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倒】造林雙刃劍:中國40載「沙漠種樹」典範背後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據聯合國去年的報告顯示,中國於過去十年是全球森林面積年均淨增加最多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年增加193.7萬公頃的森林,增長率為0.93%,相當於河北省的面積。中國內地長年致力於西部和北部地區推行防沙治沙和退耕還林工程,官媒去年4月更指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即將消失」。
從中國這位「綠化模範生」過去40年經驗,既有成功也有失敗之處,反映各國致力植樹造林以達致碳中和的潛在利弊。

中國是繼俄羅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國後,擁有世界第五位森林面積的國家,而單是這五國的森林面積總和便超過了世界森林總面積的一半。不過,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約兩成,在西部和北部地區,乾旱的氣候和人為活動一直在加速荒漠化的過程,北京等北方城市一直備受沙漠化的沙塵威脅,情況惹人關注。

其中,內蒙古多倫縣位於渾善達克沙地的南部邊緣,過度放牧和乾旱的自然條件令當地形成大片沙漠。2000年,該縣87%的面積為沙地,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視察後表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此後,當局種植了數百萬棵松樹,希望用草和樹將沙子固定住。據官方統計,截至2018年,多倫縣的森林覆蓋率從6.8%增長到37.9%。

中國沙漠化問題一直備受關注。(Getty)

中國當局其實早於1978年開始,便已推行大型植樹計劃「三北防護林」(又稱「綠色長城」),目標是減緩及停止北部的水土侵蝕過程。當局指出,該計劃經已在北部13個省內種植超過660億棵樹,每年植樹規模相當於愛爾蘭國土的面積,近年更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向其他國家推廣。

中國林業部表示,沙漠化的數字由1999年的以10,400 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下降至2017年的2,400 平方公里,顯示植樹計劃顯著有效,北部許多地區面貌丕變,到處都是樹林覆蓋,並在持續快速增長。2018 年,當局更表示,目標於 2050 年令森林覆蓋率達到 30%。

中國植樹造林計劃始於上世紀70年代。(Getty)

種樹計劃又延伸至城市,自2004年以來,約170個城市發起森林城市運動,各城市每年平均增加1.3萬公頃公園或樹林。此外,中國還頒布了專門的《防沙治沙法》,對土地沙化進行預防,並鼓勵民眾退耕還林及植樹種草。根據當局的政策,退耕農戶將享有相關的優惠政策和補償。

公私營合作 成就「綠色模範生」

除官方大力推動種樹造林外,私營公司的參與也不可或缺。由於許多地方政府缺乏足夠的人力,部份因而決定將治沙工程外判給民營公司和合作社。例如,甘肅省民勤縣政府從2012年開始將防沙治沙項目外判。據內媒報道,2018年民勤縣便有60家合作社競爭防沙治沙的合同。

像螞蟻森林等企業主導的計劃也是不可或缺。(Getty)

還有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於2016年透過支付寶程式推出「螞蟻森林」,鼓勵用戶通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存取積分,如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等。用戶累積到一定積分數額便可換取一棵虛擬樹,該公司便會隨之在戈壁沙漠上種植一棵真實的樹苗,用戶還可以通過衛星圖像查看自己種的樹。據2019年的數據,螞蟻森林的用戶數目達到5億人,他們共同在荒漠化地區種下1億棵真樹,種樹總面積近933平方公里。

除了上述的綠化成績外,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當局亦已承諾,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近年,中國內地電動化的政策可謂相當成功,尤其在電動汽車方面更屬全球先驅。

中國近年在電動化方面屬全球領先,全球碳減排的成功在望?(Getty)

中外對話組織總裁Isabel Hilton認為,中國經濟轉型、產業鏈升級的需求為綠色科技和綠色能源發展提供了契機,大力投資開發低碳技術被寫入國家發展戰略,包括交通電氣化、電動車電池技術、可再生能源和核電計劃,以及碳捕獲技術。她表示:「這一切開始變成全球關注的產業戰略,也因此中國與全球碳減排的成功真正產生了直接關係。」

綠化也有害?

縱然中國至今在種樹造林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惟或許仍舊無法掩蓋一些問題,如中國依賴煤炭的程度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國家,約60%能源仍來自燃煤電廠。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早前亦指,科學研究顯示中國過去 40 年來在北部地區植樹造林,防止沙漠化擴大的政策,事實上反而造成了土壤的水分流失,導致乾旱加劇。

有批評指,中國在不適合的地區種不合適的樹,令樹木不到幾年便死亡。(Getty)

這呼應了內媒數年前的報導,當時有中國科研考察團隊於民勤縣發現,當地一些人追求經濟利益,違反自然規律,破壞了本來適應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生長的植被,轉而種植其他植物,「不僅起不到防風治沙的作用,而且還加劇了當地的沙漠化」。

另一個問題則是大型種樹造林破壞原居人口的生活,中國當局的植林計劃許多時候將農民、牧民從原本生活的土地上遷移出去,但沒有提供做出評估的方法。牛津大學地理學者Troy Sternberg表示:「一切都按照同樣的說法,引用同樣的數字,通常是說荒漠化達78%到85%。從來不提農業、採礦、開發,以及缺少水資源政策等因素的不利影響。」

2018 年,北京林業大學的研究報告則指,通過分析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衛星數據,發現中國北部森林面積有所增長,和政府的數據相吻合,但他們認為主因是中國改變了伐木政策,而非植樹造林。

各地盲目跟風種植外來品種,恐只會令沙漠化加劇。(Getty)

有分析指出,中國大規模植樹計劃存在制度缺陷,如人工造林取代了原生的森林,農地不斷減少。中國西南部許多農民不再種植當地作物,而是向政府領取專門的植樹津貼,大量種植與當地水土不服的外來植物。戈壁沙漠以及其他類似的乾旱地區依然在不斷擴大,是由於過度放牧導致邊界上的植被消失,土壤遭到風化以及沉降的侵蝕。

總的來說,大規模植樹改造生態有如「雙刃劍」。情況如同上世紀80年代加拿大曾試圖通過植樹改造沼澤地帶,抽乾艾伯塔(Alberta)的大部分沼澤,栽種黑雲杉(black spruce)。結果新來的杉樹進一步吸乾沼澤的水分,令原有的泥炭蘚(peat moss)滅絕,原有阻止火勢的隔層植被遭到破壞,增加森林火災的風險。

各國宜汲取中國40年的造林經驗和教訓,從而走出自身的綠化道路。(Getty)

而且,杉木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汲取地下水,同時儲存碳,一旦發生火災,導致大氣中碳的濃度急劇增高,艾伯塔沼澤原本是儲存碳的窪地,結果卻變成排放碳的基地。這也是 2016 年 5 月加拿大麥梅利堡(Fort Macmurray)大火的肇因。

由此可見,種樹造林並不一定只會對環境百利而無一害,需要因時、因地而制宜。故各國更宜從中國過去40年的努力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以便各自發展出一套切合各國的種樹植林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