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報告:歐洲車業須儘快調整戰略 才能縮小與中國差距
9月3日,德媒援引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最新報告稱,歐洲汽車行業需要儘快調整戰略,才能縮小與中國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
本文獲觀察者網站授權轉載
麥肯錫為歐洲汽車業重塑競爭力想出的7個戰略里,執行新的中國市場戰略被單拎了出來,稱未來中國仍將是最大的汽車市場,對於歐洲汽車製造商來說,重新獲得在華競爭力非常重要。
報告提到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尤其是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提到中美企業在這些「未來技術」上的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渲染這對歐洲供應鏈的所謂「威脅」,向歐洲汽車業發出警告:改變迫在眉睫。
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突破300萬輛,首次超過德國(260萬輛),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近日發布報告預測,按目前出口的增速,中國有望在2023年年底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駛向全球,為全球綠色轉型貢獻了力量。
而在德國汽車行業顧問專家看來,歐洲汽車業應從中國汽車業的迅速發展中感受到局勢的緊迫。
麥肯錫於8月31日發布了一份《歐洲汽車工業發展路線圖》,報告由四位麥肯錫德國分部的汽車行業專家聯合撰寫,試圖為歐洲汽車行業提供最新戰略建議,全文一共提到了15處「China」。
報告稱,汽車工業是歐洲經濟的支柱產業,幾乎占該地區GDP的7%,並直接或間接解決了1400萬人的就業。但這一現狀正受到挑戰,汽車行業面臨着大規模、持續的變革,比如從內燃機向電動動力系統的轉變,以及從硬件向通過軟件實現差異化的轉變。
這種情況使得新的競爭對手在歐洲和海外市場湧現,尤其是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本土企業後來居上,贏得了市場份額。
自2019年以來,歐洲汽車製造商在歐洲市場的份額下降了6個百分點,並在中國失去了約5%的市場份額。相比之下,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本土和歐洲都取得了進展,2022年佔據了中國市場45%的份額,2020-2022年在歐洲市場的佔有率增加到原來的八倍,這種勢頭在新能源車領域更加明顯。
在電動汽車領域,報告將比亞迪、廣汽埃安、合眾(哪吒汽車)、理想、蔚來、極星、威馬以及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Lucid、Rivian、特斯拉列為電動汽車行業新興力量,指出這些對歐洲來說的競爭對手已經佔據了全球電動汽車市場51%的份額。
為了幫助歐洲汽車行業保持全球競爭力,麥肯錫提出了由7個關鍵點組成的路線圖,以供利益相關者採取行動,其中就包含「執行中國市場的制勝策略」。
報告稱,未來中國仍將是最大的汽車市場,這意味着,對於希望在全球發揮影響力的歐洲汽車製造商而言,贏得中國市場將非常重要。歐洲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需要進行根本性的戰略改革,以重新獲得在華競爭力。
報告建議,歐洲企業應開發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應進一步掌握中國客戶的喜好。比如,中國汽車客戶平均年齡是34歲,歐洲是58歲,這意味着消費偏好存在差異。中國消費者更看重尖端技術、互聯性、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車載多媒體屏幕,傾向於簡化的汽車選擇和預配置。
同時,歐洲製造商需要針對中國市場調整自己的運營模式,投入精力在中國進行更多的研究和開發,並將決策權交給當地管理層,在整個投資組合和供應鏈中建立當地合作夥伴關係。
麥肯錫為歐洲汽車行業提出的另外六點戰略建議為重塑客戶理解、產品設計和品牌方面的優勢;堅持不懈地關注成本和速度;建立彈性、循環和可持續的供應鏈;發展超大規模具有競爭力的電池和半導體製造商;在政策支持下推動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發展;縮小軟件技術差距,贏得汽車數碼化轉型。
這些建議不意外也提到了中國。麥肯錫的分析顯示,歐洲汽車製造商的研發階段很長,一輛車從概念到試驗階段最長可達4年,相比之下,前幾名的中國製造商只需要不到兩年(21個月),所以後者能對市場趨勢做出更快的反應。報告建議歐洲製造商應該重新設計流程,以加快創新、發展和工業化。
報告同時指出,歐洲汽車行業現有的研發人員中,只有15%-20%擁有軟件知識,但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新競爭對手中,這一比例接近45%。在價格方面,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可以將成本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他們的成本比歐洲汽車製造商低20%-30%。
麥肯錫研究同時警告稱,在汽車電池方面,歐洲對中國的依賴度很高:2021年,中國擁有90%的鋰精煉能力,2022年有71%的電池在中國製造。
麥肯錫進一步渲染電池和晶片產業上的差距對歐洲供需平衡的影響,稱預計到2030年,歐洲電池供應缺口將達到40%,為滿足當地需求,歐洲需要投入350億歐元,新建20家超級電池工廠;同時需要投資1900億歐元,興建37個新的半導體工廠。
不過,麥肯錫也提到了歐洲汽車業的優勢,稱歐洲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的營業額大約是中國同行的三倍,在對客戶的理解、設計和品牌方面都有傳統優勢。此外,在高端市場,歐洲汽車製造商仍佔全球銷售額的71%。
「這意味着歐洲汽車可以憑藉自己的實力採取行動。」報告稱,歐洲汽車行業要保持競爭力,不僅要更加專注於現有優勢,還要加快目前的步伐,考慮擴大規模,加強協作,以努力開發軟件或在中國市場獲得堅實基礎。報告的最後一句話是,「時間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