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儀Janice Wong:縱橫時尚圈30年
在這個KOL(或關鍵意見領袖)當道的世代,王麗儀(Janice)如是說:「現時人人都可以有平台、有意見,我落街買支豉油夠有意見,如果這都叫意見的話⋯⋯唉,算吧啦,不必認真。」這番話她夠資格說。
曾被CNN譽為「香港首位真正時裝權威」,是1980年代國際時尚雜誌中文版的第一代編輯,也是1990年代首位親赴歐美時裝周作實況報道的香港時裝編輯。2004年離開媒體後曾在中環開設時裝店,近期又開設網店。以「時尚專家」身分自居,因為她認為自己在產業生涯中扮演過不同角色,有時也會同時進行多種角色。
首位親赴歐美時裝周的本地編輯
Janice跟時裝的緣分從小開始,父親曾當過鞋匠,母親是位裁縫。「我媽會看許多時裝書和外國雜誌,參考圖片再自行設計衣服。她的老闆是一位很講究的上海女人,經常由歐洲引入衣料,也很歡迎小孩子去工藝坊和她半島酒店的店裡。」小時候,她的衣服全部都由母親縫製,「偶爾可以出去買衫的話,反而覺得很特別,正如餐餐食住家飯都會厭。」她說後悔沒有近水流台學造鞋造衫,「那年代的父母會覺得唯有讀書高,不要成為工人階層。有趣的是近年香港又轉型,許多人都想學會一技傍身。」
因為愛看《紅樓夢》、金庸、三毛、張愛玲,Janice長大後沒有讀時裝而到台灣讀中文。大學畢業後回港,1987年加入以人訪和散文為主的《清秀雜誌》當編輯,「那時我看了一套日本電影,女主角是位很有型的雜誌編輯,會穿Burberry trench coat,自此我便對這行業產生憧憬,後來在書店裡見到《清秀雜誌》,便把學校文稿寄給蔣芸自薦。」
在繁華盛世的1980年代,機會處處,她先後加入兩本國際雜誌《ELLE》和《Cosmopolitan》的香港版,並開始負責造型工作,「那時不只要借衫,還要構思拍攝概念。當時《Cosmopolitan》找了葉錦添擔任美術顧問(葉錦添後來成為首獲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的華人),我們會透過照片去說故事,許多時都要去造衫,因為未必能跟品牌借到合適的服裝,那時香港也還沒有那麼多品牌進駐,不似如今個個品牌都有拍攝用的貨辦。那段日子對我影響頗深,學習到要配合妝頭、甫士、燈光,照片要有主題,符合雜誌指定風格,例如《Cosmopolitan》比較貼地,要讓讀者可以作日常參考。」
國際雜誌要跟足外國總部指引,要營造出特定風格,至她後來加入《明報周刊》便自由得多。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在完全沒有香港傳媒會派人去國際時裝周的年代,她便率先去米蘭和巴黎採訪。「《明周》是首家去報道的,讓讀者知道除了時裝天橋上,還有幕後和設計師訪問等資訊,這在當時來說很新鮮,完騷後兩至三星期出到書已經很快,稱得上現場直擊,不似如今要用手機直播才算。」
我大學主修文學時要讀文學批評,要看《文心雕龍》,學會六觀,要舉證、分析和立論。許多KOL只是示範服裝,連模特兒都稱不上。
KOL未必有關鍵意見
初中時她愛看《姊妹》雜誌,「那不是純正的時裝雜誌,開首會有模特兒街拍,現在回看覺得很神奇,因為效果自然的街拍近年竟然又再流行起來,潮流總是去而復返。」說到街拍,當然不得不談全球當道的KOL熱潮,她不以為然:「KOL只是廣告術語,有人敢說自己是意見領袖嗎?還要是關鍵意見領袖啊!我大學主修文學時要讀文學批評,要看《文心雕龍》,學會六觀,要舉證、分析和立論。許多KOL只是示範服裝,連模特兒都稱不上,以前模特兒要175(cm),身型要勻稱,如今很靠攝影師遷就角度和光線,158(cm)都做得,加埋P圖執相,這樣叫KOL?隨便吧,喜歡叫甚麼就甚麼,但我不會用KOL去形容自己和別人。」
她點評外國KOL說:「Chiara Ferragni一副娃娃臉,又夠高,是典型美女,但你問我她有何風格,我答不出來,不明白她何以是style icon。品牌或人也好,如今都靠marketing,像Olivia Palermo般有錢便會請個團隊協助宣傳推廣,那要前期投資,不是隨便找人化妝整頭、借件衫、影張相那麼簡單。美國人的概念是每個人都是品牌,自然要有宣傳成本。」
問她心目中誰才稱得上style icon,她的答案是張國榮、陳百強與張曼玉,「這些1980、90年代的明星有個性和主見,那年代不流行造型師,明星會自己買衫而不是借衫,因為若有明星穿過,那些闊太們便未必會再買那個款。那時的明星有自己的品味,不像如今日日寫你是女神便是女神。」
時裝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社會轉變和科技進步也可以帶來好影響,例如Janice在2004年離開媒體後,曾與一家上市公司合作在中環開過實體店LIBRE賣時裝,可惜生意未如理想,她在著作《時尚風雲25年》中以「時裝夢醒」為題談到這段經歷。
以為她見過鬼怕黑,原來今年初她成立JW精品生活概念店,以微博網店作為試點,與歐美百貨店如Harrods、Selfridges、Neiman Marcus、Saks Fifth Avenue等合作,由她本人選貨。「網店不似實體店般必須要大量入貨,加上有大數據,不用再靠估去預計消費者行為。大陸流行網購、海淘(即海外/境外購物),情況跟香港不太一樣,香港人都會海外網購,但只限實體店沒貨或賣得很貴的時候才會,香港始終地方細又密集。」
說到現時的個人穿衣風格,她形容自己變得比較隨意,「我喜歡經典得來帶點前衛的風格,但又未至於是rock那種,也喜歡preppy style的學生打扮,要襟興和有設計感,因為經歷過便知道潮流會去而復返。像Coco Chanel所說:潮流易逝,唯風格永存。而且不同年齡有不同心態,現在希望自己穿得舒服,人家看得舒服。以前30多歲時則甚麼都敢試,愛穿Dolce & Gabbana和John Galliano那種,會以glam rock造型上班,很驚嚇的,又試過電Carrie Bradshaw式的粟米頭。現在不會再試了,但總叫試過。」
時裝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東西都只是去提升你的生活。說到底,時裝、珠寶、腕錶等都只是身外物。
她不無感慨地道:「1980、90年代,大家對時裝更感興趣。現時人們的生活模式改變,消遣更多,選擇更多,不再那麼關注時裝。我認同時裝只是生活的一部分,Miuccia Prada也如是說。任何東西都只是去提升你的生活,貝聿銘說過希望其建築能提升別人的生活和中國人的形象而已。說到底,時裝、珠寶、腕錶等都只是身外物。」
「我不會穿太貴的衣服,現在流行fast fashion,更講求high-low的配搭。」拍照時Janice身上既有高檔的Chanel,也有中價的Sandro,似是對法國品牌情有獨鍾?她說:「以前有人形容我的風格很意式,不過那時年輕些、張揚些。隨年齡和心態改變,也許如今更適合法式吧。」這些年來看盡華衣美服,她說如今穿衣打扮都是為了自己開心,不會把它放得太大。「我現在是理性消費者,不會瘋狂購物。我對鞋和袋都很長情的,現在也嘗試找些不講潮流的身外物,例如珠寶和腕錶,希望它們能經得起時間考驗。」
攝影:Rie Kung
訪問地點:maison es(灣仔星街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