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內演員在演 戲外服裝師也在演
不論時裝劇還是古裝劇,觀眾們除了留意演員、情節發展外,演員們的服飾也常是大眾的討論話題,畢竟很影響視覺效果呢。本地一套劇集各個角色加起來閒常也有百多個服飾造型,更莫說是長篇劇集或宮廷戲了。不過,原來那麼多造型全部只靠一個服裝設計師完成!曾在TVB服裝部任服裝設計師的Janko Lam(林春菊)就與我們分享了電視劇集服飾的製作過程,完全是服裝師的one-man show。
Janko現時希望以品牌「新裝如初」來推廣華服文化,而她對中國傳統服飾的興趣與了解就建立於她在TVB任職的時間裡。當時她甫畢業便加入TVB服裝部任服裝設計師,需要為劇集、資訊節目、綜藝節目的角色或主持人設計造型。基本上各類服飾都有負責過,其中她最喜歡為古裝劇設計造型,皆因不用顧及贊助、不用以演員要求為主導,全交由自己發揮想像力。不過,觀眾愈來愈挑剔,製作預算卻沒有增加,他們要「睇餸食飯」也着實不易呢。
你以為有一隊製作班底?其實只是獨腳戲
如不是Janko說起,還真以為每套劇集都有好幾個人來設計造型。劇集角色、情節那麼多,一個人真的做得來嗎?如果是時裝劇,服裝還可以現貨買或租借回來,但古裝劇卻不得不費力了,很多時候都需要為劇集度身訂造服裝,這個過程其實毫不簡單。這對服裝師來說好比是一個木人巷,難怪Janko說:「那時在TVB的經驗讓我對服飾配搭、布料使用很敏感。」
服裝師一旦收到劇本便要自行從中分析角色性格、喜好來構思服裝樣式與材料,起碼劇中人物隨情節推動而成長、得志或落魄時衣飾總要改變。古裝服飾的話,樣式上雖然不能完全脫離時代背景,但服裝師仍能在一些細節上加上自己的創作,以符合角色需要。至於如何得知時代服飾要求?那就唯有靠設計師自行做資料搜集,以及參考過往造型了。還要注意同類角色的造型絕不可以一式一樣,即便同是富家公子小姐、平民百姓,各演員之間的戲服便要以不同剪裁和細節來區別他們。
設計過程中,她還要考慮替身戲服與場景轉換時服裝是否連戲。完成設計後,當然要把服裝製作出來,而材料採購與縫製過程亦要服裝師自行跟進。不但如此,連角色配飾亦要自己製作,還有後期每套服裝都要特別說明穿着方法與搭配物,以保證演員造型符合要求。
Janko憶述她當時為劇集《蒲松齡》製作戲服為最好玩、最有挑戰性的一次。既然劇集由虛幻小說改編,服裝上的發揮空間亦較多。她最喜歡劇集中為狐狸伯伯設計的造型,不但要製作變身前的平民服裝,又要有化身成狐狸的造型,特別需要為他縫製狐狸耳朵及尾巴,很考想像力。另外,劇中她為了凸顯葉詠嫻(陳秀珠飾)富家太太的角色,特地在中藝購買一幅$8,000的刺繡布料來製作服飾,整套衣飾更用上17種布料。劇內看到演員們在演戲,其實背後也有服裝師的獨腳戲呢。
服裝設計師之苦
對比起內地的大製作,香港的古裝劇造型似乎相形見拙,Janko也嘆在TVB裡只能「睇餸食飯」。沒有雄厚資金、沒有龐大班底,每套劇集只有自己負責所有角色的造型設計,着實不容易,她在職時也不時需要將過往的古裝服飾重新拆解又搭配。而且目前服裝師為了預算也只能採購一些價廉的布料,精緻度確實沒有以往高,也難怪觀眾們感到服裝質素走下坡。再說,古裝服裝設計師再怎麼加入創作元素也難以突破。以前的服裝師在沒有參照下真的是「創造」該角色,特別是小說類改編作品(如金庸武俠小說系列)和歷史劇集,但現在角色定型後,服裝師很難跳出經典造型,要不就面對觀眾們「破壞經典」的批評。
將創新延續至個人品牌
Janko喜歡中國傳統服飾,愛其內藴豐富,但在華人地區卻少見大家穿着華服,「香港人去到日本、韓國都愛穿當地傳統民放服飾,為何在香港卻嫌棄唐裝呢?」
延續其對華服的興趣,Janko在離開TVB後便開設了「新裝如初」。當時她在設計劇集服飾時仍不可跳脫一般的服飾框架,在此品牌中她便可大膽創新,將唐裝與旗袍變成時裝。其實,唐裝也可以當作日常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