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煙者亦會患肺癌 基因檢測助揪出病因 精準配對標靶藥物
眾所週知,吸煙為肺癌的風險因素,但非煙民亦會有患病的風險,一旦腫瘤出現基因突變便成為癌變的關鍵。香港腫瘤學研究學會(HKOSG)創會主席、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宇聰醫生指,現時非小細胞肺癌病例中,有接近約七成基因突變是已知並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若可以及早發現,便可以對症下藥。其中MET基因突變個案預後極差,不少患者的癌細胞可能有骨、肝及腦部轉移。近年,醫學界針對MET基因突變肺癌所研發的標靶藥物,證實用於一線治療,總緩解率接近七成。
一名年約50歲的女士,本身沒有吸煙的習慣,在2021年4月確診肺癌,初期沒有症狀,經過身體檢查才發現自己患病,經過多種基因檢測發現,診斷為MET基因突變肺癌,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及腦部位置。
吸煙雖然是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但實際上非吸煙人士也有機會患上肺癌,李醫生引述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研究,一共分析了當地2011至2016年逾12.9萬宗肺癌個案。研究顯示,每100名確診肺癌的患者中,有12人從未吸煙。非煙民肺癌患者中,女性非煙民患者的比例較男性高,且患非小細胞肺腺癌的佔比較多。
他續指,構成肺癌的風險因素,還包括基因突變。因肺細胞產生基因突變,令其異常生長,腫瘤抑制基因會因而失去原來作用,導致癌細胞有機可乘,甚至誘發癌症。其中MET基因突變常見例子有外顯子14跳躍突變,佔非小細胞肺癌病例中約3%。
晩期肺癌昔日只單靠化療 選擇合適基因檢測 盡快對症下藥
惟昔日確診晚期肺癌的患者一般只能接受化療,李醫生指,一項涉及逾1,100名確診患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研究,數據顯示,他們接受化療,其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7.9個月、一年存活率為33%、兩年存活率為11%,總緩解率僅19%,可見化療對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有限。
隨着基因檢測逐漸普及,確診晚期肺癌的患者,其組織樣本一般可用於基因檢測,以找出癌細胞是否帶有特定基因突變,從而判斷是否適合使用標靶治療。李醫生指,基因檢測可分為三類:單一、多種及全方位基因檢測。他提醒,進行基因檢測的目的是找出肺癌細胞特性,從而度身訂造治療方案。患者在進行檢測前應與醫生討論最適合的基因檢測類型,並衡量檢測基因的內容,檢測效率,所需時間。
一旦患者揪出病因後,下一步便可以對症下藥。近年標靶藥物口服MET抑制劑證實用於一線治療,其總緩解率可達接近七成,相對傳統化療的成效高,而且免疫治療需要視乎生物標記PD-L1的表現,故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李醫生指,該標靶藥物亦證實有效治療腦轉移。不過他提醒,服用該標靶藥可能會面對常見的副作用,例如:手腳腫脹、噁心、疲倦等,他建議,患者服用前,需告訴主診醫生所有正在服用或剛開始服用的藥物,以免有藥物相冲。