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媒體:中國正成為汽車超級大國 德車獲利時代將結束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對華出口業務的減少,引起德媒的憂慮。與此同時,這個歐盟最大經濟體正陷入經濟停滯,增長失去動力。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撰文:嚴珊珊。

8月5日,德媒以「中國對『德國進口』為何沒了胃口?」為題分析稱,有德國專家表示,中國的科技正在不斷進步,在不少領域,未來中國可能「不再需要從德國等地進口了」。然而,德國對中國的進口依賴度仍然很高。

文章援引路透社8月4日的消息稱,德國對華出口業務正在逐步下滑,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數據,2023年上半年,德國只有6.2%的出口貨物銷往中國,這是2016年以來最低水平。

路透社稱,本世紀頭10年,中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為德國企業提供巨大的推動力,事實證明,中國對德國經濟的整體健康發展有重大幫助。然而,德國將在未來幾年內失去這一經濟增長動力。

7月3日在廣州廣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拍攝的作為中國第2000萬輛下線的新能源汽車的昊鉑GT。(新華社)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8月4日公布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對華出口僅佔德國出口總額的6.2%,為2016年以來最低值。該數據在2020年曾達到7.9%,隨後逐步下降,2021年下降至7.5%,2022年再降至6.8%。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首席經濟學家克雷默(Joerg Kraemer)表示:「幾年來,歐元區對中國的出口增速已不再高於整體出口增速,最近甚至有些疲軟,這給德國製造業帶來比其他行業更大的壓力。」

路透社想將德國對華出口疲軟的原因歸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荷蘭國際集團(ING)德國首席經濟學家、全球宏觀經濟主管布熱斯基(Carsten Brzeski)表示,中國經濟仍有可能復蘇,而美國經濟將降溫,貿易格局將改變。

「從長遠來看,德國對華出口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將大幅下降,我們應該為中國將不再拯救我們的出口業務這一事實做好準備。」

「中國愈來愈有能力生產以前從德國採購的商品,這給德國的出口業務造成壓力。」布熱斯基指出,「然而,與此同時,德國對中國的進口依賴度仍然很高,沒有中國的原材料或太陽能電池板就不可能實現能源轉型。」

圖為福士ID.3款電動車。(Getty)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 Kiel)貿易專家施塔默(Vincent Stamer)也認為,中國正在攀登科技階梯,隨着科技不斷進步,中國能夠自己創造愈來愈多的附加值。

「你可以在電腦晶片、電動汽車和電池生產中看到這一點,這樣(中國)就不再需要從德國和世界其他地區進口了。」施塔默說道。

但施塔默也認為,未來10年,中國仍將是德國重要的銷售市場,許多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將不再體現在出口數據上,而是體現在他們的財務報表上。比如,許多德國車企加強在華投資與研發。

圖為2022年10月29日,鏡頭下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勃蘭登堡門一角。(新華社)

路透社稱,對華出口減少對德國製造業產生很大影響。德國工業一直處於低迷狀態,本週一項PMI(採購經理指數)數據顯示,7月份製造業低迷情況進一步加劇。

與此同時,德國經濟陷入停滯引起德媒的憂慮,「歐元區病夫」的說法又再次流行起來,德國已連續兩個季度出現經濟產出萎縮,這被經濟學家稱為「技術性衰退」。

據德媒8月6日報道,上個季度,德國國內生產總值與前一季度基本持平,但也只能算是微弱的曙光。因為所有重要的指標都在下滑。

截至7月,德國IFO經濟研究所(Ifo Institute)發布的德國商業景氣指數已連續第三個月下滑,受訪的9000名經理對其公司當前狀況和未來半年的前景都作出消極評估。

德國聯邦統計局8月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德國6月份出口連續第三個月增長,但與5月份相比僅小幅上升0.1%,低於經濟學家預測的0.3%,而4月份增長則為1.3%。

德國國旗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所長菲斯特(Clemens Fuest)總結稱:「德國經濟形勢正變得愈來愈黯淡。」

IFO經濟研究所專家們認為,2023年第三季度,德國國內生產總值或將再次下降,這種觀點得到其他幾位專家的認同。

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克雷默對路透社表示,「恐怕看不到好轉的迹象」,製造業訂單在減少,「全球範圍內的加息政策正在產生影響,而德國企業也由於本土區域優勢下滑而感到不安」。

德國私人銀行Hauck Aufhaeuser Lampe Bank首席經濟學家克呂格爾(Alexander Krueger)也持類似看法:「問題在於,經濟產出依然只停留在疫情爆發前的水平左右。」他認為,疲軟的全球經濟和高昂的能源成本仍是製造業的負擔。

德國巴登-符滕堡州銀行(LBBW)分析師尼克拉施(Jens-Oliver Niklasch)表示:「在歐洲經濟這輛列車中,德國明顯處於剎車位置(停滯不前)。」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6月,在歐盟委員會發布被外界視為「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的所謂經濟安全戰略文件、建議實行更加嚴格的投資監管和出口限制、建立對核心科技研究及開發的審核機制之前,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6月19日表示,德國政府不應當將所有對華出口都置於監管之下,德國已制定一系列法律,可以有效保證該國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