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設計師的赤子之心 專訪2018理大時裝展冠軍 鄭柏朗
香港人對之於時裝,從來都處於一個兩極的狀態,君不見中環、銅鑼灣還是尖沙咀也好,來自全球各地成千上萬的服飾品牌,都唯恐不及地爭相來港開設專門店,名店臨立的誇張程度,令香港向來有着「購物天堂」的美譽。可惜在外國名牌風行背後,伴隨着卻是本地時裝業的落幕與孤寂,在香港成為時裝設計師,創立自己服裝品牌,從來都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成本既高又缺乏周邊配套,最重要是香港人極少支持本土設計,就連去認識和了解的意慾都欠奉,這才是問題之所在。
然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縱然道路再崎嶇,為了時裝的夢想與大業而甘願乘風破浪的,仍然大有人在,2018理大時裝畢業展冠軍得主鄭柏朗(Dexter),正是最當時得令的表表者。
解構新人王
「I'm provoked」是Dexter今年於理大時裝展參展作品的靈感主題,希望以實在的服飾,去詮釋抽象的哲學概念,做到將自身個人的領悟融入服飾之中,提升服飾的原創性。
在與Dexter的訪談之中,「原創性」是他一再強調的字詞:「可能因為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是我的終極偶像之故吧!他從來都並非一位隨波逐流的設計師,數十年前更自創一套自成一派的服飾體系,將不規則剪裁和解構主義理念,融合兼具東與西方元素的服裝之中,震撼整個時裝世界‧‧‧‧‧‧」
「但要留意,作為一個時裝設計師,我最希望能夠從山本耀司身上學習的,是他對原創藝術上追求的堅持和擇善固執之態度,而非他已發開出來的剪裁技術和製衣工藝,因為當一個創意被某位設計師創造出來,這項專利與成就,就只會歸功於他/她,繼後的設計師凡模仿於他,即使造得再出色也好,某程度上而言,都不過是Copy Cat而已。」
所以綜觀整個「I'm provoked」Collection,山本耀司式的詩意美學並不明顯,機能性的意味卻溢於言表,將羽絨褸拆解成只淨上手袖的款式,或者將運動專用鐵扣及風褸物料注入西裝服飾之中,均表現出Dexter非凡的創見和時裝觸覺。
不過論原創性最高,首推的還是他自創的男士西裝剪裁製法,傳統男士西裝製法通常是先將前幅和後幅縫合起來,再把兩個手袖子片接上,以製造一件筆挺的西裝。Dexter卻別出心裁地為這個千篇一律的方式,迎來破格改造:先製作出無縫的後幅,繼而連合本來最後才縫上的手袖片,最後才按不同的設計和款式需要連接前幅,如此改造,不但成功大大提高前幅部份的變化,強化每件服飾的多樣性,也為製衣工藝迎來意想不到的革新。
「製作這2件創作西裝的時候,我原意是交由車衣師公代為製造的,但提出了我的構思之後,所有師父們都不明所以,迫於無奈,我就只能靠僅有的車衣手藝,自己親自縫紉起來,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真是十分冒險呢!」
時裝征途的前因
修讀時裝設計學科,是很多學生自少的夢想,但原來對Dexter而言卻絕非如此:
「其實我從少就有參與話劇與戲劇方面的演出,多年來的夢想都是考入香港演藝學院(HKAPA),他朝成為全職演員,時裝藝術與年青時代的我,關係並不大‧‧‧‧‧‧」
「但到高中時期,我的演藝事業卻遇上了樽頸位,突然覺得一切都變成了千篇一律,再新奇有趣的形式與學問,都嚐試過了,於這個行業再打拼下去,只會是日日如是似的,對我自己而言毫無突破。」
世事有時就是如斯玄妙,當你認定有些人事物事是終生的志趣和目標,要伴隨一生的時候,他/它卻又會在一個叫你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忽然變得陌生,從前最熱衷的,現在變得索然無味;往時最無所不談,現在偏成為了最相對無言的一個。這種改變,很多時未必是你出賣了它/他,或者它/他出賣了你,也未必是發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事件而掀起突變,只不過是緣份到了,僅此而已,既是強求不來,也可能下一個才是最好‧‧‧‧‧‧
「正當最困惑之際,時裝卻忽然出現在我的面前,初初我也不是十分迷變這門學問,卻有興趣想去更進一步了解和窺探它,『反正自己尚算年青,就不妨冒險一下吧!』,當時我就是抱着這個想法,毅然投身這個未知的領域。」
起初只是不妨一試,到後來卻變成不能自拔,Dexter對時裝的熱愛和那份求知慾,已然變成了無底深潭:
「入讀了理工大學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學系這數年間,我自問花了極大的努力去研習一切相關技術和知識,一來見基於對時裝的熱愛,二來我始終是『半途出家』,在基本工方面或會滯後於其他同學,唯一彌補不足的地方,就是將勤補拙了。特別在車衣紡織手藝方面,我自問功力仍然不足,實在有必要再花大量時間提升技藝,因為作為一個出色時裝設計師,個人的車衣技術十分重要,絕不能全然依賴車衣師父。」
時裝發展的願景
問到Dexter畢業之後有何目標,他就說希望先加入一間時裝設計公司工作,吸收「實戰經驗」;繼而儲蓄一筆資金,到英國留學之用;當萬事俱備,就會着手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
「在香港成為時裝設計師,有時就是這麼不公平,依我這幾年所見,其實很多本地服飾品牌的水平,已然和歐美日韓等地好些牌子的水準差不多,但香港人卻總帶着有色眼鏡看待自己人,覺得外國的月光特別圓。每當港牌服飾產品的定價較平,就會嫌它們『Cheap』而視而不見,到某些港牌的定價和歐美大牌的價格看齊的時候,卻又會批評我們憑什麼收取高昂的定價,而嚴重偏好購買名氣較大的外國品牌,這絕對是一個惡性循環,並不能為業界帶來進步。」
Dexter也強調這種樂於支持本地設計的心態,即便在國內也比起香港優秀得多:「很多港人總盲目地以為內地的服飾文化,仍然遠遠落後於香港,實質人家做得比我們出色的地方多的是,近年中國內地能夠揚威國際的時裝品牌多的是,Shushu/Tong、Angel Chen、Feng Chen Wang及SANKUANZ等等都是例子。」
「但你以為人家的成功單純是西方對他們推崇備致嗎?不!國內的同胞一樣對這些本土品牌十分賞識,不但以中國品牌為榮,更會身體力行購買和穿著這些服飾產品,使品牌愈做愈大,能夠長遠經營下去。」
因此Dexter之所以如斯希望入讀英國時裝名校Central Saint Martins的碩士課程,除了是希望在頂尖時裝學府中拜師學藝,並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學生進行良性競爭和交流外,當中也有着或多或少的無可奈何:只因作為香港設計師,唯有「浸過咸水」,香港人才會對他們另眼相看,才願意放低有色眼鏡來看待他們,這既是一種病態,也不合乎邏輯,卻偏偏是一個本土設計師要生存下去,所要面對的宿命。
最後問到Dexter覺得香港政府或相關單位,可以做些什麼來振興本地時裝業,他就展望未來能夠促成更多專門扶植和推廣本地時裝設計師的單位:「例如由Lulu Kennedy創立的英國非牟利單位Fashion East & MAN,就很值得我們效法和借鏡,他們每季都會以英國為基地(有少部份會來自國外),發掘並提拔一系列有潛質的時裝設計師,擔當顧問角色來教導及推廣外,更會助年輕設計師於倫敦時裝周內舉行Fashion Show,女裝Show名為Fashion East,男裝則名為MAN,每次發佈會舉行期間,全球最頂尖的業內人士就會進置會場,認識並欣賞這些新興的作品為名字,使英國設計師持續發揚光大。」
翻查紀錄,近年英國時裝界最矚目的新名字,如Charles Jeffrey、Wales Bonner、Matty Bovan、Art School、Rottingdean Bazaar、Stefan Cooke及Per Götesson等等,全部正是由Fashion East一手一腳所打造出來,沒有Lulu Kennedy的獨具慧眼,這一年間Charles Jeffrey能否閃耀LVMH Prize和從John Galliano手上獲得The British Emerging Talent Menswear Award大獎也是未知知數,足證羅馬的確不是一天造成的,人家有着如斯成熟的時尚風氣和發展體制,背後的精心策劃和費煞思量,既不足為外人道,也實在值得香港時裝業界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