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房價危機的繁華都會 帳篷和車子成可負擔住屋?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美國西海岸——引以為傲的科技產業園矽谷、娛樂產業的象徵荷里活,到東北部——吸引全球「追夢者」紛至沓來的大都會紐約,卻成為了車「宅」族與帳篷城巿(tent cities)的集中地。
現象說穿了的正是,令無數人心神嚮往的逐夢之地,正被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房價危機蛀蝕。

人口佔全國總數12%的加州,是全國四分之一無家者的流浪之所。不過,就算是中產,也不代表你能負擔這裏的房價或租金。在加州北邊的三藩市灣區,28歲的Joshua Davis在這裏的一家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工作,10萬美元以上的年薪使他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高收入階層。他告訴VOX的記者,2019年他一度想要在同區的奧克蘭(Oakland)尋找一房一廳的公寓,他知道以50萬美元(約390萬港元)左右的預算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於是退而求其次,試圖搜尋一些需要維修的房源,卻發現符合預算的只有一些結構上存在嚴重缺陷、需要大興土木的房產,結果置業大計無疾而終。

加州房產中介協會(California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最新數據則顯示,今年四月,加州的單幢家庭別墅價格中位數超過80萬美元(約合港幣621萬元),在三藩市灣區,這個數字則高達132萬美元(約合港幣1024萬)。2018年,職場聊天程式Blind所進行的調查顯示,近60%的科技企業員工無能力購買灣區房子,包括許多專業人才如工程師、數據分析師以及產品經理等。

最富裕灣區:中產也負擔不起高樓價

連收入已經算高的科技企業員工難抵房價壓力,普通行業從業者所面臨的困境則更甚。美國普查局數據顯示,2019年度三藩市個人年收入中位數為52,680美元(約41萬港元)。根據租房網站Zumper 2019年3月的報告,在三藩市,一個一房一廳的單位月租中位數為3690美元(約28,700港元),換算成年租金則為44,280美元(約34.5萬港元)。

2019年,Facebook宣佈捐出2500萬美元,用來建造專門提供給在灣區教師們的公寓。這是因社老師們的收入過「高」而沒有獲得低收入人士補助住房(subsidized low-income housing)的資格,但又遠不足以讓他們在工作的區域買得起房子。「無家可歸的老師」(homeless teachers)甚至一度成為流行網絡的表情包。

三藩巿去年5月已開放首個公眾廣場,作為無家者臨時帳篷棲身地。(Getty)

同年,《三藩市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道了一名在灣區工作的警察為免超過兩個半小時單程通勤的折磨,決定住在自己的車裏。根據聖馬刁縣(San Mateo)警察協會的一項調查,該縣警察的平均通勤時間為1小時52分鐘,而住在縣外的警察平均通勤時長則為2小時17分鐘。當地政府決定,將一座廢舊的消防站改建成給長時間當值警察的休息區,以解決當務之急。

為應對高額房租和樓價問題,不少美國人選擇住到車中。(Gettt)

隨着Google、Facebook、Apple等帶來龐大就業機會的企業入駐,就業機會和勞動力隨着湧入並持續增長,灣區的住房供給卻明顯跟不上。就算是新冠疫情之前,加州的中、低收入人口開始出現遷出的情況,這些都是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下,遷進來的都是10萬美元收入的人,進一步加劇不平等問題。

在疫情及所引致的失業情況下,加州現時的無家者數目更高達16.1萬,為全國之最。在洛杉磯巿面,無家者搭建的帳篷、木屋棚隨街可見。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上月提出,在未來兩年撥出87.5億美元(約682億港元)興建4.6萬個單位,另撥款35億美元(約273億港元)作租金補貼,形容州內已無家者問題已達到「無法接受」的地步。

紐約無家者問題全國最嚴重

哈佛大學房屋研究中心的主管Chris Herbert說:「加州並非個案,只是(那裏的情況)更加極端。」

在東北部的紐約、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州等,從全國各地不斷湧入的勞動力和房屋供應持續失衡,無家者增多、中產被迫搬入居住成本更低的區域。

大城市樓價高昂,許多付不起房租的露宿者住到帳篷中,在全美各大城市形成一個個帳篷城市(tent cities)。(Getty)

紐約作為美國最繁華的大都會,無家者及貧富懸殊已是老問題了。自1987年以來,紐約市已經投資了175億美元(數值按通脹調整)在超過45萬的房屋建設和維護上,超過全美所有其他城市。但即便如此,房屋供應仍然不夠。每晚,紐約市的地鐵站內、街邊成為近4000人的家。基督教慈善機構Bowery Mission的統計顯示,每106個「紐約客」當中,就有一個人無家可歸。

2019年數據顯示,紐約州為全國擁有最多無家家庭(homeless families)的州份,超過15000個家庭無家可歸,加州則有逾7000,排全國第二。根據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估算,如果紐約市要投入充足的資金以解決低收入群體的房租問題,那麼每年在住房津貼上的支出將達到30至70億美元,遠遠超過2019年紐約市在執法、防火、衛生以及公園等幾項主要支出的總和。

加州、紐約州等地的房屋問題背後的原因複雜,各有各的癥結。目前每500名美國人之中就有一人無家可歸,而以車或以帳篷為家的人基於其流動性質,確實數目難以估計。不論是無家者,還是「車宅族」,他們都面對一個共同阻力——鄰避效應(NIMBY,Not in my backyard,意即不能在我家後院),因而受到各種形式的驅趕、阻撓。無家者現象專家Graham Pruss表示,無論身處哪個國家,社會都需要認清房價難以負擔、自然災害、就業流失等情況,都在影響我們「住在公共場所的鄰居」,社會需要共同行動才有望解決問題。

上文節錄自第268期《香港01》周報(2021年6月7日)《 深陷房價危機的繁華都會 帳篷和車子成為可負擔住房?》。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尋找擺脫科網霸權之路 數碼時代下的媒體轉型

不應依賴內地解決問題 香港需有合乎長遠利益的人口政策

網絡熱詞揭露沉重現狀 「躺平」的年輕人都是鬥士

從合拍片說起 香港電影有無出路?

經濟結構未能追上人力需求 「學位貶值」癥結在於產業固化

從次按危機到新冠疫情 尋找家園的美國車「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