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遷都慎防「大白象」 韓國模式「前車可鑑」?

撰文:張子傑
出版:更新:

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8月26日宣布,將行政功能由爪哇島的雅加達搬到東加里曼丹省。當局估計可能需時十年才完成整個搬遷。不過印尼政府與雅加達說再見前,或可參考世界各地近代遷都的例子,無論對方成功與否,但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環看亞洲各國,近年遷都的例子都不少:緬甸、韓國、馬來西亞、哈薩克等。其中哈薩克首都努爾蘇丹 (Nur-Sultan,舊稱阿斯塔納)在2019年慶祝建都21周年,不過在舉國歡騰的背後,這個首都卻惹來不少詬病。

哈薩克舊首都阿拉木圖(Almaty),但因為人口膨脹及污染問題,加上鄰近中國及吉爾吉斯邊境,因此當局認為有需要另外找地方容納首都功能,時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Nursultan Ábishuly Nazarbaev)在1997年決定在荒涼的工業城鎮阿克莫拉(Aqmola),並改名為阿斯塔納(Astana,哈薩克文指首都)。

哈薩克在阿斯塔納建立行政首都,並在2019年3月改稱為努爾蘇丹,紀念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貢獻。而舊都阿拉木圖則維持經濟與文化重心。(法新社)

哈薩克新都天氣惱人 民眾Dislike

哈薩克經濟以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為主,因此收入算是豐富,加上納扎爾巴耶夫對混凝土建築的熱愛,阿斯塔納就成為多名國家知名建築師如黑川紀章、Manfredi Nicoletti、Norman Foster及Zaha Hadid的表演舞台,令原本被稱為白色墳墓的荒涼之地,在短短二十年搖身一變成為宏偉建築林立的都會。

有了多位建築大師「加持」,阿斯塔納變得更加光鮮亮麗,卻無法掩蓋它並非完美遷都選址的事實。當地氣候變化甚大,夏天氣溫高達攝氏40度,冬天則出現零下40度的嚴寒,但建築物之間距離太遠,民眾根本難以在炎熱夏日找到乘涼地方,下大雪時就更是無處躲避,因此連外國外交官都對新首都天氣感到不滿,韓國大使館更在多年後才由阿拉木圖遷到當地。

哈薩克首都由阿拉木圖遷到阿斯塔納(現稱努爾蘇丹),但當地面對炎夏和寒冬兩極氣候,有民眾認為市內規劃無法應對這種極端天氣。(AFP)

大白象工程撐門面 被指「人血饅頭」

即使哈薩克的財政比較穩健,但受惠於遷都的民眾卻寥寥可數,與阿斯塔納繁華建築群只有一河之隔的城鎮,道路、電力和日常生活設施卻完全欠奉。當地一位記者阿列克謝耶夫(Andrei Alekseev)指,政府花費30億美元在努爾蘇丹大興土木舉辦2017年世界博覽會(Expo 2017 Astana),在冬天為這些建築物提供暖氣的費用足以為全國其他地方興建基礎設施。

阿斯塔納在2019年3月改名為努爾蘇丹,紀念納扎爾巴耶夫對國家的貢獻,不過當地近半人口的平均月薪不足100美元,難怪有當地人認為,努爾蘇丹就是哈薩克貧苦大眾的「人血饅頭」。

哈薩克在2017年於首都阿斯塔納(現稱努爾蘇丹)舉辦世界博覽會,但全國一半人口平均月入不足100美元,不少人批評博覽會是政府的大白象工程。(法新社)

韓國世宗市——心曠神怡的安樂窩?

韓國亦有另設行政首都的計劃,當地與雅加達一樣,發展過度集中,導致韓國一半人口都是住在首爾及鄰近的首都圈地區,韓國政府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以不同政策發展首爾以外的地方,但都徒勞無功、於是提出遷都至國土中部地區,卻於2004年被法院判作違憲。

當時政府未有放棄,改為遷行政首都,繞過憲法限制,於是距離首爾以南120公里的世宗市就成為理想之選。這個市鎮2007年起建造,總理辦公室等政府部門更身先士卒搬到世宗市。一半面積規劃做綠化地,四處有公園、泳池、河畔環境和單車徑,在外界眼中,當地絕對是令人感覺心曠神怡的好地方。

韓國世宗市2012年起建,2030年峻工,現時市內仍有不少地盤正進行工程。(鄧穎韜攝)

「首爾優先」帶來的120公里通勤地獄

世宗市現時有42個政府部門和15個公營機構進駐,但像總統府青瓦台、國會、國防等中樞機構仍然留在首爾,因此每逢國會就特定問題需要傳召官員答辯時,這些在世宗市的公務員就要駕車120公里到首爾,來回車程長達4小時,因此令人忙於奔波。

另外世宗市大約有21萬人口,市內有六成建設完工,但當地如學校等配套不足,對於攜家帶眷的公務員而言,家人的生活都是一大煩惱。另外市內亦以標榜減碳、智能城市為出發點,規劃時以公共交通和單車為優先,所以停車場及油站等設施欠奉,隨處泊車的情況已經見怪不怪,亦與減碳的原意背道而馳。

韓國雖然在世宗市建立行政首都,但總統府、國會等中樞機構仍留在120公里外的首爾。圖為首爾地標之一的光化門。(法新社)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