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打德】金屬業破天荒每周工作28小時  看德國Work4.0之路

撰文:甄梓鈴
出版:更新:

曾到過德國旅遊的人,大概都對周日市中心空空蕩蕩的商店街有所印象。德國人注重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寧願少賺一點錢,與推崇「多勞多得」、「做到隻積咁嘅樣」的香港工作文化顯然不同。德國目前平均每周工時為34.5,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近年在數位科技衝擊下,他們更熱烈討論「工作4.0」(Work 4.0),希望進一步加強彈性工時。本專題訪問了德國經濟學家及居德港人工程師,了解德國在追求生活質素的同時,如何維持高競爭力。(此為系列報道之一)

工業4.0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工作4.0又聽過沒有?(vcg)

「在工作與生活之間,這是新的平衡。」經過連串罷工,代表多個產業工人的德國金屬產業工會(IG Metall)與西南金屬電氣僱主協會(Südwestmetall)於2月6日達成協議。協議規定,今年4月起IG Metall旗下的成員企業將以27個月為期加薪4.3%,並允許勞工根據個人需要,包括家庭因素及健康問題為由,提出6至24個月的「工時縮減」申請,在這段時間內,員工的每周固定工時將由35小時縮短至28小時,同時保留重返全職工作的權利。該協議目前只適用於德國南部巴登-符騰堡(Baden-Württemberg)90萬名金屬和電氣行業的工人,並以兩年為限,不排除未來會將概念推廣至全國。現時德國製造業大多採用每周35小時工時制,28小時工時可說是破天荒。這次工會要求彈性縮短工時,背後離不開生活與工作的平衡。IG Metall發言人表示,不少勞工因工時太長無法照顧家庭,「我們希望僱主意識到,現代家庭的傳統性別角色正在發生變化,我們希望工人有機會去做對社會重要的事。」而且,低生育率、人口老化等問題也壓迫着勞動人口,所以工會積極爭取彈性工時合約,就是方便勞工照顧家庭,同時鼓勵生育。

(香港01)

每周工作28小時? 可見將來難普及

不過,每周工作28小時(以五天工作計算,即每日工時為5.6小時),對於香港打工仔而言,可謂天方夜譚吧?在德國任職工程師的香港人石賈墨對記者說,縮短工時至28小時是德國社會的一大突破,傳統的性別定型觀念已經過時,家庭分工不一定是「男主外,女主內」,在職父母都可以平衡工作及家庭生活,互相配合,而IG Metall力爭縮短工時的最大原因正是基於家庭考慮,「過去僱主找不到替班,有權拒絕勞工提出自願減薪減工時的要求,但現在若勞工申請縮短工時,想抽時間多陪伴家人,僱主必須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錢重要,但家庭、個人休息的時間更重要。」

科隆經濟研究所(Cologne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的高級經濟學家Holger Schafer亦對《香港01》表示,縮短工時是個人選擇,喜歡「多勞多得」的金屬產業勞工,仍可選擇維持現狀。不過這種情況不是每個行業都適合,Schafer強調目前德國並無所謂每周工作28小時,並說:「在可見的未來,這情況在各行各業出現的可能性極低。」

香港工時長,時常加班的情況並不罕見,勞工過勞難免。(網上圖片)

汽車大廠BMW 牽動Work4.0引擎

德國在工業發展上不斷求變,繼2013年提出工業4.0概念後,德國聯邦勞工及社會事務部於2016年推出《工作4.0白皮書》,計劃修訂勞工法規,告別傳統工作模式,實行彈性工作精神。所謂工作4.0,是關於工業4.0的延伸討論,重點強調在數位化過程中,工作與僱傭關係的形式轉變,不僅在工業部門,目標是塑造未來社會的工作條件和規則,在職安和自主性之間找到平衡。目前最多人討論的是工時和工作地點的靈活性,初創企業已開始推行,員工只需透過一部手提電腦和一張桌子便能工作,在此前提之下,許多行業都可以隨時隨地工作。

隨着科技進步,不少大企業推出新的彈性工作模式,汽車製造大廠BMW便是一例。近年BMW引進了「行動工作制」,鼓勵員工在家使用手提電腦或手機工作,自行把工時登記在帳戶中。員工不到公司上班,事前必須與主管和同事商議好工作時間和方式。為保障企業機密不得外洩,BMW有嚴格規限,包括員工要先接受培訓,了解資訊安全的重要性。BMW公司發言人曾在訪問中表示:「這項措施為作息平衡作出貢獻,對員工來說有激勵作用。」這既能讓員工多與家人相處,也能減輕工作壓力,有助提升效率,一舉多得。

德國推動「工業4.0」以先進技術為發展基礎。圖為2015年總理默克爾造訪當地機械人生產工廠,親自測試機械人的手臂。(VCG)

工時短不是重點 強調的是彈性理論上,彈性工作模式是一種優勢,但會對企業帶來不少風險,實踐上也有一定的難度。石賈墨說:「我負責研發工作,彈性較大,例如寫程式或報告,甚至準備外出公幹的資料,有電腦就可以在家做,老闆會允許的。但如果設計機件模型,要運用公司資源和工具就無辦法。我每星期可以安排到一兩天提早下班,回家上網教德文。」他指出,其他從事生產工序的同事,每天需要在公司砌機(機器安裝)八小時,公司曾經討論未來是否逐步安排讓同事在家工作,但在家砌機根本無可能,所以視乎工種性質,「(工作地點的靈活性)不是所有行業適用,但可說是一種指標……可以有彈性就應該鼓勵,若然不能,便應加強工作環境的舒適安全。」

Schäfer則認為,工作4.0還在發展階段,目前不確定勞動力市場將如何轉型,「例如工作環境中員工的個人自主權更高,或者需要更多在職培訓,可能存在一些新趨勢,需時觀察。」總的來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短工時、彈性工作這些「幸福制度」,不是上天賞賜給德國人的禮物,德國過去也曾有段勞資雙方爭持不下的歷史,勞工階層花了很多努力才走到今天這一步。

近年BMW引進了「行動工作制」,鼓勵員工在家工作。(VCG)

上文節錄自第10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26日)《從工業4.0到工作4.0   拆解德國超短工時之謎》。

系列報道其他文章: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2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