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我我我
早前Kendall及Kylie Jenner將自己的尊容跟Notorious B.I.G.、Tupac Shakur、Ozzy Osbourne等名人的肖像merge在一起印成T恤發售,大抵KJ兩姊妹認為有自己嘜頭的產品會更好賣,豈料卻受盡千夫所指,為Shakur拍攝的攝影師Michael Miller更揚言要告兩姊妹侵權。成為時裝畀茶餘飯後的話題,大家在笑她們蠢及不可一世的同時,其實應要意識到現今時裝人把自我無限放大的價值觀,正正是令時裝變得愈趨沒趣的原因之一。
撰文:Nicole Tse
英國版《Vogue》的前時裝總監Lucinda Chambers早前接受Vestoj的訪問時,道破在時裝界,只要你有漂亮的外表、入時的打扮,便沒有人會質疑你,相反若外表平庸,只能接受「你的樣子如何,你的命運也必如何」的宿命,再有才華也注定無運行。更何況在貴為外貌協會骨灰級會員的時裝界,只要你滿身名牌加一些personal branding,就可以化身網絡紅人、意見領袖,肆意圈粉呃like。而所謂的「意見領袖」,他們無需有什麼前瞻性及具建設性的思維,一張靚相更勝千言萬語,分享一下「我」穿了什麼、「我」買了什麼、「我」吃了什麼……所有的內容都圍繞「我」;從商業角度出發,品牌要高曝光而網紅夠多粉絲,一凹一凸,當然一拍即合,出錢請網紅出活動出post甚至包機出遊換coverage,令網紅的市場愈來愈大,不斷向大家傳遞「我」的訊息。
其實「我」穿了什麼、「我」買了什麼除了增加了某某品牌的曝光率刺激消費外,其實對時裝工業實際的發展毫無裨益。從前傳統時裝媒體報導的手法極有深度,從歷史、設計師分享、衣服用料手工等全方位去探討時裝,務求帶出時裝背後的故事,令時裝不單只是衣服,更賦予其更深層次的意義。然而,現今報導時裝只著重於某明星穿什麼、出席哪個品牌的活動、刊登網紅友人們在活動上的留影,入目只有這些以人為本的資訊,完全忽略了時裝的本身。
大家都只關心「我」的消息,令自我無限擴大,正如KJ姊妹自我地覺得印了「我」的T恤便是皇道、網紅認為「我」穿了什麼的帖文最為吸引,大家都以「我」為重心,人人都說「我」怎樣怎樣,跟對著鏡子說話沒兩樣。可笑的是「我」過得怎樣跟別人又有何相干,卻吸引到一班喜歡窺看別人生活的人去追隨,又或把對自我的期許投射在這班看似過得五光十色的網紅身上。哲學家李天命曾提出不少關於「自我」的思考:「自我中心的人不說別人的閒話,因為他們只說我…我…我…」、「自我中心要自己成為別人世界裡的中心」,但偏偏「每個自我都需要別的自我,最不可愛的自我就是只愛自己的自我」。從前時裝代表着該年代的文化發展,其價值甚至可被收入博物館成為藝術珍藏,但今天淪為宣示自我的賺錢工具。當時裝只關於「我」,只會變得愈來愈不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