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之問:以色列懸崖勒馬? 以巴「轉危為機」的五大條件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踏入10月16日,被以色列全面封鎖的加沙多家醫院只剩下24小時的燃料供應。一周斷電斷水斷糧之後,滯留在西奈半島的人道物資依然未能得到埃及同以色列的同意送進加沙(按:據報有可能在16日上午開通,誓無細節)。雖然以色列15日恢復對南加沙的有限度水供應,但加沙的家庭每日可能只得幾分鐘供水,樽裝水幾乎用盡,停電之下三家海水化淡廠停運,污水處理廠亦無法運作,隨時爆生大型傳染病。

不能或不願聽從以色列呼籲離開加沙北部的民眾,紛紛擠進聯合國經營的學校、醫院,甚至教堂(按:相對於清真寺),以求避過以軍的空襲。加沙最大的醫院除了要照顧戰火傷患之外,還擠滿了數萬避難民眾。

在13日「似疑」向聯合國通報過24小時北加沙撤離令之後,以色列在過去的周末「一拖再拖」,多次公布安排南撤路線的時限,但除了零星越境行動之外,並未有發動人們預期之中的大型地面進攻。

2023年10月15日,在加沙地帶南部汗尤尼斯(Khan Younis),巴勒斯坦民眾在供水緊張下,爭相收集食水。(REUTERS)

地面進攻為何一拖再拖?

然而,時間並不在以色列一方,如果此刻局勢持續,加沙地區的大規模死亡慘劇可能變成現實,到時候可能數以萬計的死亡數字,充斥網絡的受難民眾慘狀將會導致如今已不斷強調以色列要遵守國際法的西方各國也不能再力挺以色列。這也解釋了為何以色列會在15日重新開放對南加沙的供水,希望能換取到更多的決策時間。

以色列要面對的難題在於,經過10月7日哈馬斯的越境襲擊之後,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知道在以國民意壓力之下,他必須做點什麼驚天動地的報復性行動,來試圖為自己洗脫保護國家安全不力的罪名,但以色列政府上下除了情緒性的言論之外,卻未有一套周詳的行動目標和部署。

到底以色列是要殺死所有身在加沙的哈馬斯成員?是要重挫哈馬斯的攻擊能力?是要佔領加沙,或者將加沙割裂成像約旦河西岸一般去防止任何像哈馬斯一樣的勢力重新崛起?是要刺殺所有加沙哈馬斯的領袖層?是要重擊加沙民眾,讓他們不敢再支持哈馬斯?是要再製造一次「納克巴」(Nabka),將加沙人趕到埃及去變成難民,直接接管加沙?如此種種潛在行動目標選項之中,內塔尼亞胡都無法給西方一個明確的答案。

而在目標不明之際,大型地面進攻加沙在行動層面困難重重,如果沒有周詳計劃而貿然進行,阿富汗式的泥沼甚至是嚴重人命喪失之下的失敗,都是或然率甚高的結果。

10月12日,內塔尼亞胡與到訪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同台發表聲明。(Reuters)

在以色列面對時間壓力卻未有明確進路的同時,世界各國都在密集進行外交工作,希望達成一個對自己有利也對國際社會有所交代的解決方法,例如1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就會再次到訪以色列。這裏大概有五個難以達成卻相輔相成的條件,而涉事各國的立場也未必一致。

一、追究哈馬斯要「有限度」

首先是對哈馬斯10月7日的暴行作出某種程度的追究和懲罰。其中細節,各方都正在摸索。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有兩個發展時值得留意的。一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表明「佔領加沙」將是個「重大錯誤」;二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透過與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olas Maduro)的通話,「一度」表達了「哈馬斯的政策和行動不代表巴勒斯坦人」的訊息,但此語其後卻被自治政府的官方報道刪去,只剩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巴勒斯坦人的唯一代表」,「任何其他組織的政策」不能代表巴人。

兩者合面觀之,其實設定了追究哈馬斯的上限和下限。上限是:如果以色列不能全面佔領加沙,第二次「納克巴」般的種族清洗、殺死所有加沙哈馬斯成員,甚至是將加沙變割裂成另一個西岸等目標,都可以排除在外。(按:10月7日哈馬斯發動的無差別殺人攻擊無疑是恐怖主義行為,但這並不代表本身同時帶有解放巴勒斯坦人理念的整個哈馬斯組織也就是恐怖主義組織。)

2023年10月10日,以色列士兵於南部的卡法阿扎(Kfar Aza),視察遭哈馬斯裝分子襲擊的村落, 並搬出多具遺體。(Reuters)

下限則是:既然哈馬斯不能代表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的苦難也不能由哈馬斯代表來向以色列作出報復,因此,就10月7日暴行以避免傷及巴勒斯坦人的有限度方式去追究哈馬斯有其合理性。(按:同一邏輯也應該用於以色列軍方之上,也即是未來也應該對以軍在加沙的行為有有限度的追責。)

上下限之間,就剩下如何「有限度」追究哈馬斯的問題。到底是要刺殺領導層,還是要針對性的重挫其軍事能力,皆尚未可知--兩者都可能變成長期持續的針對性以軍越境行動。

二、避免加沙人道災難

其次是此刻由以色列斷水斷電斷糧的全面封鎖、要求平民短時間內大舉遷移,以至近乎無差別的大規模空襲所造成的加沙人道災難必須結束。

在14日與布林肯通話之後,中國外長王毅透過與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Faisal bin Farhan Al Saud)的通話,表明「以色列的行動已超越自衛範圍」,指之為(違反國際法的)「集體懲罰」。隨後,埃及方面也採用了同樣的說法。聯合國安理會亦將在16日就加沙人道停火的決議進行投票。

另一邊廂,美方15日說服了以色列重新向加沙南部供水;多個美國媒體15日報道埃及有可能在當地時間16日上午9時重開西奈半島與加沙之間的拉法(Rafah)口岸,暫時未知是要讓滯留加沙的美國人或其他外國籍人士離開,還是讓物資進入加沙。

2023年10月15日,加沙地帶大量民房於轟炸中淪為廢墟。(Reuters)

同時,雖然埃及堅持不會接收加沙難民,但西奈半島的政府已在認定可用作收容所的學校、住宅和空地,為接受難民做準備。

由於以色列曾將全面封鎖加沙同哈馬斯釋放人質的問題掛鈎,埃及和卡塔爾都正在背後勸說哈馬斯至少釋放部份人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15日形容中東正在深淵邊緣之際,也將全面開通人道援助的問題與哈馬斯即時釋放人質掛鈎。

然而,對加沙的人道物質供應是以色列手中的「武器」之一,要讓人道危機緩解至哪一個程度,這一個程度能否繼續施壓哈馬斯又同時減緩國際社會的人道主義反彈,將是以色列當局以至其國際盟友要面對的一個重大難題。

三、防止衝突擴大

第三,則是要防止以巴衝突擴大成區域性的衝突。在以色列北部,以方與黎巴嫩真主黨的持續衝突已超越了雙方維持「象徵性交火」所用的舍巴農場(Shebaa Farms)地區,雙方都有人員損失。支持真主黨的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Hossein Amir-Abdollahian)15日亦表明,如果以色列攻勢不停止,「區內各個派別的手已經在槍的扳機上」。

由以色列佔領的舍巴農場地區,通常是以色列和真主黨雙方「假裝」衝突的「表演場地」。(Reuters)

真主黨是伊朗針對以色列的戰略性部署,本來不應該「胡亂花費」在加沙問題之上,而且在黎巴嫩經濟危機之中,再來一場以、黎戰爭也不是真主黨想看到的事態發展,但手握重兵和相對先進武器的真主黨卻是區內國家對以色列的最有效軍事威脅,可阻嚇後者不要在加沙輕舉妄動,因此,維持真主黨威脅的真實性有其必要。

對於真主黨,甚至是來自敘利亞的可能行動,美國繼福特號航母戰鬥群之後,又再派出艾森豪威爾號到場阻嚇各方,以色列連日來則已實際行動打擊了敘利亞的幾個機場,希望減弱伊朗支持的力量在敘利亞發動攻擊的可能。

事實上,大概除了哈馬斯和部份巴勒斯坦人以外,沒有任何涉事方希望加沙的以巴衝突擴大至區域性衝突--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15日就表明美國正為此私下同伊朗溝通;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此前亦與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通過電話,法國亦在向伊朗傳達克制的訊息。然而,各方都有在區域地緣政治中的必然角色,避免衝突擴大即使是各方目標,也不一定能夠達成。

四、以色列的「懸崖勒馬」

第四,要達成以上有限度追究哈馬斯、避免加沙人道危機、防止衝突擴大三個目標,以色列當局的「懸崖勒馬」很可能是一個必要條件。

2023年10月15日,黎巴嫩多個記者組織集會抗議以色列,由於一輛載有多名記者的汽車日前遭以色列炮彈擊中,包括路透社攝影師阿卜杜拉(Issam Abdallah)在內多人死亡。(Reuters)

雖然此刻內塔尼亞胡聲言要毀滅哈馬斯,但此等情緒性的用語卻沒有明確的現實判準,這就為以色列當局留下了一些行動空間,可以讓他們以殺死如加沙哈馬斯領袖辛瓦爾(Yahya Sinwar)等一系列高層的結果作為「已消滅加沙哈馬斯」的標準。同時,大家也不要忘記,內塔尼亞胡以往的巴勒斯坦政策就是一邊保持哈馬斯在加沙的管治,一邊削弱自治政府的分化行動(按:其動機是維持巴勒斯坦內部分裂,以作為無法推進兩國方案的理由)。

但是,如今以色列內部「先打了再算」的情緒仍高,而且有過半數以色列人認為加沙戰爭完結內塔尼亞胡應當辭職,保住總理之位的國內政治考量很可能會勝過大局為重的考量。

而且,在共和黨的壓力之下,拜登當局也不能不擺出全面支持以色列的態度,最多只能透過公開的片言隻語、婉委用詞或私密溝通去攔阻以色列的冒進,像上述拜登有關佔領加沙的言論一般。

從以軍此刻也未有一鼓作氣地進攻的形勢來看,內塔尼亞胡也有其務實主義的一面。不過,要尋得一個可以說服以色列人的報復哈馬斯的有限度方式,將是一個重大實際和政治難題。

2023年10月15日,以巴衝突持續不斷,在加沙地帶中部醫院的太平間擠滿屍體,醫務人員改用雪糕車上存放巴勒斯坦人的屍體。(Reuters)

五、各退一步以「兩國方案」為起點

如果上述四個條件都能夠達成的話,這一場以巴衝突將可能在一連串激戰之後以過去多次加沙以巴衝突一般的方式暫時平服下來。但在過去十多年內塔尼亞胡巴勒斯坦政策被證失敗之後,重新以過去的兩國方案作為起點、重啟以巴和平進程,已是唯一的出路。

在此,在被有限度報復後的哈馬斯,以至以色列當局都必須有所退讓。哈馬斯方面必須與西岸的法塔赫(Fatah)進行某程度的和解,放棄完全消滅以色列的主張,接受1967年以前的邊界為談判起點(按:事實上,根據這次衝突前的2023年民調,有一半加沙受訪者都認為哈馬斯應該放棄消滅以色列,接受以1967年為界的兩國方案)。

而以色列則必須原則上放棄對西岸巴勒斯坦領土的侵佔,至少停止擴展猶太定居點。

要達成雙方的退讓,加沙哈馬斯和以色列現時的領導層大概都必須被更換掉。而很明顯地,此刻的加沙衝突都具備換掉雙方領導層的潛在充分條件。若然如此,哈馬斯將經歷一個溫和化和正當化的過程,而以色列政府則必須經歷一個去極右化的過程。前者可以哈馬斯的溫和派重新加入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自治政府重新執行加沙治權的方式實現(按:拜登15日也有暗示這一點);後者則可以包括以色列阿拉伯人政黨在內的大聯盟政府去實現。

重啟以巴和平進程,並不是一個在短時間內就能出現的條件,卻是這次以巴衝突能「轉危為機」的必要條件。而在較短時間內,上述四個條件(有限度追究哈馬斯、避免加沙人道危機、阻止衝突擴大、以色列懸崖勒馬)則又是重啟以巴和平進程的前設條件。

現在談以巴和平進程、各方退讓妥協,好像不切實際,但大家不要忘記,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義的持續衝突之後,結果卻是奧斯陸協議的達成。如今看起來似乎一發不可收拾的戰爭和人道危機,並非沒有最終轉危為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