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星盈利大跌 如何看出韓國企業在中國的困境?
韓國科技巨頭三星電子預期收益大跌,創下14年以來最低。三星電子素來以其在智能手機和半導體市場的優勢地位聞名。惟今年第二季的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利潤暴跌95%,意味其手機和半導體兩大支柱產業皆面臨嚴竣考驗。
7月27日公布的2023年4月至6月財報顯示,三星利潤同比下跌95%至6700億韓元,這反映一直擔當彌補虧損功能的智能手機業務,盈力能力明顯下降。
進入2010年代以來,三星的電子顯示屏及家電業務遇上跟中國企業激烈的競爭,盈利能力逐漸下降。對於三星電子而言,波動幅度較大的半導體業務本來尚有手機業務彌補虧損,令公司整體保持了穩定的增長。
智能手機盈利力走下坡
最近,三星發布了旗下折疉屏智能手機的最新型號——將於8月正式推出的「Galaxy Z Fold5」和「Galaxy Z Flip3」。《日經中文網》報道,新機的價位、相機性能及內存容量與現有機型相若,是否能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還是難以預測。隨着智能手機的技術革新餘地逐年縮小,這項商品已難以出現重大突破,以刺激消費者需求。而且更便宜、在平價機款都做得很不錯的中國手機搶佔發展中國家巿場。
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雖然仍然居首,但被中國的小米、OPPO及vivo搶去一部分巿場。再加上智能手機市場飽和,消費者對於高價旗艦機型需求下降,都使三星的手機業務開始陷入困境。本來作為龍頭的三星難逃巿佔率下跌命運,全球份額由2013年的31%降至2022年的21%。三星手機部門的利潤亦大打折扣,由2013年的25萬億韓圜銳減逾半至2022年的11.67萬億韓圜。
半導體業務作為三星另一支柱,今年形勢也不容樂觀。全球對半導體需求大幅下降,全球晶圓廠產能擴大,加上中國在半導體製造方面的投資增大,市場供應增加導致半導體價格下跌。這對於以半導體為主要利潤來源的三星來說無疑是巨大打擊。
撤出中國是「去風險」還是「敗走」?
自2016年,韓國因部署薩德系統(THAAD),招致中國的「限韓令」,本已令韓國企業在華業務受到很大影響。上月5日,韓國企業數據研究所CEO Score對韓國國內500強企業中,113家在華韓企進行了業績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企業去年在中國的合計銷售額,比起6年前,即2016年縮減了13.1% 。若果不計電池及半導體相關企業,數字跌幅更慘劇,6年跌幅多達37.3%。
CEO score評論說,2016年薩德事件後,「中國政府頒布『限韓令』正式對韓企施壓,此後隨著美中貿易矛盾、供應鏈危機、俄烏戰爭等危機狀況接連不斷,韓企對華業務不再景氣。」
汽車業為顯著例子,韓國車企在華銷售額呈直線下降。現代汽車(Hyundai)在華分廠「北京現代」的銷售額2016年跟去年相比銳減75.7%。同期,起亞汽車(Kia)在華分廠「江蘇悅達起亞」的銷售額同期也減少了80.8%。
過去在中國巿場佔強勢地位的韓國汽車及電子產品,如今已漸失去位置。然而,電池及半導體在華銷售卻持續增長。由此可見,對華銷售或出口低迷主要不因為近期的「半導體寒冬」,而在於消費品方面。韓國具代表性的出口產品,包括汽車、智能手機及電子產品在中國巿場的優勢過去十年已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正是質量提升、價格低廉的「中國製造」。
中國在生產各項商品技術躍進,導致了韓國除了半導體以外的核心消費品和中間產品,處於原地踏步或倒退的情況。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今年4月1底發表的題為《對華貿易結構變化與啟示》的報告稱,中國低技術製造業競爭力在1990年至2020年間增加了兩倍,而高技術製造業競爭力同期上升了29倍。韓國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員池晚洙表示,半導體在韓國出口中的比重本來就很高,業績也很好,因此出現了對華出口表現良好的錯覺效果,除了半導體以外,對華出口在過去10年裡出現了倒退。
由此可見,與其說三星為了對華「去風險化」逐漸把手機及電子產品生產線遷出中國,倒不如說是基於巿場形勢的商業之舉。早在2019年,三星電子已關閉在中國的最後一家手機工廠。不過,三星在中國仍有大量業務,包括關鍵的半導體及存儲晶片業務都正處於增長階段。
三星在手機及電子產品等昔日主要業務面對中國對手的激烈競爭,長期盈利能力下降。適逢半導體行情低迷,已只能依靠「一條腿」的三星因此受衝擊,在業績上也反映出來了。三星與SK海力士雙雙減產,料開始支撐記憶體價格。
美國拉攏日本、韓國等主要半導體供應鏈國家成立「Chip 4」,以美國巨額補貼換取這些半導體企業限制對華出口。然而,中國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大的市場,晶片製造商基於美國禁令而無法對中國出售高端晶片時,意味着這些企業在中國的中低端晶片巿場面對更激烈的競爭。三星在手機及電子產品業務走下坡之際,半導體在中國銷售上還處處受限,正是受美國晶片霸權所累,也是韓國及其企業要在這場技術冷戰中,採取親美遠中策略所要權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