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平成・動漫篇】為日本軟實力奠基 一個在平成飛躍的產業
平成初期,經濟泡沬爆破,百業停滯不前,唯獨一個產業在艱難時期依然蓬勃發展。它就是日本的軟實力,主要代表今天日本流行文化的象徵─動漫。若說昭和是日本動漫的黎明期,平成就是動漫飛躍年代。(此為《告別平成》專題系列之五)
1989年1月裕仁天皇駕崩,宣告了昭和的終結、平成的開始。一個月後,被譽為日本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病逝。《小飛俠阿童木》、《藍寶石王子》、《街角的童謠》……手塚的作品膾炙人口,他在1961年創立的手塚動畫製作公司更為日本奠下現代化動漫產業的雛型。但日本動漫的真正起飛階段,是在他逝世後的故事。
從《阿基拉》開始 日本動畫走出世界
1988年有三套動畫電影在日本上映,包括來自吉卜力工作室的《龍貓》及《再見螢火蟲》,還有來自動畫巨匠大友克洋的《阿基拉》(AKIRA)。宮崎駿的作品相信大家都認識,但《阿基拉》同樣傑出,因為《阿基拉》為西方開啟了日本動漫文化大門。
蘇珊內皮爾(Susan Napier)是美國塔夫茨大學日本文化研究學者,2018年出版集宮崎駿作品大成的《宮崎駿的世界》(Miyazakiworld: A Life in Art)。當初,正是《阿基拉》促使她走進研究日本動漫文化的世界。內皮爾於1989年在倫敦觀看《阿基拉》動畫電影版後表示,「我被徹底震撼了,這是我從未看過的作品,那種激烈、讓人興奮的怪誕,刺激我的肺腑。」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美國人多接觸迪士尼創作、充滿教育意義的卡通動畫。當年動畫的目標觀眾是小孩,但《阿基拉》充滿科幻及血腥暴力,黑暗的設定與誇張的情節,不論主題及風格均屬劃時代之作。《阿基拉》在西方引起廣泛迴響,並造成日本動畫風潮,直到今天仍被視為經典。
動漫不再限於小孩 題材更豐富
《阿基拉》打破了大眾對動畫的認知,讓動畫不再局限於小孩觀賞。自平成年代開始,日本動漫變得多元化。上世紀九十年代動畫的受眾年齡層逐步提升,其中一個里程碑,是1995年首播的《新世紀福音戰士》(《EVA》)。《新世紀福音戰士》出自動畫奇才庵野秀明之手,主題雖然是當年常見的機械人,但故事採用強烈的意識流手法,結合哲學、宗教,與常見的作品截然不同。《新世紀福音戰士》不僅在日本造成「社會現象」,更在歐美等國家獲得極多掌聲。
《新世紀福音戰士》在1997年於深夜時分重播,創下驚人收視。深夜動畫有別於晚上黃金時段的動畫,作品主題不受限制,2000年後,深夜動畫的內容更趨大膽,不乏戀愛、獵奇、色情等元素,並逐漸成為動畫主流。
創立製作委員會模式 刺激產業發展
動畫製作體制方面,在平成年代亦得到重大改革。日本動畫製作採用製作委員會方式,委員會確立動畫產業的制度和發展方向。在日本,動畫的「制作」和「製作」有意義上的分別。前者是動畫製作本身,後者是投資、贊助及出版。所謂製作委員會方式就是由多間企業共同出資,合作推出動畫作品。企業共同合資,可增加資金、降低投資風險及調低製作門檻。
根據日本動畫協會數字,1990年日本有85套動畫,1998年動畫數量急增至132套,並按年上升至2017年的340套。製作委員會方式引領動畫的投資熱潮,亦間接促進各媒體及商品製作行業發展,為未來的「品牌式經營」鋪平道路。
動漫成功品牌化 跨平台發展拓市場
提到比卡超,大家會想起《精靈寶可夢》(《寵物小精靈》)的精靈角色,也會想到背後相關的作品,包括遊戲、動畫、精品、書籍等。《精靈寶可夢》源於1995年Game Freak製作的Game Boy遊戲,因銷量遠超預期,任天堂決定與原作遊戲公司合作,推出漫畫、對戰卡片等周邊產品,並在1997年改篇成動畫,成功在日本及國外建立熱潮。Game Freak其後在任天堂出資下成立精靈寶可夢公司,專門發展相關商品。比卡超成為《精靈寶可夢》的象徵,《精靈寶可夢》亦成為品牌,在歐美極受歡迎。
比卡超的成功啟發了其他動漫作品,今天幾乎所有日本動漫作品都會開拓不同媒體,經原作改編的動畫或漫畫會連同周邊精品一同推出。如以少女歌唱組合為題材的《THE IDOLM@STER》(《偶像大師》)系列,把角色與聲優(配音員)融合在一起,在真實舞台舉行演唱會,並成功開拓聲優明星化的市場。
如此發展方向讓更多企業能參與其中,讓創作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各個產品相輔相承,擴大消費範圍成功讓動漫市場規模瞬速擴大。2016年寵物小精靈迎來20周年紀念,其全球市場規模已超過4.6萬億日圓(約3200億港元),成為日本動漫品牌的最大代表。
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曾說,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社會對日本的印象只有汽車、白色家電和房地產。日本動漫一改西方對日本的認知,而且影響深遠。如今,香港人回憶兒時玩樂,總離不開日本動漫。2018年12月日本動畫協會發表產業報告顯示,日本動畫市場規模在2017年達21萬億日圓(約1.5萬億港元),創下史上新高,其中海外市場佔收入21%,比例更持續擴大。日本動漫亦間接推動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為騰訊、網易、bilibili動畫等企業提供發展方向,而且從昔日消費日本產品到發展自身品牌。
從《阿基拉》到《精靈寶可夢》,我們見證着日本動漫產業在平成年代的輝煌發展。今天,包括動漫在內的媒體產業市場(廣告、電影、周邊商品等)規模已達到53萬億日圓(約3.7萬億港元),佔日本GDP的10%。的確,由動漫的成功可見日本在文化輸出層面,在平成年代走向巔峰。縱有韓國K-POP、中國IP影視等後起之秀,日本動漫的實力仍難以動搖,不論內容及風格,都深深影響着全球動漫業,在亞洲的文化產業發展上,更應記平成一功。日本將迎來新時代,相信這股軟實力也將延續下去。
動漫產業在平成年代發展輝煌,是日本軟實力的一大支柱。
上文節錄自第15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1日)《大和民族經濟神話失靈?別矣,平成!》。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