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康隆:「心底裡的那頭野獸,從畫中完整無缺地揭開面紗。」

撰文:王海燕
出版:更新:

「終將歸於黑暗的眼睛,無論曾經有多光彩耀眼,也只不過是一面充滿哀怨的鏡子。」這句出自於1857年著名法國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其於經典詩集著作《惡之華》的其中一錄。美麗的詩句,底蘊卻能洞悉出充滿陰暗與頹廢的隱意,也成為台灣當代藝術家彭康隆是次水墨展覽的名稱——「惡之華:彭康隆」。
圖片來源:Sotheby's

彭老師生於1962年的台灣花蓮,有人說,彭老師的水墨作品,猶如將心底裏的那頭野獸、那股躁動不安的情緒,完整無缺地移至畫紙中,並一一被解放出來。作品多以用幾種手法去演繹作者自身的迷思:題材喜歡以草木花卉作為主體,間中不忘運用艷紅如血的墨水沾滿畫紙上每一角落,筆觸時而極致細膩靈巧,時而粗糙鬆散,好像亂了調子般。然而縱觀整幅作品,嘗試卸下水墨傳統工藝之框架,彭康隆確確實實曾透露過:「渴望於畫中,強調出人性慾望所引發的不安,釋出內心世界的真實。」無誤,他的畫作,表像以為僅為了探尋大自然的性靈而創,實質上,總令人有感窒息困惑的意境畫像,充斥着對陰暗面的探討。

+3

每張作品構圖看似複雜,線條總是密密麻麻,當日有幸到訪展覽時彭老師亦剛好在場,於是上前一問他是如何下筆:「其實不是由你去畫畫,當你每下一筆的時候,畫自然會引領你的下一筆;而過程中必定會遇到難題,你總是能夠順勢去面對與化解它們。」似乎再難建構的輪廓,也不是他的對手,而獨具慧眼的,並不只得香港的蘇富比藝術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也有曾展出過彭老師的作品。

+4

哪每張一畫又大概要花上多少時間方可完成呢?

「有的是月計,有的是年計,每天大部分時間也大概也用來創作的,幾十年來也是這樣,畫到忘我時甚至會忘記吃飯,發現時已到了黃昏,才駕摩托車去吃飯,吃完又回畫室。」廢寢忘餐這個成語,就如為彭老師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