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Eddie Tso:在香港做時裝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模式
步出地鐵站,穿過人流如鯽的繁華街道,轉入波斯富街,只有一街之隔,但人流明顯減少,今次走訪的medium rare就是藏身於舊式住宅大樓之中。升降機是舊式的手拉式,以往曾在歐洲的公寓見過,不過在香港則買少見少。按下「四」字,升降機徐徐起動,推開升降機門,就能看到「medium rare」的門牌,走廊的燈光有點昏暗,旁邊的一戶卻是平常百姓家,門外掛起一件件洗漱過的衣服,隱約聽得到內裡傳來的電視機聲。medium rare就是隱藏於這麼一個平凡的住宅大廈裡,卻有著不平凡的經歷。
medium rare?
推開玻璃門,店舖的設計以簡約為主,白牆配上一盞盞路軌燈,予人一種開明的感覺。原來,裝修,是自己設計的﹔音樂,只播自己喜歡的。
Eddie穿上了棗紅色上衣配上深藍色的直紋寬鬆外套,剛坐下,便侃侃而談,說起了medium rare的背景。Eddie是一位熱愛唱歌的人,在美國時參加過不同的歌唱比賽,也贏過不少獎項,輾轉之下因為唱歌,回到了香港,亦當過林子祥的和音。但卻好境不常,因聲帶受損被逼放棄歌唱事業,而當初單單是因為相信自己的眼光以及熱愛時裝,便帶著酬金開始了medium rare。一個看似輕鬆簡單的決擇,背後的原因卻一點也不輕鬆。
對於medium rare,更多的是image。
於是,在1996年,medium rare便在金百利「成立了」,當時店舖約70呎。提到店舖的理念,Eddie說:「rare故名思義就是指稀有的東西。但其實一開初並沒有特別的理念,對於medium rare,更多的是image。」Eddie在美國時去過不同的vintage store、flea market,覺得medium rare應該是這種感覺。
關關難過關關過
medium rare在香港搬遷過幾個地方,曾到北京開店、15週年時亦曾在臺灣開15個月的pop up store。由最開頭寄賣牛仔褲,到賣著重機能性的衣服、賣過Vintage、street style到日本品牌,22年間,medium rare捧紅過不少品牌,只可惜出名了就被大型連鎖品牌「搶」去,亦曾經有員工拿著他的貨品去自立門戶。Eddie說:「以往最驕傲的是有十多個兄弟一起打拼。」只可惜人生無常。可能很多人會認為Eddie是位有錢人,所以medium rare才可以一直經營。但事實不然,Eddie十分強調自己並不是富二代,年青時做過藍領、打過工,亦曾「瞓過街」、「入過廠」,medium rare是他用血和汗所經營的。Eddie說:「我不求賺大錢」,雖然曾經過無數起起跌跌,但他相信「有骨氣,就有埞企。」一句簡單的說話中卻蘊藏著一種淡薄名利的豁達。「希望可以讓現時年輕人體驗一下以往購物的樂趣」,這亦是他一直做medium rare的原因。
樓上舖令小聲音存在。
在發展途中,租金與支持不足是很大的難關,所以medium rare一直以來,都以樓上舖的形式經營,而樓上舖令社會上的小眾得以存在。說到香港人,Eddie說:「香港人很著重Label,只要夠紅,就會買,同時又十分精明,亦可以說是貪小便宜,香港人會不斷『格價』,要最便宜才買,寧願花很多錢去買很多件便宜的衣服,也不願買一件單價較高的衣服」,這亦正正反映了快時尚對時裝業的影響。社交媒體盛行,年輕人喜歡穿上不同的衣服,自拍放上不同社交平臺,要經常換轉衣服自然會買快時尚,因為夠便宜。衣服與人,本應是人去駕馭衣服,現在卻有點本末倒置,被衣服牽著走。除了人,Eddie指:「現在的system也存在問題,例如pre-order其實只是想先賺錢」,整個時裝界,其實都變成了以商業為先,而Eddie更重視的,是與客人的溝通。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Eddie認為網絡、社交媒體其實令小眾的事物更為人認識,令人更容易去接觸到,這亦是這個世代的優點。
對年青人的說話
追隨別人,倒不如創造自己的模式。
訪問過程中,Eddie常說自己賣的衣服十分小眾。他說:「如果年青人想做買手店、想在香港做時裝,有雄厚的資金固然有幫助,不過最重要的是創造自己的模式」,他鼓勵年青人「be creative,try different things」,要找出自己的特色所在,而且要「找尋可以感動自己的事物」。Eddie又笑言:「被人欺負過亦十分重要,因為這證明你不大眾化,比其他人更有自己的特色」,他又指自己在美國唸書時亦經常被欺負,不過最重要的是要有不放棄的心,「要經歷過困境,才會成功」,念念不忘,必有迴響。Eddie用了他的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每一位,在香港做時裝不容易,但不放棄,是經營時裝品牌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
medium rare
銅鑼灣波斯富街83號4樓D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