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Netflix收視災難級仆直 中國最強科幻片到底衰喺邊

撰文:電影神搜
出版:更新:

2019年初,中國影壇可說是迎來盛大的科幻年,科幻題材在春節大放異彩。打着「中國影史第一部科幻片」響亮口號的《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找來吳京、吳孟達特別演出,並集結了屈楚蕭、趙今麥、張亦馳等新生代演員,在老、中、青演員的奮力演出中,首映就傳出好口碑。

《流浪地球》於豆瓣網站上獲得7.9分的好評。(截圖)

踏出同溫層,《流浪地球》上線Netflix熱度不如預期

而現階段的2019年全球票房成績,僅次於《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和《Marvel隊長》(Captain Marvel)的本片,對比三片在全球戲院的排片量,《流浪地球》可說僅靠中國市場就衝上這個排名,相當驚人。如此亮眼的票房表現,也被Netflix相中。今年2月21日該平台宣布購入其版權,將影片翻譯成28種語言,在190個國家亮相,5月6日上線,台灣當然在播映的地區中(串流可以讓中國電影跳過抽籤制度),然而《流浪地球》在Netflix上線後並不如預期的大熱。

雖說宣傳力道不夠是原因之一,但或許故事本身的缺陷才是主因:《流浪地球》是改編自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背景設定於未來,描述太陽即將爆炸,於是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在地表上建造一萬台等離子發動機,推動地球脫離公轉軌道並飛出太陽系,最終遠航至4.2億光年外的星系。

《流浪地球》的CGI技術比起很多內地科幻片出色。(劇照)

先說結論,《流浪地球》並不差,特別是感受到中國CGI電影特效動畫技術的進步與成功,在開場有着如同《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異世界般「地下城」的勾勒,其生動有趣,之後隨着主角劉啟(屈楚蕭飾)和韓朵朵(趙今麥飾)逃離地下城後,在地表上的末世氛圍更是立體鮮明,在這些視效的展現上,都可窺見此作斥資3億人民幣製作的野心;但除了技術之外,《流浪地球》的故事就僅是及格邊緣,或許更可以說是相當幼稚與偷懶。

當公式化電影少了大銀幕與3D視效加持

在Netflix串流平台上吃重的當然是故事本身,沒有了大銀幕與3D視效加持的《流浪地球》,其缺失顯而易見。坦白說,《流浪地球》僅是套上荷李活災難片公式的電影,自私的政府官員、永遠不死的英雄主角、犧牲小我的偉大情操、違逆不可抗的命運等等,熟悉荷李活災難片的觀眾或許能立刻察覺《流浪地球》換湯不換藥的偷懶敘事,最大差異不過是把白種人換成了黃種人罷了。

當故事本身了無新意時,《流浪地球》也就赤裸裸的曝光在觀眾眼前,Netflix如同照妖鏡般,鏡射了無聊、乏味的故事本身。首位獲得雨果獎的中國作家劉慈欣親手扼殺了自己的改編劇本。

《流浪地球》的故事被指空洞乏味(劇照)

把故事說好,遠比把特效道具做滿更重要

Netflix買下中國的另兩部票房大熱的作品:《我不是藥神》和《後來的我們》當然就是《流浪地球》很好的反例。

《我不是藥神》通俗易懂,議題性強,節奏掌握得宜,角色則透過徐崢喜劇式地反差演出鮮明亮眼,令人印象深刻。綜觀整部片子,雖然《我不是藥神》驚喜不足且轉折皆過於簡單,最後甚至落入俗套,煽情地催動人心,但也就在這個「俗」與「寫實」,使得本作討大眾的喜愛;《後來的我們》則有着新導演急欲說理,躁進的缺點,流於文藝的對白在寫實的作品中也略顯突兀,但以處女作而言,不可否認的是劉若英仍然具備流暢說好一個完整故事的能力,且懂得用畫面說故事,能感受出是有想法的構圖與場面調度(縱使有些場面稍嫌刻意),且在愛情戲中還是表現出自身對大時代變化的敏銳度,以及社會變遷的生活狀態和兩代價值觀的差異,整體來說雖然稱不上令人驚艷,但也令許多人的淚潸然落下,這樣的作品對於新導演來說已經及格。

點圖看更多《後來的我們》精彩劇照▼

+3

這兩部片子雖有一定程度上可詬病的地方,但故事的內裏皆打破了「文化藩籬」,「病」與「愛」,是人生的必經過程,片子的底蘊便是普世的生活經驗,於是我們看見徐崢在利益與道德間的擺盪時會動容,看見周冬雨和井柏然的相惜與離別會鼻酸。但《流浪地球》在科幻的外衣下,血肉過於模糊,呆板的角色刻畫(這對於群像劇來說相當失敗)、單調的故事基底都是讓觀眾出戲的原因,縱使片中刻意加進父子情,但無奈編導並無力發展並更深地挖掘這條故事線,角色弧變得模糊且如同雞肋般乏味與老氣,對比起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中的父女情,《流浪地球》中親情的「回家路」是如此單薄且流於表面。

《星際啟示錄》中的父女情令人動容。(劇照)
+3

有體無魂無以觸人心

優秀的經典科幻電影多如牛毛,《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宏觀地對於人類文明的探究與提問;《2020》(Blade Runner)系列對人類與機器相似與相存的提問;《引力邊緣》(Gravity)隱晦透露出人類與地球間的關係;《天煞異降》(Arrival)在科幻中流露出人文哲思……這些作品皆在科幻中聚焦於人,與之呼應並用力鑿出所謂的「人性」,嚴格來究,《流浪地球》只可說是一場中國的大型特效成果發表會,無法撼動人心。

《2020》系列亦是經典科幻電影之一。(劇照)
+2

《流浪地球》在中國票房的成功,如同《戰狼2》和去年賀歲檔票房冠軍《紅海行動》一樣,操弄着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高舉國旗打着愛國情操的情懷,使得民族主義在中國無數的影廳內散播,而《流浪地球》就像片中不斷複誦的標語: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全片粗暴地逼着觀眾認同大中國主義,傳遞出由中國領導,團結世界的價值觀,片中的角色國籍更令人玩味,影片中段與劉培強(吳京飾)合作並犧牲的是俄國人,救難行動首先離開的是日本人,首先調頭幫忙的是韓國人,感嘆失敗的則有美國人,這樣的安排只待觀眾私自解讀,但攤開來看,《流浪地球》的確是中國今年最具意識形態影響力的載體之一。

不過,透過Netflix的播映《流浪地球》離開了中國,僅有「中國領導救世」的價值觀便不足以撐起整部電影,中國式的英雄救贖顯然對於各國觀眾起不了作用,《流浪地球》僅學了荷李活的皮毛,卻忽略了重要的靈魂,猶如空殼般失重。此時此刻望向美國出產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眾英雄們拯救宇宙的偉大事蹟,讓各國影迷心甘情願地不斷歌頌傳唱,中國的科幻,除了技術的跟進外,或許更重要的是吸引「人」的故事。

這場名為電影的太空競賽,中國的路還相當遙遠。

點圖看更多《流浪地球》精彩劇照▼

+7

延伸閱讀:

【影評】《流浪地球》地球不繞太陽轉?中國人點燃木星打造第一部科幻大作

現在就是「未來」!那些預言 2019 年的科幻電影,都成真了嗎?

【本文由「電影神搜」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