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專訪Central Saint Martins課程主任 窺探學院成功秘密
英國時裝界很特異,提到他們的時裝周與品牌,好些時候都並非世界第一,但如果談論的是時裝學院的話,英倫三島的出品卻定必為全球之冠,單是一所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CSM),就已然是所有立志成為時裝設計師者的夢幻聖堂。這所培育了John Galliano、Kim Jones、Alexander McQueen、Hussein Chalayan、Phoebe Philo以至Roksanda Ilincic的傳奇學府,其碩士MA時裝設計課程一直都是整個學院的靈魂。而作為這個核心課程的核心人物,其課程主任Fabio Piras,早前就應izzue之邀,聯同三位MA學生越洋到北京三里屯店出席座談會,《一物》頻道更難得地與他進行深入專訪,一同窺探Central Saint Martins的成功之秘。
攝影:朱潤富
聖馬丁知多點:
在展開與Fabio Piras的對話前,有些關於Central Saint Martins的資料需要補充:第一,它的全名為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是為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六大學院的其中一門,誕生於1854年,1910-63年期間曾經改稱為Byam Shaw School of Art及Drama Centre London等名字,及至1989年才與中央藝術與設計學校合併,成為今時今日的Central Saint Martins。
第二,很多人不時將Central Saint Martins直接與時裝掛鈎,認為它是一所單純的時裝學院,其實此言差矣。CSM可是一所集藝術、時裝、工業設計、視覺傳達、三維設計及表演藝術於一身的全方位學府,除了時裝之外,它在多個藝術領域方面的成就同樣顯著,「舊007」Pierce Brendan Brosnan和John Hurt等名演員,以至知名產品設計師Bill Moggridge也好,他們均是修讀CMS時裝課程以外而揚名四海的佼佼者。只要涉及藝術的界別,基本上就會與CSM有關,因此別要再先入為主地以為人家只要一間時裝學院呢。
第三,在Fabio Piras之前的上一任MA時裝設計課程主任,正是鼎鼎大名的Louise Wilson教授(她本身都是CSM的學友),自她1992年成為課程導師起始(期間一度轉移到美國,出任服飾品牌Donna Karan的創作總監),縱然向來以嚴厲的教學模式而叫學生聞風喪膽,但經她調教的學生,最終成為天才橫溢巨星的卻不勝舉枚,由早期的Alexander McQueen和Phoebe Philo,中期的Christopher Kane、Mary Katrantzou、Jonathan Saunders、Roksanda Ilincic,到後期的Craig Green、Marta Marques及Paulo Almeida(二人即是品牌Marques'Almeida的主理人)等等,都是其愛徒,證明嚴師出高徒之餘,也引證了Louise Wilson偉大時裝教育家的地位。遺憾這位時裝巨人卻在2014年於蘇格蘭探親期間,悄然逝世,震驚世界之餘。Central Saint Martins繼往開來的重任,也於同年繼承到Louise Wilson的同僚,意大利人Fabio Piras身上‧‧‧‧‧‧
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要將天份激發出來
正正是Louise Wilson的傳奇,Fabio Piras不但任重道遠,壓力更是可想而知。不過真正熟識時裝的愛好者就會知道,論才華與教學的熱誠與能力,意大利人其實毫不遜色,在他英明領導下,這四年間Central Saint Martins也漸漸歩向全新時代。訪問當日,Fabio將會於三里屯izzue舉行一個名曰「Fashion Design: Talent or Study?」的座談會,一位名滿天下的時裝教育家,又是否當真認為修讀設計學程,是每名成功時裝設計師的必經階段呢?
「的確,成功時裝設師都不一定必須接受相關的教育,Vivienne Westwood就是一個有力的例子,她出身於二次大戰時期的窮苦年代,從未有入讀與時裝設計相關的學校,但她卻是英國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時裝設計師,所以我不會武斷的認為讀書就是時裝設計師的所有。」「因此在絕大多數的時候,一個設計師其天份的高與低,是與生俱來,沒有辦法『教』出來的,然而,如何將既有的天份『激發』出來,就是一大學問,也是時裝教育的意義所在。」
「就以CSM的MA學科為例,18個月的時間中,學生們都須要接受全面通盤的課程,而成為一個全面的設計師。有些學生有着天馬行空的創意或非凡美感,卻欠缺車衣縫紉的精密手藝;有些縱然手藝非凡,卻對時裝歷史或布料缺乏認知;另一些則有創意、知識和手藝,卻偏偏不懂得如何Present自己的想法,令出色的設計不能具體地呈現出來。」
縱然任何一個範疇和工序都有着莫大天份,但如果欠缺反覆的訓練和實踐(聽說18個月裏,學生將會花上接近10,000小時在一連串Projects之上),和吸收一些失敗的經驗,一切也是徒然。
Saint Martins成功方程式
問到Central Saint Martins之所以總是能夠名列世界前芧,箇中的成功之秘是什麼。Fabio Piras就認為「從來不覺得自己成功」,就是CSM不斷遇強愈強和進步的關鍵。「人就是有着這樣一個惰性,總是戀棧過去自己的成就,而漠視眼前的新機遇或自身的不足。」「這對一所學院還是一個設計師而言,從來都是一件危險的事。」
所以Fabio Piras直言,即便他現在已然是MA時裝設計課程主任也好,在課堂的時候他也從不以師長自居:「即便是一個年輕你二十年多的人,他/她必定有比你熟知和擅長的地方,所以在CSM校園中,從來就無人高高在上,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發表觀點和意見。」「而且較之一位傳授知識的老師,我好些時候更像一名充滿好奇的『提問者』,總會無時無刻地對學生的觀點和作品進行提問,有些時候當然是希望從而引導和啟發他們一些新思想,但某些時候我也不過是一名純粹的疑問者而已,自己未必有既定的答案,只要希望將自己疑問提案出來,和大家一同研究,也樂意將自己犯過的錯誤分享出來,大學本身就是一個探討學問的地方。」「其實這些年來全球無數時裝院校都想複製CSM的模式,仿傚我們的教材與課程編排等等,但其實CSM最珍貴的元素,正是這種良性競爭和不斷反覆提問與創新的求知慾。」
中國人社會自古就有「學問」這組詞語,但其實這兩個字拼合在一起之時未必是解作「知識」,而是解作「學」懂去「問」,豐富的求知慾從來都是研究的基礎,即便對於時裝設計師而言也是如此。
東、西方時裝學生的異同
問到比起舊時代的時裝設計師,時下新一代有何優勢和缺點,Fabio Piras就形容這是一個「Double-edged Sword」的雙刃劍局面:「時下資訊傳播速道史無前例地發達,任何人只要輕輕按一下電腦和手機,就能夠在彈指間獲得新資訊和知識,對於時裝設計師而言,要掌握行內消息或捕獲新靈感,的確比以前容易。」
「但正正是一切都太過唾手可得,使年輕一代每每過於倚賴科技,而缺乏過程實踐的經歷,也不再重視過程(Process)的重要性。」對於Fabio提出的這個觀點,例子當真多的是:例如時下時裝設計師畫草圖(Sketch)的時間少之又少,因為形形式式的電腦Program已然能夠輕鬆快捷地為他們完成這個步驟;攝影師的攝影技術馬馬虎虎也不打緊,他們可以透過後期的電腦修改或調色技術來彌補功力上的不足;而創作者每當發佈新作品的時候,也不再需要和他人真實地接觸和交流,只要將一切搬上ig和Facebook就是了,而Follower與Like數就是最有力的評價。
「當一切都只重視結果和數字,而忽略過程和箇中的感知體驗之時,這樣的氛圍下是培養不出好時裝設計師來。」
因此Fabio也暗示時下時裝潮流一味重視大Logo和話題性,其實當真不是什麼好設計來的:「將大大個經典Logo印有服飾之上,或者將服飾穿著在某名人身上,在商業上,無疑總能帶來正面影響。但在藝術和設計的角度看,卻不過是一件言之無物的空洞商品,根本不能夠稱之為時裝。」
所以,當前的時尚產業中,成功的生意人多的是,出色的設計師卻又寥若晨星。
中國時裝設計師的迷思
近年亞洲經濟起飛,漸漸成為了時裝世界的一大主軸,到西方以至CSM入讀時裝課程的亞洲學生更是既多且眾,問到東方外來生與傳統西方學生有何明顯分別,Fabio Piras認為在資質和學習態度上,兩者其實並非差異:「很多人總是有所誤解,認為近年愈來愈多亞洲學生能夠入讀歐美的一流時裝學府,背後都不過是父母有錢而已。其實這樣想當真荒謬之極,縱然東、西方之間的倫理、道德、美學及文化間存在相異之處,但這樣卻無阻兩者水平上的發展,只有更多東方的美學觀點和思維與西方美學交流,兩者併發出來的新元素才會更多。」「而且就我所見,亞洲的學生,無論是從中國、日本、韓國、印尼還是泰國而來也好,絕大多數都是謙遜而勤奮好學的,這幾年能夠堀起的亞裔設計師都比從前為多(今年LVMH Prize兩大獎項的得獎者,都是亞洲代表),正是最好的證明。」
不過今次訪談位處北京,Fabio也順道指出了中國時裝業界當前的某些不足:「簡單去說的話,就是不少中國年輕時裝設計系學生都太過『心急』,經常總是想有幾快得幾快地創立自家品牌、開設自家專門店、到國外時裝周舉行發佈會等等,重視結果而輕視了享受和學習當中的過程,一個成功的設計師,從來都不是透過偃苗助長的方式去成形。」
「另外,中國時裝界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當設計師名成利就之後,總會長駐外國,於歐美等國家發展品牌事業。如是者,優秀的學生和設計師持續輸送出海外,華裔設計師不斷揚威國際,但中國本土的時裝設計工業卻沒有因而直接受惠,發展不及鄰近的日本與韓國好,使『Made in China』出品不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在國際間的地位。」
「所以本土設計師要與本土時裝工業、本土時裝傳媒和本土時裝周緊密相連,這是不可或缺之關鍵。就以我的祖國意大利為例,在1970之前也不算位處世界頂尖,及至80年代之時,Giorgio Armani和Valentino Garavani等一系列設計師突然爆發,在世界各地備受推崇之餘,他們卻沒有離意大利而去,反而持續地推動自身的工業與時裝周(雖然Valentino未有在意大利舉行時裝周,但絕大部份產品一直堅持意大利製造),終使米蘭時裝周走向頂峯,『Made in Italy』也被打造成一個廣受追捧的標記。」
對於時裝設計師,最重要的是?
最後當着Fabio Piras三位隨團學生Harriet Claire Cox、Margherita Mazzola、和Alannah Eileen Copper面前(三位是今次izzue × Central Saint Martins × PHVLO創意設計比賽的得獎團員,下星期將有她們的詳盡訪談),問他天份、熱誠、金錢這三項元素之間,哪一項對時裝設計師而言最重要?Fabio的答案卻是既猶豫又肯定:
「哪一樣最重要我當真不知道,但我肯定不會是金錢。」
「只因天份與熱誠,是深存於內在,你很難有方法增添,也不容易失去;反而金錢就虛浮得多,一下子可以很多,也可以一下子蕩然無存‧‧‧‧‧‧」
「何況作為時裝設計師,天份和熱誠只要發揮得宜,就可以為你帶來金錢;然而金錢再多也好,也不見得就此可以買到熱誠與天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