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之地影評|影像紀錄紅磡轉變「破地獄」背後揭開我城眾生相
紅磡,一個充滿著中產階級的高樓大廈、等待拆卸重建住宅的地區,鐵路沿線四通八達,觀音廟、殯儀館、長生店等等,都在紅磡街角可見,然而,一群生活在低下階層的人,在街上的拾荒者,一直都是被受忽視,甚至活在。《伴生》導演黃肇邦最新執導的紀錄片作品,以平實影像的視角,探討在紅磡低下階層人物的生活日常。《十方之地》黃肇邦嘗試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展現出紅磡的眾生相,對於社會發展和不同階層的探索和思考。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十方之地》劇照👇👇👇
《十方之地》從人群喧鬧的尖沙咀海傍,去到毗鄰的紅磡,觀音廟每年開庫,都會吸引大批善信參拜祈福借庫,聚在位於紅磡的觀音廟裡。然而,每天都有拾荒者周逃於高樓與觀音廟間,入夜後,小販們就在擺賣他人丟棄之物。紅磡面對鐵路計畫,舊區重建發展,建築物即將拆卸,但是有業主依然堅持,保留屬於自己的一切。在這個土地上,面對著生活的困境,都市的改變,不同階層的貧富差距,令這個屬於大家的「家」,漸漸變得陌生。
「Where water is the boss there the land must obey.」
「水主宰的地方,土地必須服從」
一句出自非洲的諺語,為電影揭開了序幕。「十方之地」,也是「拾荒之地」,黃肇邦把視點放在紅磡,起初對於這句諺語的出現跟電影之間的關係,確是感到有點疑問,本來這就是一部關於「土地」的電影,跟「水」可以拉得上關係嗎?黃肇邦透過這句諺語的真諦,土地對於水的服從,於2017年展開了《十方之地》的拍攝,從一間回收店開始,大街小巷的人和物,以影像記下了紅磡的轉變。都市在變,人也在變,可是,生活卻沒有改變,不同的階層,也是活在自己的空間裡。
黃肇邦這次改變了這次的敘事方式,以影像的捕捉作為電影的主軸,探索社會的面貌,無疑是給予觀眾一次很特別的觀影體驗,震撼力強,配樂的推進,第一身的視點,從人類的生活,看到都市的變化,歷史回憶漸漸被抹掉。具有創作力的形式,甚至是讓觀眾在影像上,跟隨著拾荒者的紀錄,把被受忽略的低下層生活展現眼前,實驗性強烈,既是批判,但也自我反思不同階層的矛盾。
【相關圖輯】破地獄影評|拆解許冠文衛詩雅朱栢康「3大地獄」人間煉獄誰來破?(點圖放大瀏覽👇👇👇)
《十方之地》以觀音借庫為始與終,從這個首尾呼應的結構,骨子裡則是觀察著都市的人脈,黃肇邦嘗試透過這次的鏡頭運用,有別過去的敘事和處理方式,影像的跟隨,聲效的詮釋,人物的視角,都市發展的關注,呈現著獨特的電影語言,重新定義紀錄片的意義。「水」和「地」成為了電影的主脈,引申至人類的「生」和「死」,紅磡就是一個容納這些元素的地方,殯儀館、長生店、觀音廟、巴士、殯儀車、拾荒車,世事萬物,芸芸眾生,「破地獄」的背後,揭開了我城的眾生相。
【你可能感興趣】點圖放大看歷年「觀音借庫」的照片👇👇👇
【本文獲「是日觀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