無寧日。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最新一輪激烈衝突,點燃了中東火藥桶。這個火藥桶會否引爆更大範圍的戰事,仍有待觀察。

以巴衝突:2023年10月15日,居住在塞浦路斯的巴勒斯坦人在納卡示威聲援巴人。 (Reuters)

中東火藥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歐洲列強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

奧斯曼帝國創建於13世紀末,15世紀中滅掉東羅馬帝國後,成為最強盛的歐洲近鄰,疆土以現今土耳其為中心,涵蓋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東和北非。

之後的300多年,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經濟和國力強盛,奧斯曼帝國則日落西山。

巴爾幹半島各民族從奧斯曼帝國分裂出去,獨立建國。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奧斯曼帝國,經常爆發戰爭。1914年,奧匈帝國向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宣戰,將周邊互相結盟的歐洲國家拖下水,掀開一戰的序幕。後世史學家因此稱巴爾幹半島為歐洲火藥桶。

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和德意志帝國最終戰敗,逃不過制裁、賠償和解體的命運。以英法為首的戰勝國,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影響深遠。它們把奧斯曼帝國的中東領土,劃分為眾多新興阿拉伯國家,而且利用宗教情緒和民族主義,在這些國家之間和內部製造緊張關係,以確保它們對這些新興國家和地區的掌控,卻沒想到導致中東此後100多年紛亂和戰爭不斷,乃至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叢生。

歐洲火藥桶的火藥,已經轉移到中東。

一戰爆發前,奧斯曼帝國的中東疆土涵蓋現今的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也門紅海沿岸的土地。

奧斯曼帝國版圖

英國記者馬歇爾在《地理的囚徒:十張地圖解釋世界格局》一書中提到,一戰烽火連天的時候,英國外交官賽克斯(Mark Sykes)拿了一支紙卷油蠟筆,在地圖上簡單畫了幾條線,與法國外交官喬治斯-皮科(又名斐格威,Francois Georges-Picot)達成協議,將奧斯曼帝國的中東領土劃分到英國和法國的勢力範圍。賽克斯和喬治斯-皮科所達成的土地劃分協議,稱為《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

一戰時,中東地區不同部落與英法合作對抗奧斯曼帝國;一戰後,這些部落陸續從英法手中獲得土地並獨立建國。《賽克斯—皮科協定》最先劃定的界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些中東國家的國界。法國勢力範圍包含敘利亞和黎巴嫩,英國勢力範圍有巴勒斯坦地區、約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科威特。

1916年的《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將原屬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分割成英國(紅色範圍)及法國(藍色範圍)的殖民統治。

這些中東國家的國界是人工劃定,並非自然形成,把世世代代自由往來的遊牧民族,硬生生切割成不同的國家,結果引發了國家內戰、國家之間的戰爭、庫爾德人問題、巴勒斯坦問題等諸多無解的中東難題。

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是從奧斯曼帝國瓜分出來的一片土地,主要是現今的約旦和以色列。約旦在1946年獨立建國,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猶太人在紛紛擾擾的阿拉伯世界中建國,註定不會太平。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幾千年來住在巴勒斯坦地區,那裏是他們信仰的發源地,是他們的神聖故土。二戰後,猶太人大量移居故土,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緊張關係達到頂點,英國人管不來,只好把問題踢給聯合國。聯合國1947年提出兩國方案,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家。雖然決議獲得通過,但中東國家都投了反對票,加上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持續惡化,決議最終沒有落實。英國人在1948年撤出巴勒斯坦後,猶太人宣佈獨立建國。自此,中東戰亂和衝突不斷。

英法瓜分奧斯曼帝國,並分配給部落建國,在管理上實施分而治之政策,同時在這些國家內部播下族群、宗教和教派之間持續緊張的種子,使得英法能繼續在中東地區發揮作用,包括施加政治影響力和武器供應。

美國在二戰崛起後,取代了英國的世界霸權地位,繼續在中東地區玩同樣的遊戲。中東國家在20世紀上半葉陸續發現大量石油,又增加了這一地區在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

英法美也許都沒意料到的是,中東部落驍勇善戰,宗教和民族的仇恨種子一旦播下,會滋生極端組織和恐怖主義,區域乃至國際永無寧日。西方人如果插一腳,只會捲入戰爭泥淖;如果抽身離去,又不甘心其他大國在中東擴大勢力範圍。

中東國家面對內部張力和外部的虎視眈眈,以巴這個火藥桶一日無法拆除,中東就難以取得真正的和平。

↓三分鐘看懂:以巴百年衝突之間 兩國方案的失敗↓

作者是《聯合早報》國際新聞第二主任吳漢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