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遷都大計上馬 「去雅加達化」令國家安枕無憂?
提起遷都,大家可能會想到歷史書上朝代更迭而另覓新都的故事,但其實到了現代,遷都的情況仍然存在,例如以色列由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巴西將首都搬至巴西利亞、韓國世宗市被列為行政首都、哈薩克的努爾蘇丹(舊稱:阿斯塔納)等。
而在印尼,成功連任的總統佐科維多多亦在8月26日宣布將首都行政功能搬離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這個一直只聞樓梯響的鴻圖大計終於有機會實現,但到底對於當地而言,建立新首都是否可以完全解決問題?
印尼遷都計劃最早在1945年獨立後提出,首任總統蘇加諾(Soekarno)在1957年預計雅加達(Jakarta)所在的爪哇島(Java)可能會面對人口膨脹問題,於是計劃選址中加里曼丹(Central Kalimantan)的帕朗卡拉亞(Palangkaraya)為新都。其繼任人蘇哈托(Suharto)則提議將首都搬到距離雅加達40公里外的瓊格爾(Jonggol);之後蘇西諾(Susilo Bambang Yudhoyono,SBY)亦在「2033藍圖」(Visi 2033)提出遷都計劃。不過雅加達至今依然是印尼首都。
塞車問題「稱霸」全球
雅加達與其他大城市一樣,同樣面對嚴重的交通擠塞問題,根據英國油公司嘉實多(Castrol)2016年的研究,雅加達被評為全球最塞車的城市(另一印尼城市泗水則排名第四),連官員前往開會時都需要警員開路,確保不會遲到。政府指塞車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68億美元。
未來水世界
另外雅加達建於海邊沼澤地帶,13條河流貫穿市內,加上過半地區位處海平面以下,每逢雨天,水浸情況可謂見怪不怪。但最致命的問題是地下水被過份抽取,形成沉降,雅加達北部在最近十年下降了2.5米,並以每年平均1至15厘米的速度下沉,預計當地大部分區域在2050年完全湮沒在大海之中。因此遷都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
捨棄「爪哇優先」的傳統
印尼雖被譽為「千島之國」,但近六成人口都是居住於爪哇,是全球最多人居住的島嶼,雅加達和鄰近地區就住了3000萬人,爪哇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佔全國58%,可見其比重之大,所以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4月提出遷都構想時,曾指出雅加達同時面對兩大負累:政府及經濟中心。
剛才提到雅加達不時受到水浸問題困擾,此外印尼位處有「火環」(Ring of Fire)之稱的環太平洋火山帶,因此發生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的風險甚高。當局認為新首都的選址需要面積廣闊外,亦要減少承受發生天災的風險。
佐科維多多曾經到過包括帕朗卡拉亞在內的加里曼丹島視察,國家發展計劃部(Bappenas)部長班邦(Bambang Brodjonegoro)表示新都需要有充足自來水供應,沒有污染等環保問題,以及當地居民對於外來人口持開放態度。
地球的肺部
帕朗卡拉亞只有不足25萬人口,當地被大片雨林環抱,在徵用土地問題上固然面對較少壓力,不過這亦帶出了另一個隱憂:生態災難。帕朗卡拉亞所在的婆羅州(Borneo)被譽為「地球的肺部」,有當地民眾擔心興建首都的大興土木會帶來無可挽救的損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指,佐科維多多簽署政令,保留最少4成半婆羅州土地作保育自然生態,同時實現在2020年前減少兩成六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帶不走的煩惱
即使印尼政府有「保肺」的決心,雅加達的問題始終未有解決,其經濟重心地位穩如泰山,各地民眾仍然願意離鄉別井到雅加達打拚,大雅加達地區的人口持續上升,市內交通擠塞的老毛病會每日繼續發生,雅加達民眾對於基建的需求有增無減。
同樣地,遷都並不等於將雅加達下沉和水浸的問題一筆勾消,如何處理排污及減少河流和渠道淤塞,以及制定有效預防水浸措施方為上策。
雅加達是印尼最蓬勃的地方,無論是教育、醫療等基建都比全國其他地方優秀,因此新首都要有吸引力,設施當然需要不讓雅加達專美,這意味政府會投入大量資源在都城建設,但其他地區,特別是「被遺忘」的東部民眾而言,他們始終都是被遺棄的一群。
遷都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班邦承認可能需時十年,並估計花費330億美元。一名城市經濟學家向澳洲廣播公司(ABC)表示,搬首都會包含巨大的隱藏成本,而且由歷史角度來看,新首都或需要50至150年才發展成財政穩健的城市。因此這個自開國以來的宏願能否為印尼帶來新希望,目前仍是言之過早。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