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首位夜間市長 管理阿姆斯特丹全靠「無為而治」?
阿姆斯特丹出現世上首位夜間市長
2012年,世界上出現首位夜間市長,他是31歲的阿姆斯特丹居民Mirik Milan。別以為他的職銜是市長,就必定是政府官員。其實,他隸屬於一個名為阿姆斯特丹夜間市長基金會(Night Mayor Foundation Amsterdam)的非牟利機構。該組織一半的資金來自市政府,一半來自商界,如酒吧和餐廳。而Milan就是由酒吧、夜店經營者和公眾投票選出的。
Milan當選夜間市長前,曾在多間知名公司當創意總監,也曾跟一名DJ朋友經營夜店,推廣電子音樂,因此對夜間經濟活動的生態有透徹了解,可彌補政府官員和公務員的不足。上任後,Milan的工作就是擔當市政府、夜間經濟場所、居民、文化創意產業人士間的溝通橋樑,平衡各方利益,在守住城市創造力的同時,也要確保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干擾。
「無為而治」解決噪音問題
要知道Milan實際做了什麼,首先要看阿姆斯特丹原來的模樣。未有夜間市長前,當地法例規定夜店平日只可營業至凌晨四時,周末延後一小時。因此,每晚夜店關門時,就是最喧鬧和混亂之時。酒客一擁而上至街上,有的人意猶未盡,在街上流連吵鬧、繼續喝酒,令附近居民極頭痛。這是Milan上任後首要解決的問題,有趣的是他沒縮短夜店營業時間,反而不加規管。Milan向十間市中心外的夜店,發出24小時營業牌照,將部分人流疏導至市中心外,且不再硬性規定何時關門,意味着人們得以有序、分批離開,有效解決噪音問題。
Milan推行的第二項措施是在市中心最大的倫勃朗廣場(Rembrandtplein),派駐20名「廣場領班」(square hosts)巡邏,以友善口脗呼籲人們不要大呼小叫、隨地小便,又幫助醉酒人士電召的士,指示遊客如何乘車離去等。Milan說:「『廣場領班』就像管家,他們受薪兼受過培訓,像警察的耳目。『廣場領班』在酒客眼中,不具侵略性,他們還會向遊客介紹附近有什麼好夜店,有什麼音樂表演,令遊客賓至如歸。」除此之外,阿姆斯特丹還會推出用來舉報噪音的手機程式,有關投訴會直接交由社區警察處理。「居民說這個手機程式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因為他們不用再凌晨兩點起身致電警署,然後等15分鐘才有人接聽」。Milan說。
「阿姆斯特丹模式」的成功,引來不少大城市仿效。倫敦、巴黎、柏林、蘇黎世、紐約等,紛紛設立夜間市長。2016年,阿姆斯特丹更舉辦首個夜間市長峰會,與不同城市的代表交流經驗。「阿姆斯特丹只有85萬人居住,2016年卻吸引了170萬遊客前來,為此處帶來180億歐元(約1,749億港元)收益」。他又說,發展夜間經濟不但會帶來龐大經濟效益,還有助吸引人才。「夜貓通常是年輕、受過教育、有創意、有志創業的人......他們搬到大城市除因工作機遇,還因為這裏生活更多元有趣」。
倫敦夜皇關注女性安全
英國倫敦近年積極推動夜間經濟,除了由2016年8月起逢周五、周六開通地下鐵通宵線外,去年還增設了「夜皇」(night czar)一職。第一任夜皇Amy Lamé曾經營同志酒吧,又當過DJ。亮麗的履歷助她擊敗數以百計申請者,贏得夜皇一職。她上任後隨即拜訪喜愛夜生活和晚上工作的人,由酒店工作人員、交通警察、藝術家以至通宵在圖書館溫習的學生,以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難處,並尋求解決方法。目前她正忙於制訂女性安全憲章,企業可自願簽署,承諾採取措施打擊任何形式的性騷擾,務求令倫敦成為世上最安全的城市。
巴黎夜間市長有名無實
巴黎首位夜間市長萊昂(Clément Léon) 2013年上任時31歲,他許下四項承諾,包括確保不會有酒吧因噪音投訴被下令停業,並成立補助基金,助酒吧安裝隔音設備。其次是爭取地鐵周末24小時運行、改善晚間照明、舉辦更多娛樂活動,開放予所有人參加。不過,許多承諾都無法兌現,有指因巴黎市長伊達爾(Anne Hidalgo)沒給予足夠支持,令萊昂受盡掣肘,只能靠發起示威和杯葛,迫使市政府聽取意見,夜間市長淪為無實權的空銜。
上文刊載自第10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16日)《黑夜「揸fit人」不易做》。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4月1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7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