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好時光/Kathy Lam/Mother:風格,只得自己來守着

撰文:張凱祺
出版:更新:

連鎖店開得泛濫,換來的是小店愈見脆弱,抑或反倒在罅隙中竊取到更多生存空間?令獨立店頭疼的,不僅是資金有限,守着自己風格而不被主流擊倒,是另一重大課題。

攝影:Michelle Wong(好時光、Kathy Lam)、Cynthia(Mother)
插圖:lhk

這些店或工作室的存在,就是為了……

KT#007──好時光
抗商業、只求生存的空間
進駐觀塘年資:半年

他倆是一對慷慨的新婚夫婦。誰不知道香港租金比天高?他們還是奢侈地租下一梯一伙的工廈單位,小部份空間是自留經營老本行production,其餘空掉的都開放公眾作共享空間。去掉一切繁文縟禮,顧客walk-in就可隨意找個位置工作,坐一天只不過百多元。一次台灣旅遊啟發了創辦人Dick和Kathy,松山的「不只是圖書館」就是他們的創業模範,他們分享:「那個空間流動性很高,你可以安靜地閲讀書本,同時是個工作空間,偶爾又辦辦展覽,集結了一群創意及藝術工作者。重點是,無需經過繁複程序,直接走進來放下十塊錢,就可以磨蹭一整天。」將對岸的經營模式搬過來,又是否奏效?觀望了好半年,他們看到的現實是:香港人不怎需要這類空間。「想當年讀設計,交報告死線的前夕,列印功課的同學就在旺角中旅社門外排排坐,場面很墟冚!給設計學系學生提供創作空間,的確是好時光開店的初心,但原來現今學生都不再有這種需要。」,他倆坦言閒日店裡很空閒,周末有時卻有另一番景象。

這裡不用賺大錢,只要一直生存下來就可以。
好時光的Dick
Dick形容觀塘是工廈界豪宅區,有名小店林立,租金亦漸高昻。

借出空間作為市集場地,是好時光的另一用途,為市集潮減退的觀塘工廈重現些許活力。有人説他們笨,會接蝕本生意。首次借場予朋友辦弱弱市場,拒收一毛錢;第二次則只收取租金成本;新年期間的古着市場,檔主付上88元就可擺兩天地攤。相比外間拙拙逼人的房東業主,他們算是工廈的大慈善家。Dick笑着説:「坊間市集猶如劏房,一伙100檔賺得很盡,導致質素參差不齊。我們着重市集的主題性,收費只是其次,收多幾塊錢也不能改變我們蝕錢的事實,哈哈!」這自嘲一笑,筆者聽出的是本地創意工作者的無奈和無力。只懂談金錢的城市裡,大家習慣了互相剝削和消費對方,譬如政府所謂支援創意工業的機構,成果到頭來都成為投資者資本,心力往往耗在當中繁瑣的文書程序。這一點他們看透了,好時光的出現,就是為城市注入物質以外的養份。

KT#008──Kathy Lam Studio
她不怕寂寞,但不甘寂寞
進駐觀塘年資:一年多

筆者初次認識這個獨立品牌,就是數年前select shop的遇見,她的時裝只有藍、白兩色,線條亦很乾淨,衣如其人。身形纖巧的Kathy,心臟可很強大,表現她的時裝,不選擇嘩眾取寵方式,捨簡取繁,走一條普遍人都不走的路-向可持續時裝進發。Kathy説設計師是一門孤獨的職業,沒人比自己更忠於品牌、堅守信念,由概念、如何詮釋靈感至作品誕生,通通都是獨自做過無數決定的成果。「Fashion,頭三個字母加上t,就是fast,時裝與潮流很易被混淆,了解每季潮流而不被它牽着鼻子走,信自己在做對的事,就是我堅守的原則」,Kathy認為潮流是稍縱即逝,既然敵不過它的速度,唯有跟隨內心的步伐。近期跟非牟利社企千色服式合作推出Re-Gen環保時裝,賦予廢棄布料重生機會,從中更可向本地車衣師傅取經,研習pattern cutting、patchwork的技巧。

問Kathy怎定義浪費,她説一切取決於消費者心態:「如高級品牌由兩季加開到四、五季,也不能説是浪費,畢竟它們都是精品。」

做設計的孤獨感,因工作室搬到九龍灣製衣業訓練局而稍為退減。工作室一圍板之隔,就是Kathy的設計師鄰居,該層住了本地設計師如Cythnia & XiaoModementDémoFixxed Studio楊展的基地,滿是同路人,總算不愁寂寞。她續説:「之前租了紅磡單位作工作室,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現在做到夜深,知道隔壁有人為着同一件事奮鬥,心裡都好過點。我和其他設計師會交換聯絡,互相給予設計意見。」上述的本地新晉品牌,好些已邁向國際舞台,而創牌第四個年頭的Kathy Lam Studio也不例外,走過東京時裝周天橋,也曾赴巴黎辦展,相信她所堅守的都是値得。

KT#009──The Cave By Mother Outdoor
木箱裡裝滿了小眾品味
進駐觀塘年資:一年

Ellis説:「香港只是一個小城市,小眾變大眾相對不困難,但如果連小店也捱不住,客人唯有繼續在I.T、Joyce、連卡佛購物。」

店外仿木箱的裝潢,為了刻意營造大自然氣氛,原裝木塊不經上色,與工廈格調迥然不同,這是創辨人Philip的心思。Philip甚少露面,今天訪談對象是資深店員Jim和前店員Ellis,共歷Mother的荷里活中心、登打士街和現在觀工時代。時針跑了一圈,可能等同時裝世界活了好幾天,潮流催趕我們不斷買買買,衣服穿數週就叫過季,而另一邊廂,戶外時尚相對慢活些。這是一間戶外衣飾select shop,賣衫起家,後來兩位店員提議老闆引入露營用品及配飾,完整了Mother的戶外時尚形象。開店至今,駐店六年的Jim見証了好些戶外風的轉變:「六年間的穿衣氣候略有不同,urban outdoor在全球大勢所趨,你看坊間店鋪陸續引入Purple Label、Nanamica、and Wander等品牌,連I.T都賣Snow Peak。以前花厘碌衣服襯Chaco和Teva涼鞋不再流行,換成大地色的機能性服飾,款式肯定長青。戶外服不再受限於運動場合,可作日常穿搭。」不僅僅是熱愛戶外穿搭風,Jim和Ellis的生活也離不開戶外活動,行山、露營一樣在行。店員是店的靈魂,店員能將興趣融入工作當中,以用家身份推薦客人,讓小眾品牌得到青睞。他們説這些銷售員的滿足感,連鎖店怎也比不上小店。

不用羨慕日本店,其實香港小店也可以有型起來。
Mother前店員Ellis

「我們不是教人着衫,是希望透過小店力量讓人接觸時下的戶外風」,他們坦言店裡生意額不算特別高。捱了六年,還是為了堅守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信念:守護一直以來Mother創立的風格。賺的錢不多,但總算確立了一個香港鮮有的戶外精品標誌,當談起Mother就聯想到它引入的手工品牌、風格統一的配飾,還有兩位面孔熟悉的(前)店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